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元甩卖!曾卖万元的 AI 邀请码,黑市泡沫为何突然破了?

收录于 3C数码 持续更新中
凌晨一点的电脑屏幕前,几十万个光标悬停在刷新按钮上。当倒计时归零时,网页闪过的"已售罄"三个字,瞬间浇灭了大多数人的期待。这一夜,某AI产品放出的1000个邀请码,在30秒内被一抢
凌晨一点的电脑屏幕前,几十万个光标悬停在刷新按钮上。当倒计时归零时,网页闪过的"已售罄"三个字,瞬间浇灭了大多数人的期待。这一夜,某AI产品放出的1000个邀请码,在30秒内被一抢而空。抢到的人在社交平台晒出截图,配文"开了20个窗口刷到凌晨";没抢到的人则在评论区炸开锅,有人质疑"机器人垄断了名额",有人懊悔"刚看到消息就结束了"。
这样的场景,在2024年的AI圈已成常态。免费的邀请码从产品内测凭证,异化为二手平台上的流通商品——Manus邀请码曾炒到上万元,Sora2上线次日就有人日赚5000元,就连名不见经传的小产品邀请码,也能卖出几十元的价格。一场由厂商、用户、黄牛共同催生的"稀缺性狂欢",正在AI行业上演,又迅速迎来退潮。


黑市崛起:从"入场券"到"社交货币"

邀请码黑市的爆发,始于2024年3月Manus的爆火。这款主打"通用智能体"的产品,以限量邀请码开启内测,瞬间点燃市场热情。服装设计师刘洪宇至今记得当时的疯狂:"朋友圈里全是求码的,有人说愿意用设计方案换,还有人直接出价几千收。"他花1.2元买了一个码,本想用于AI画图,却发现转手就能卖8元——这个发现让他短暂加入了"卖码大军"。
黑市的运转逻辑简单而粗暴。由于多数AI产品支持"1邮箱1账号4邀请码"的机制,黄牛开始批量囤积1元一个的邮箱号,再以2元到30元的价格倒卖邀请码,利润率高达30倍。普通用户也纷纷化身"路人牛",在社交平台发一句"出码私我"就能轻松赚外快。更荒诞的是,一些用户组建的"免费码互助群",成了黄牛的"羊毛场",刚分享的码转眼就出现在二手平台。

 通过直播发放邀请码之后,社交平台上官方账号的发帖与评论。图源:截图

邀请码的价值早已超越工具属性。在AI创业者Niko看来,它更像是一种"身份标识":"有码的人会被视作圈内人、早期探索者,这种优越感驱使大家疯狂求码。"社交平台上,"求码"成了AI圈的接头暗号,从设计师到水果批发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想抢占这张"AI时代入场券"。甚至发放方式也变得花样百出,Variant.ai将邀请码藏在视频颜色代码中,用"寻宝游戏"筛选用户,进一步放大了稀缺性。


厂商博弈:是无奈之举还是营销套路?

邀请码机制的盛行,起初并非源于营销野心。AI个人知识库产品Infokeymind创始人Rona透露,他们每轮只发50个码,"不是想吊胃口,而是算力成本太高,多100个用户就多一笔不小的开支"。港科大AI游戏小镇团队也曾陷入困境,项目走红后,几十个AI角色同时在线的算力成本直接翻倍,"越火越亏"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通过邀请码控制规模。
但当Manus、Sora2靠邀请码"出圈"后,一切开始变味。一些团队发现,邀请码成了"零成本营销利器"——无需投流、不用找KOL,仅凭"限量抢码"就能制造话题。某AI创业者在比赛中直言:"说不定靠邀请码就能火了。"这种心态下,不少有能力"放量"的企业刻意维持限量,将邀请码变成"饥饿营销"的工具。字节TRAE SOLO、美团"小美Agent"等大厂产品,都因邀请码发放过于克制引发用户反弹。
厂商对黑市的态度更是耐人寻味。朱怡玮参与过多个AI项目,团队发现邀请码被倒卖时,不仅不制止,反而觉得是"免费广告":"倒卖能帮产品触达更多人群,比投流划算多了。"曾任法律科技公司市场负责人的Tuuki算过一笔账:找一个几千粉的小博主发帖要200元,投流一个月十几万,还不一定有转化;而邀请码制造的焦虑感,在社交平台算法加持下,能带来更精准的流量。

 Aivilization邀请码在社交平台上走红。图源:截图


狂欢退潮:稀缺性泡沫的破裂

热闹的黑市终究难掩行业的浮躁。当越来越多产品跟风使用邀请码,同质化的稀缺性迅速贬值。刘洪宇卖码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刚开始一天能卖十几个,后来免费分享的人多了,价格跌到5.9元都没人买,已售只有20单。"他在10月中旬彻底停手,"行情一天不如一天,没意思了"。
更致命的是,靠焦虑吸引来的用户往往留不住。许多人几个月前求到的邀请码,如今早已遗忘在邮箱里。"当时觉得新鲜,抢到后用了一次就没再打开过。"一位用户的说法道出了真相。而OpenAI的Sora因"仅限邀请"策略,反而让大量用户转向Meta的AI短视频平台Vibes,助推后者实现用户爆发式增长——这无疑给沉迷邀请码营销的团队泼了一盆冷水。
投资人的冷静则给这场狂欢画上了句号。Niko坦言:"邀请码炒得再火,也只是表象。我们看的是用户留存、付费率和规模化能力,这些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除了Manus和Sora2,还没有哪个产品靠邀请码真正实现"破圈",多数只是昙花一现。
当深夜抢码的焦虑渐渐消散,二手平台的价格回归理性,AI行业终于开始反思:真正的稀缺性,从来不是靠邀请码制造的,而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力。那场始于邀请码的狂欢,终究只是AI创业浪潮中的一段小插曲,而潮水退去后,留下的才是值得深耕的价值土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镜相工作室

推荐3C数码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