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场人到 “新能源牛马”:这届打工人经历了什么?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内卷从未退场,只是换了舞台。当互联网大厂的"996"神话渐成明日黄花,这场关于效率与生存的竞赛,已然全盘转移至新能源汽车赛道。作为近年资本市场的宠儿,新能源车企在价格战的硝
内卷从未退场,只是换了舞台。当互联网大厂的"996"神话渐成明日黄花,这场关于效率与生存的竞赛,已然全盘转移至新能源汽车赛道。作为近年资本市场的宠儿,新能源车企在价格战的硝烟中掀起了更激烈的内卷风暴,而风暴的中心,是生产线与办公室里被不断拧紧的"人形螺丝",以及悄然松动的产品质量防线。
2025年10月成都那场新能源汽车碰撞起火事故,至今仍令人心悸。视频中四人合力"拳打脚踢"却无法打开变形车门的画面,不仅撕开了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的口子,更抛出了一个尖锐的命题:当车企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比快""比便宜"的内卷中,那些被称作"新能源牛马"的从业者,真能造出更安全的车吗?


从朝九晚五到"70小时加班红线":车企人的生存异变

奇瑞汽车的"双班倒研发"计划,成了行业内卷的最新注脚。一份内部邮件显示,这家老牌车企选定T18D、T1GT项目试点,将原本20个月以上的整车研发周期压缩至12个月,CAE仿真、路试等验证环节全面实行夜班,连供应商都被要求同步跟进。讽刺的是,就在几个月前,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还在干部大会上痛批"人海战术、疲劳战术",要求"周六尽量不组织会议"。
这种政策与执行的割裂,在行业内并非个例。刚入职的应届生李泽凯曾因质疑"周六强制培训"引发热议,最终以"个人职业规划"为由离职。而在社交媒体的匿名板块,车企员工的吐槽早已形成声浪:"表演式加班到深夜""KPI压得喘不过气""打卡记录被人为修改,默认下班时间永远是17:00"。
美国咨询公司艾睿铂的数据更具冲击力:比亚迪一线员工月加班20-40小时,吉利达40-70小时,部分新势力车企甚至突破70-100小时。"以前车企订单多,待遇好,朝九晚五很规律。"从业十余年的魏希回忆道,"自从互联网人带着'大小周'进来,一切都变了。现在的车企,卷得和互联网大厂没两样。"


价格战与存量博弈:内卷背后的生存焦虑

车企人的疲惫,源于全行业的内卷式竞争。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战硝烟弥漫,新能源新车降价幅度达9.2%,燃油车为6.8%,整体市场损失超1776亿元。与之对应的是行业利润率仅4.3%,较2023年下跌0.7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
"现在不是比谁做得更好,而是比谁先死。"某头部新能源车企战略部门的葛照直言,新能源市场已从增量转向存量博弈。前几年技术普及带来的换车潮耗尽了部分需求,渗透率触及高点后,车企争夺的只剩下既有用户的换购份额。在这种逻辑下,"频繁上新""价格跳水"成为必然选择——2024年上半年上市新车近200款,新势力品牌半年就完成一次改款,OTA更新快过手机系统升级。
压力沿着产业链层层传导:销售岗背负逐月递增的交付目标,营销岗要持续制造话题热度,供应链则需用最短时间响应变动的生产计划。而经销商成为最脆弱的一环,2024年全国超4400家4S店退网,每天消失12家,行业亏损比例超五成。"活下去"三个字,成了从企业到个人的共同执念。


被压缩的成本与松动的螺丝:质量防线的隐忧

消费者或许享受着价格战带来的实惠——新能源汽车均价从30万元降至15万元主流区间,"零利率购车""万元补贴"层出不穷。但这份实惠的背后,是企业利润率的持续下滑:2024年多家车企整车毛利率跌破10%,部分新势力不足5%。
当技术门槛因AI开源逐渐降低,车企失去了差异化竞争的利器,便只能在成本控制上"下狠手"。宁德时代2024年财报显示,尽管电池出货量增加,单位利润却同比下降20%,根源在于整车厂的压价与交付周期压缩。"本来是零部件价格决定车价,现在是车价决定零部件价格。"一位汽配供应商管理人员无奈表示。
成本压力最终传导至生产端。北方某零配件工厂的工人透露,为赶进度,图纸上要求"拧两圈回半圈"的螺丝,实际只拧一圈半;质量检测"过得去就行",不合格再返工。轮胎行业从业者则揭露,部分车企压价迫使供应商降价,甚至有工厂倒闭前的"最后一批货"流入市场。

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检查车辆底盘

这种"速度优先"的逻辑正在侵蚀行业根基:2024年小米SU7因辅助驾驶故障召回近两万辆,极氪、问界等品牌因软件bug紧急OTA修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不得不于2025年初要求车企提交软件测试与召回报告。


政策警示与现实困境:内卷何时休?

政策层面早已察觉行业乱象。2024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综合整治",2025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但在"活下去"的现实压力下,非理性竞争仍在继续。
如今的新车,越来越像"移动终端"——大语言模型、智能唤醒、沙发冰箱成了标配。"技术上卷不动,只能卷这些表面功夫。"葛照的评价一针见血。而魏希的担忧更直指核心:"很多车企卷的是给投资人看的财报,而非真正的技术与质量。"
当"人形螺丝"被越拧越紧,机器的螺丝却在悄然松动。成都事故中那扇打不开的车门,或许只是一个开始。这场以"效率"为名的内卷,最终付出的代价,将由每一位道路使用者共同承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明天,不该是"比谁先倒下"的淘汰赛,而应回归"造好车"的初心——毕竟,再快的速度,也不该以生命为赌注。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本文所涉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冷杉RECORD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