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欧洲旅行归来的感慨颇具反差感:"国外网络又贵又慢,还是国内好,城乡网速都快,流量用着不心疼。"这声感叹背后,藏着中国通信业十年巨变的缩影——曾几何时,"网速慢、资费贵"也是我们自己的标签。
时间拨回2015年,彼时的通信现状令人尴尬。网易创始人丁磊在会议上直言"1G流量70元",数据更触目:2014年移动流量费高达131元/GB,2015年仍达74元/GB。"睡前忘关流量,一夜欠费1800元"的新闻曾引发全民热议,而全球网速排名中,中国长期徘徊在七八十名,与经济地位严重不符。
转折就在2015年。这一年,"提速降费"行动全面启动,通信业迎来巨变。到2019年,移动流量资费降至5元/GB,"流量白菜价"成为现实,国际电信联盟报告证实我国通信资费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网速更是突飞猛进,固定宽带网速全球排名最高升至第二,彻底甩掉"慢网速"帽子。

2015年的另一项战略决策同样影响深远——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启动。当时农村通信短板突出:2014年底5万个行政村未通宽带,15万个行政村宽带接入能力不足4Mbps,约三分之一行政村面临网络困境。更棘手的是,偏远山区光纤建设成本极高,有专家测算云贵山区投资回收期可能长达百年,单靠运营商难以突破。
面对挑战,"中央资金引导、地方协调支持、企业主体推进"的补偿机制应运而生。十年间,电信普遍服务分三阶段推进:2015-2018年实现13万个行政村光纤通达;2018年起重点建设农村4G网络;2022年启动5G网络覆盖。如今已历史性实现"村村通宽带、乡乡通5G",行政村光纤平均速率超120Mbit/s。
数据对比见证跨越式发展:2017年农村百兆宽带用户占比仅19.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一半;2024年这一比例飙升至96.5%,反超全国平均的94.8%。在皖南农村,宽带办理已从300M起步,500M、1000M成主流,城乡数字鸿沟加速弥合。
从城市到乡野,从"信息天堑"到"数字通途",中国用十年书写了通信普惠的时代故事。尽管部分偏远地区仍需完善,但这场关于追赶与超越的征程,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