
一、金融业务全景:三大板块构建 “支付 - 钱包 - 信贷” 生态链
Meli 的金融业务并非单一模块,而是由支付、信贷与数字钱包三大板块构成的有机整体,三者功能互补且变现模式差异显著。从业务定位来看,支付是流量入口,数字钱包是用户粘性载体,信贷则是核心盈利来源,形成了 “获客 - 留存 - 变现” 的完整闭环。
(一)支付业务:按场景划分的 “免费与收费” 双模式
支付业务以 “支付流水” 为核心指标,营收来源于按支付额比例收取的手续费,但具体规则因场景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可细分为三大类:- 电商体系内支付:名义上的 “零增量收入” 业务
在 Meli 自身电商平台内,消费者与商家使用旗下支付工具 Mercado Pago 完成交易时,公司不额外收取手续费 —— 这部分成本已包含在商家需缴纳的 GMV 佣金中。从财务角度看,这类支付仅用于提升平台交易效率,不直接创造金融业务收入,更像是电商生态的 “配套服务”。 - 体系外支付:真正的 “收费型” 支付业务
针对电商平台外的商家(包括第三方线上平台与线下门店),Mercado Pago 按 “支付额 × 固定手续费率” 的模式变现,收入计入 “金融服务收入”(Financial Service)科目。这部分业务是支付板块的核心增长极,也是 Meli 突破电商边界、触达外部商户的关键抓手。 - 先买后付(BNPL):连接支付与信贷的 “过渡型” 业务
若消费者选择分期付款,Meli 的盈利模式会出现分化:对商家,公司需提前垫付全额货款,因此会收取额外的 “贴现费用”(无论商家是否在 Meli 电商体系内);对消费者,若按期还款则免费,若逾期则将未还金额转为 “消费贷款”,按信贷业务规则收取利息 —— 这一设计使 BNPL 成为支付与信贷的 “桥梁”,既提升支付转化率,又为信贷业务输送用户。


上述各项业务的时间顺序时间图
(二)信贷业务:以 “未偿还贷款余额” 为核心的高息盈利模块
信贷业务是 Meli 金融板块的 “利润引擎”,以 “贷款额度 × 对应利率” 产生收入,按借款对象与场景可分为四大类,覆盖 “个人 - 商家 - 资产” 全维度:- 消费者贷款:包括 BNPL 逾期形成的贷款与常规消费贷,主要服务于低收入群体,单用户贷款规模普遍低于 400 美元;
- 商家贷款:针对电商体系内商户与支付业务覆盖的外部商户,以小微商家为核心客群,平均贷款额不足 500 美元,显著低于传统银行的商户贷款规模;
- 信用卡贷款:用户使用 Meli 发行的信用卡消费后,若未在免息期内全额还款,未还部分将产生利息,目前已成为信贷业务中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


- 资产抵押贷款:现阶段以购车贷为主,占整体信贷规模比重较低,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数字钱包:介于支付与信贷之间的 “用户粘性工具”
数字钱包是 Meli 金融业务的 “中间载体”,功能类似国内支付宝,支持资金存储、转账、账单支付、理财等操作,且绝大部分功能对用户免费。其核心价值并非盈利,而是:- 提升用户粘性:通过高频的日常支付(如水电费缴纳、P2P 转账)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使 Mercado Pago 从 “交易工具” 转变为 “生活工具”;
- 积累数据资产:记录用户的消费频次、金额、还款行为等数据,为后续信贷业务的风控模型提供支撑;
- 铺垫银行卡业务:钱包用户可绑定 Meli 发行的借记卡与信用卡,进一步打通 “支付 - 借贷” 链路 —— 使用银行卡支付对消费者免费,但 Meli 作为发卡方可从收单方处获得手续费分成。
二、支付业务:看似 “薄利”,实则是不可或缺的 “流量入口”
从盈利角度看,支付业务的利润率远低于电商、广告等互联网业务,但 Meli 仍持续投入资源扩张支付版图,核心原因在于其 “流量入口” 的战略价值 —— 通过支付业务触达海量商户与用户,为后续信贷业务的增长奠定基础。
(一)支付行业的 “低利润” 本质:链条分成与同质化挤压空间
支付业务的利润空间受限于 “产业链分成” 与 “行业同质化” 两大因素,导致其难以通过 “提价” 实现增长:- 产业链分成:收单方仅获 “小头” 利润
现代支付体系涉及收单方、发卡机构、卡组织(如 Visa、MasterCard)三大角色,三者按比例分配 “商户折扣率”(MDR)。其中,发卡机构承担资金管理与划转职能,占据 MDR 的 50% 以上;卡组织作为中介机构收取清算费用;收单方(如 Mercado Pago)仅负责商户拓展与前端服务,能留存的 “净费率” 极低 —— 以美国借记卡支付为例,1.25% 的总 MDR 中,收单方仅能获得 0.47%(47bps),占比不足 40%。 - 行业同质化:价格战成竞争常态
支付服务的 “工具属性” 决定了其难以形成差异化:用户与商户更关注支付的便捷性与稳定性,而非附加功能;且支付处理的底层技术(如支付网关、清算系统)多由上游服务商提供,收单方难以通过技术构建壁垒。这种同质化导致行业竞争高度依赖 “价格战”—— 即便规模扩大带来成本下降,收单方也倾向于降低费率以吸引更多商户,而非提升利润率。
(二)Meli 支付业务的增长瓶颈:体系内饱和,体系外依赖行业红利
Meli 的支付业务增长可分为 “体系内渗透” 与 “体系外扩张” 两个阶段,但当前前者已达天花板,后者则面临行业增速放缓与竞争加剧的挑战:
- 体系内:渗透率 100%,增长与电商 GMV 绑定
自 2003 年支付功能上线以来,Meli 电商平台内的支付渗透率持续提升,2022 年已达 100% 以上(因 GTV 包含非电商业务成交额,故 GTV/GMV 比值超 100%)。这意味着体系内支付额的增速已与电商 GMV 增速完全同步,无法通过 “提升渗透率” 实现超额增长,只能依赖电商业务本身的扩张。 - 体系外:高速增长但优势不显著,依赖 Fintech 行业红利
为突破体系内瓶颈,Meli 在 2015-2016 年先后在巴西、阿根廷推出 mPOS(移动 POS 机)业务,切入线下支付场景,推动体系外支付额占比从 2015 年的 16% 飙升至 2024 年的 72%。但从 2022 年开始,体系外支付增速从 “大几十 %” 回落至 30%-40%,且面临两大挑战:- 场景盈利差异:体系外支付中,仅二维码支付(B2C 场景)收取常规手续费,而 P2P 转账、账单支付等场景几乎无利可图,实际盈利场景有限;
- 竞争格局弱势:在拉美最大市场巴西,支付行业呈现 “传统金融机构退潮、Fintech 崛起” 的趋势,但 Meli 在 Fintech 阵营中并不突出 ——2024 年其支付规模仅为 PagSeguro(巴西头部 Fintech)的 60%,若剔除体系内支付,体系外规模不足同行的 40%,且增速与竞品无明显差距,未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三、信贷业务:高息差下的 “暴利” 与高风险共生
如果说支付业务是 “不赚钱的流量入口”,那么信贷业务就是 Meli 金融板块的 “利润核心”。拉美市场的特殊环境为 Meli 的信贷业务提供了高息差空间,但 “重资产自担风险” 的模式也使其面临坏账压力,呈现出 “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的显著特征。
(一)盈利能力:净息差超 20%,贡献集团超 60% 的经营利润
衡量信贷业务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是 “扣除损失后的净息差”(NIMAL),即 “平均年化利率 - 资金成本 - 坏账计提成本”。从数据来看,Meli 的信贷业务盈利能力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NIMAL 持续维持 20% 以上
尽管近年因信贷组合调整(信用卡贷款占比提升)导致 NIMAL 略有下降,但截至 2024 年仍稳定在 20% 左右 —— 这一水平不仅远超国内消费金融机构(通常 5%-10%),也高于拉美传统银行(约 15%),堪称 “暴利” 业务。 - 对集团利润的 “支柱性” 贡献
从利润占比看,信贷业务的重要性无可替代:2020 年,在集团其他业务利润率尚未优化时,信贷业务贡献了超 90% 的经营利润;即便 2022 年后电商、广告业务盈利改善,信贷业务仍贡献了 60% 左右的经营利润(若按 “集团毛利润扣除坏账计提” 计算,占比约 20%),是集团盈利增长的 “核心引擎”。
(二)增长逻辑:用户数量驱动,而非单客贷款规模提升
Meli 信贷业务的高速增长(2025 年二季度未收回贷款余额达 93.5 亿美元,同比增超 90%),并非依赖 “提高单用户贷款额”,而是靠 “扩大借款用户基数”,这一特征与拉美市场的客群结构高度相关:
- 单客贷款规模普遍偏低
无论是消费贷(200-400 美元)、商家贷(不足 500 美元)还是信用卡贷款(约 300 美元),Meli 的单用户平均贷款额均显著低于传统银行 —— 这是因为其客群主要是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的 “长尾用户”(低收入人群、小微商家),这类用户的信用额度与还款能力有限,决定了单客贷款规模难以提升。 - 用户数量成核心增长动力
从用户数据看,2022 年二季度至 2025 年二季度,消费贷用户从 1025 万增至 2050 万(翻番),信用卡贷款用户从 510 万增至 1020 万(翻番),而同期单客贷款规模仅增长 10%-40%。这意味着,信贷业务的增长完全依赖 “获客能力”,而支付、电商与数字钱包业务积累的海量用户,正是其低成本获客的关键 —— 截至 2025 年二季度,Meli 金融业务月活用户达 6800 万,已接近电商季度活跃用户的 95%,且金融用户的使用频次(如日常支付、转账)远高于电商用户,为信贷获客提供了天然优势。
(三)风险特性:重资产模式下的 “坏账压力与负债风险”
与国内多数 Fintech 公司采用的 “轻资产助贷模式” 不同,Meli 的信贷业务是 “重资产自担风险” 模式 —— 所有未收回贷款均计入公司资产负债表,由 Meli 自行承担信用风险与资金成本,这一模式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两大风险:
- 高坏账率成 “常态化” 压力
由于客群以 “长尾用户” 为主,Meli 的坏账率显著高于传统金融机构:截至 2024 年,超 90 天坏账率稳定在 20% 左右,每季度计提的坏账损失占未收回贷款额的比重超 30%。尽管 20% 的 NIMAL 足以覆盖坏账成本,但一旦宏观经济恶化(如拉美通胀加剧、失业率上升),坏账率可能突破预期,直接侵蚀利润。 - 资产负债表的 “负债依赖” 风险
作为放贷主体,Meli 需通过外部融资获取资金 —— 截至 2024 年底,公司欠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额达 5800 亿巴西里拉,远超 4900 亿巴西里拉的未收回贷款余额。这意味着,若出现大规模坏账,Meli 需用自有资金偿还金融机构债务,可能导致现金流压力;而国内电商公司普遍拥有 “数千亿净现金” 的资产负债表,Meli 则在 2025 年二季度出现 38 亿美元净负债,这种 “负债驱动放贷” 的模式在行业中较为罕见,也放大了财务风险。
四、数字钱包:连接支付与信贷的 “用户粘性枢纽”
在 Meli 的金融生态中,数字钱包是容易被忽视的 “关键纽带”—— 它既非盈利核心,也非流量入口,但承担着 “留存用户、积累数据” 的重要职能,是支付业务向信贷业务转化的 “桥梁”。从功能定位看,数字钱包的价值体现在两点:
- 用户粘性的 “粘合剂”
数字钱包支持免费转账、账单支付、零钱理财等高频场景,能将用户从 “电商购物时使用” 转化为 “日常高频使用”—— 截至 2023 年四季度,Meli 数字钱包用户达 3000 万,占金融业务月活的 57%,且用户留存率显著高于纯支付用户。更关键的是,钱包用户的活跃度更高,为后续信贷业务的精准营销提供了基础。 - 数据资产的 “积累池”
数字钱包记录了用户的资金流向、消费习惯、还款历史等数据,这些数据是 Meli 信贷风控模型的核心 “原材料”。例如,通过分析用户的账单支付及时性、转账频次等数据,Meli 可快速判断其信用水平,降低信贷业务的风控成本 —— 这也是其能服务 “长尾用户” 的关键前提。
五、总结:金融业务的核心逻辑与未来挑战
Meli 的金融业务并非简单的 “支付 + 信贷” 组合,而是一套围绕 “拉美市场痛点” 设计的 “生态化” 策略 —— 利用支付业务突破电商边界、触达海量长尾用户,通过数字钱包提升用户粘性与数据积累,最终依靠信贷业务实现高盈利,形成了 “支付引流 - 钱包留存 - 信贷变现” 的闭环。从当前布局来看,这套逻辑已初步跑通,但未来仍面临三大挑战:
- 支付业务的 “差异化困境”
支付行业的同质化属性决定了 Meli 难以通过技术或服务形成壁垒,当前的增长更多依赖 Fintech 行业的整体红利(传统金融机构退出小微市场)。若后续竞品(如 PagSeguro、Stone)加大价格战,或传统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Meli 的支付业务增长可能进一步放缓。 - 信贷业务的 “风险管控压力”
尽管当前 20% 的 NIMAL 能覆盖坏账成本,但拉美市场的宏观不确定性(如汇率波动、通胀高企)可能导致坏账率超预期。此外,“负债驱动放贷” 的模式使 Meli 的资产负债表更脆弱,若未来融资成本上升,将直接压缩信贷业务的利润空间。 - 市场份额的 “扩张瓶颈”
无论是支付还是信贷业务,Meli 的市占率仍较低 —— 巴西市场信贷市占率仅 1%,支付市占率不足 Fintech 阵营的头部水平。若要进一步提升份额,需面对 “客群下沉”(服务更偏远地区用户)带来的成本上升,以及 “监管政策变化”(拉美部分国家加强 Fintech 监管)的潜在风险。

总体而言,Meli 的金融业务是 “抓住拉美市场机遇的创新尝试”,其 “支付铺路、信贷盈利” 的逻辑符合当地市场需求,但能否持续增长,关键在于能否在 “规模扩张” 与 “风险管控” 之间找到平衡 —— 这不仅决定了其金融业务的盈利潜力,也将成为影响 Meli 整体市值的核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