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场华丽转身的背后,既有 4550 亿美元剩余履约义务(RPO)的震撼数据,也有 OpenAI 3000 亿算力订单的 “强心针”;既牵扯 TikTok 数据托管与股权交易的资本博弈,也暗藏自由现金流承压、利润率下滑的现实隐忧。81 岁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用一场近乎 “豪赌” 的布局,在硅谷书写了又一段充满争议的商业传奇。

一、一夜暴涨 2240 亿:甲骨文的 “AI 加冕礼” 与 3000 亿订单真相
甲骨文的 “起飞时刻”,定格在 2024 年 9 月 10 日。这一天,其股价跳空高开,涨幅一度突破 40%,单日市值激增 2240 亿美元,创下 1992 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纪录。创始人埃里森的个人财富随之暴涨 890 亿美元,短暂超越马斯克登顶世界首富 —— 对于一位在硅谷纵横四十余年的 “老兵” 而言,这样的爆发力足以颠覆外界对 “老牌企业” 的固有认知。这场狂欢的直接导火索,是甲骨文 2026 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披露的一组关键数据:总营收 149 亿美元(同比增 11%)、净利润 29 亿美元(同比降 4%),单从营收与净利润看,这份成绩单虽稳健却未达 AI 爆发期的市场预期。真正让资本疯狂的,是远超预期的剩余履约义务(RPO) —— 高达 4550 亿美元,单季度新增 3170 亿美元,同比增幅达 359%,而此前外界对这一数据的预期仅为 1800 亿美元。
RPO 的本质是 “预收款”,代表已签约但未确认收入的合同价值,其激增背后,藏着一笔足以震动行业的合作:据媒体披露,OpenAI 将在未来 5 年向甲骨文采购价值 3000 亿美元的算力,这一交易是美国 “星际之门” AI 基础设施计划的核心环节。
回溯 “星际之门” 的诞生,本身就充满政商联动的色彩。今年初,特朗普与软银孙正义、OpenAI 奥特曼、埃里森共同在白宫宣布启动该计划,号称四年内投资 5000 亿美元,在美国建设 10 吉瓦容量的数据中心 —— 软银负责财务,OpenAI 主导运营,甲骨文提供高性能芯片,微软、英伟达、Arm 则作为初始技术合伙人。7 月,OpenAI 进一步与甲骨文达成协议,共同开发 4.5GW 新增算力,未来数据中心总容量将突破 5GW,可支撑超 200 万枚芯片运行。
直到财报发布,甲骨文才间接曝光了 3000 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在资本眼中,这一数字足以掩盖短期业绩的平淡:投资机构瞬间陷入 “单线乐观”,用股价的暴涨强行将甲骨文推上 “AI 巨擘” 的宝座,却鲜少有人追问:这笔 “天文订单” 的兑现基础,真的稳固吗?
二、埃里森的 “逆袭逻辑”:从 TikTok 到特朗普,政商资源撑起的转型
若回溯甲骨文的转型轨迹,会发现其并非突然 “押注” AI,而是长期依托政商资源寻找破局机会。在此之前,这家公司曾因沉迷传统数据库业务、云业务起步滞后,加上丢失中国市场,被贴上 “跑输科技大盘” 的标签 —— 直到 2016 年推出第二代云基础设施 OCI,才真正踏上转型之路。甲骨文的云战略,从一开始就带着 “差异化” 基因:不与亚马逊、微软等巨头比拼公有云规模,而是立足自身优势,聚焦企业级混合云与数据库云服务,将 OCI 与数据库深度整合;同时推出 “多云融合” 方案,帮助客户在私有云、公有云与本地数据中心间灵活切换,这一特性恰好击中了政府、大型企业对数据安全的核心需求。
而真正让甲骨文云业务 “破圈” 的,是 TikTok 这一关键节点。2020 年,在美国监管压力下,TikTok 面临出售危机,急需寻找本土 “可信技术提供商”。彼时,埃里森凭借两大优势胜出:一是甲骨文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积累,二是他作为硅谷少有的共和党支持者,与特朗普政府的密切关系。最终,甲骨文从微软手中抢下订单,成为 TikTok 美国用户数据的托管方,数据存储于得克萨斯州的数据中心。
知情人士透露,TikTok 的流量规模带来的业务体量,超过了 OCI 当时所有其他客户的总和 —— 这不仅为甲骨文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更让其积累了大规模 GPU 芯片储备与 AI 基础设施运营经验。正是这段经历,为后续与 OpenAI 的合作埋下伏笔:当 AI 浪潮来袭时,甲骨文无需从零开始搭建算力基础,只需将既有资源与新需求对接。
埃里森的 “政商敏感度” 在 “星际之门” 计划中进一步凸显。2024 年特朗普重返白宫的机遇下,他迅速联合 OpenAI 入局,借助政府对本土 AI 基础设施的扶持政策,为甲骨文争取到技术合作与市场拓展的双重优势。相较于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的 “流量博弈”,埃里森更擅长在政商交错的缝隙中寻找机会 —— 这位从未拿到大学毕业证书、技术底子薄弱的企业家,用 “交易的艺术” 弥补了技术短板,也让甲骨文在 AI 赛道上实现了 “弯道超车”。
三、狂欢背后的隐忧:负现金流、高负债与 “订单依赖症”
当资本的热情逐渐冷却,甲骨文的 “AI 神话” 开始显露出裂痕。财报发布后,其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回落,累计跌幅超 10%—— 市场开始清醒地审视:3000 亿美元的订单,究竟是 “定心丸” 还是 “口头支票”?第一个疑问指向订单的兑现能力。作为采购方,OpenAI 当前年收入约 100 亿美元,且尚未实现盈利。尽管 ChatGPT 在 AI 领域占据先发优势,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如谷歌 Gemini、Anthropic Claude 等竞品)正不断挤压其增长空间,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 OpenAI 而言,5 年内支付 3000 亿美元,意味着年均支出需达 600 亿美元,这与其当前的 “造血能力” 存在巨大差距。一旦 OpenAI 现金流承压,甲骨文的预收款很可能沦为 “纸面富贵”。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甲骨文自身的财务健康度。为支撑 AI 基础设施建设,其 2026 财年一季度资本支出高达 85 亿美元,同比激增 270%,自由现金流已连续两个季度为负;2026 年,甲骨文还计划新建 37 个 AI 数据中心,财报会上 CEO 萨弗拉・卡兹透露,全年资本支出指引已上调至约 350 亿美元,占预计营收的 53%。
截至目前,甲骨文在 AI 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已超过其现金流,总债务权益比高达 427%—— 作为对比,微软的这一指标仅为 32%。今年初已有外媒披露,甲骨文在数据中心的资金投入已接近临界线,甚至有观点认为,埃里森的个人财务能力可能比公司更强。若未来几年订单转化不及预期,甲骨文很可能陷入持续负自由现金流的困境,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
利润率的下滑则进一步加剧了担忧。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甲骨文在财报中回避了 2026 财年营业利润率达 45% 的原定目标,暗示实际表现不及预期。数据显示,当前甲骨文云业务(含 IaaS 与 SaaS)占总收入比重接近 50%,较 2022 年的 25% 翻倍,但云业务的盈利能力远低于传统业务:本地部署数据库业务毛利率高达 97%,而 AI 基础设施业务毛利率仅约 40%。摩根士丹利预测,到 2029 财年,甲骨文整体营业利润率将从 2025 财年的 72% 降至 54%—— 长期 “投入>产出” 的模式,显然难以支撑其 “AI 基础底座供应商” 的定位。
四、TikTok 股权博弈:埃里森的下一张 “牌” 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面对财务压力,甲骨文将目光投向了另一桩潜在的 “大生意”——TikTok 的股权交易。据传闻,甲骨文正与沃尔玛组成财团,计划收购 TikTok 40% 的股份。若这笔交易落地,不仅能进一步巩固甲骨文在 TikTok 数据托管领域的地位,还能通过股权渗透获取更多商业利益,为其 AI 基础设施业务带来稳定的客户需求。对于埃里森而言,这桩交易既是商业布局,也是政商关系的延续。作为特朗普阵营的重要支持者,他深知美国政府对 TikTok 的 “监管焦虑”—— 通过股权收购,甲骨文可扮演 “合规担保人” 的角色,既迎合政府需求,又为自身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此前,TikTok 的数据托管已为甲骨文带来了可观的业务增量,若能进一步掌握股权,其在云计算与 AI 领域的优势将得到强化。
但这桩交易同样充满不确定性:一方面,TikTok 母公司字节跳动对股权出售的态度仍不明确,此前多次拒绝 “强制出售” 的要求;另一方面,美国监管机构对交易的审批标准、股权分配比例等细节尚未明确,若存在反垄断或数据安全方面的顾虑,交易很可能搁浅。
除此之外,甲骨文还面临着来自 AI 赛道的激烈竞争。当前,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巨头均在加大 AI 基础设施投入,英伟达凭借芯片优势占据产业链核心位置,甲骨文仅凭与 OpenAI 的单一合作,很难长期维持竞争优势。若未来无法拓展更多大客户,或 “星际之门” 计划因资金、技术问题延迟,其 “美股十巨头” 的地位恐将岌岌可危。
结语:神话还是泡沫?甲骨文的 AI 转型启示
甲骨文的 “AI 逆袭”,是一场由政商资源、巨额订单与资本狂欢共同催生的现象级事件。它证明了传统企业在技术变革浪潮中仍有 “重生” 的可能,也暴露了 AI 赛道当前的浮躁 —— 当 3000 亿美元的 “口头支票” 能轻易点燃市场热情,当 RPO 的短期激增能掩盖长期财务风险,行业或许需要更冷静的思考:AI 基础设施的价值,究竟应建立在真实需求与可持续盈利之上,还是依赖于纸面订单与资本炒作?对于埃里森而言,81 岁的年龄并未成为他激进扩张的阻碍,反而让他更擅长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但甲骨文的未来,终究不能只靠 “神话” 支撑:如何将 4550 亿美元的 RPO 转化为实际收入,如何平衡资本支出与现金流,如何在竞争激烈的 AI 赛道中构建核心壁垒,将是其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场转型的最终结局尚未可知,但它已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技术变革的时代,没有永远的 “巨头”,也没有绝对的 “落伍者”,唯有兼顾战略眼光与现实落地,才能在浪潮中真正站稳脚跟。甲骨文的故事,既是一段关于 “野心” 的传奇,也是一面映照行业浮躁的镜子 —— 狂欢过后,留下的究竟是坚实的商业帝国,还是易碎的泡沫,时间终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