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曾经一年住满万豪白金、希尔顿水钻的"差旅达人",如今对着电脑里的Teams会议界面苦笑:"以前飞新加坡开亚太会,现在拉个群组每人讲15分钟就完事。倒贴钱出差?傻子才干。"
A总的纠结,成了当下外企人集体心态的缩影。当"非必要不出差"从疫情应急措施变成企业制度,曾经象征外企体面的差旅文化,正在成本压缩与技术迭代的双重冲击下加速崩塌。
从"躺着出国"到"线上静默":差旅体面的退潮
十年前的外企差旅,是职场人最光鲜的注脚。A总至今记得人生第一次出国是"躺着去的"——航程超5小时就能坐商务舱,新加坡研讨会、英国行业会,一年飞十几次国际航线是常态。外航销售C小姐则怀念疫情前的"隐形福利":职员免票加持,普通岗位一年固定去两趟欧洲,五星酒店协议价200欧含接机,前台早把会员号熟记于心。但现在,这一切都成了"过期回忆"。A总所在的药企因国家集采,药价从几百块砍到几十块,差标一降再降,超支部分自担,贴票根成了每月必修课;C小姐部门的总监快两年没踏足欧洲,350-400欧的酒店协议价翻倍,还得自己订房、申报、审核。更荒诞的是跨区会议:新加坡、泰国、印度同事挤在Zoom里,互相听不懂就静默三秒,然后异口同声说"对不起,你先说"。
"不是不想出差,是出差的性价比没了。"C小姐的总结戳中要害。当差旅从"福利象征"变成"麻烦包袱",连最资深的外企人都开始拥抱线上——毕竟,没人愿意为了一顿商务餐,折腾半天高铁再倒贴差旅费。

三重绞杀:利润、技术与ESG的集体转向
外企差旅的收缩,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成本革命"。首当其冲的是利润挤压。医药行业的集采、外航市场的份额被国产航司蚕食、消费领域的增长放缓,当中国市场不再是"躺着赚钱"的沃土,差旅就成了最容易开刀的"软柿子"——毕竟,削减差旅预算看得见、见效快,还不会伤筋动骨。某外资酒店经理透露,过去靠外企协议客撑起周中满房的日子一去不返,现在市中心五星酒店的周中入住率掉了近三成。
其次是技术替代的成熟。疫情三年像一场强制性实验,把Teams、Zoom这些远程工具钉进了企业流程。A总直言:"以前去新加坡是为了和10国同事达成共识,现在共享PPT、线上assign任务,效率反而更高。"连最讲究"当面沟通"的商务谈判,都开始接受"线上签约+线下补仪式"的模式。
更隐蔽的推手是ESG考核。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早就把"人均飞行公里数"纳入碳中和KPI,远程会议的零碳优势成了董事会汇报的亮点。某外企可持续发展部门员工透露:"现在申请国际差旅,得先写'减碳替代方案',不然根本批不下来。"
重构与新生:谁在接住外企差旅的"遗落市场"?
差旅黄金时代落幕,但需求从未消失,只是换了模样。酒店业率先转型。北京国贸某五星酒店把行政酒廊改造成"半天会议套餐",附赠AI纪要和茶歇,价格比传统会议场租低40%;上海外滩的酒店则推出"会议+特色套房"打包服务,会后直接在房间办冷餐会,既省场地费又显格调。"以前靠协议价走量,现在靠场景撬价值。"一位酒店销售说。
MICE行业也在谋变。曾经靠外企年度大会赚得盆满钵满的旅行社,开始设计"多地分会场+线上直播"的混合会议,强调"数据闭环"和"高效决策"。某MICE公司负责人透露:"现在客户要的不是'场面热闹',而是'每个参会者都能产出明确动作'。"
而对于外企人来说,差旅的降温未必是坏事。当"万豪金卡"不再是职场勋章,"周末不回消息"的边界感反而成了新的体面。A总最近把刷猎聘的时间用来陪孩子,他说:"以前觉得出差是成功,现在才明白,能把生活和工作分开,才是真的踏实。"
外企差旅不会彻底消失,但那个"为了开会而飞半个地球"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每一次线下相聚,都将是"必要且高效"的精准出击——这不是行业的衰退,而是商业世界回归理性的必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