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圈又撕新话术?“死肌肉” 凭什么成了鄙视链武器?

收录于 大健康 持续更新中
从瑜伽旅修的中产光环,到功能性训练的 “六边形战士” 标签,健身领域的鄙视链正悄然蔓延。而最具争议的,莫过于传统器械训练被贴上的 “死肌肉” 标签 &md
从瑜伽旅修的中产光环,到功能性训练的 “六边形战士” 标签,健身领域的鄙视链正悄然蔓延。而最具争议的,莫过于传统器械训练被贴上的 “死肌肉” 标签 —— 仿佛练出的大块肌肉,只是中看不中用的 “摆设”。
2024 年综艺《快乐向前冲》的片段,更是将这一争议推向高潮。中国业余奥赛男子健体全场总冠军孙良轩,赛前秀出的完美肌肉线条令人惊叹,却在首个跑步机环节就跌入水池。这一幕被大量网友解读为 “死肌肉” 的铁证,“健身无用论” 的声音随之四起,甚至掀起了健身网红体能赛挑战浪潮,可多数人连前两关都无法通过。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精准概括了健美人的无奈:“玩健美真是累,天天被人说死肌肉就算了,还要被拿去和李小龙比搏击,和马拉松运动员比耐力,和农民比干农活,和短跑运动员比力量”。这种错位的对比,让 “死肌肉” 从大众误解,逐渐演变成健身圈难以摆脱的刻板印象。


一、“死肌肉”:一个被滥用的误解标签

大众眼中的 “死肌肉”,特指健身房器械练出的肌肉,核心评价是 “僵硬、笨拙、中看不中用”。
但从运动科学角度看,“死肌肉” 并非真的 “死亡”,而是对 “单一刺激下形成的肌肉” 的片面解读 —— 这类肌肉可能因缺乏综合训练,导致灵活度和应变能力较弱,但绝不是 “无用” 的代名词。
更关键的是,“死肌肉” 的标签往往源于双重误解:
  1. 混淆训练目的:将健美的 “肌肥大训练”,与搏击的 “实战训练”、马拉松的 “耐力训练” 混为一谈,用其他领域的标准要求普通健身者。
  2. 固化影视印象:好莱坞电影里,肌肉保镖总是 “三分钟下场”;武打片中,“弱不禁风” 的宗师总能打败壮汉。这些场景潜移默化地强化了 “肌肉 = 笨拙” 的认知。
健身人科科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坚持每周练肩背,却被朋友一句 “这就是网上说的死肌肉吗” 堵得哑口无言;另一位健身者小齐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有人直接评价 “不要练得太大,不好看也没用”,完全无视他对身材管理的努力。这种不了解就下判断的态度,本质上是对健身者的一种隐性 PUA。


二、普通健身者的肌肉:不是 “死肌肉”,是 “更强大的自己”

很多人质疑 “健身肌肉没用”,本质是用 “运动员标准” 要求普通人,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普通健身者的训练,与专业运动员的训练,从目标到内容都存在本质区别,根本无法放在同一维度比较。
对比维度 普通健身者(肌肥大训练) 专业运动员(专项训练)
核心目标 肌肉塑形、健康提升、基础力量增强 提升专项运动表现(如速度、爆发力、耐力)
训练内容 以重量训练、体积训练为主(如反复举重) 力量 + 心肺 + 技术 + 战术训练,全方位服务专项
能力侧重 改善体态、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满足特定运动场景需求(如搏击实战、马拉松续航)

小齐的话道出了多数健身者的心声:“我们健身只是想让身材更好、肌肉线条好看一点,没打算跑得飞快、当马拉松冠军。” 对普通人而言,健身的意义是 “比从前的自己更强壮”—— 能轻松搬起重物、爬楼梯不喘气、体态更挺拔,这些都是肌肉带来的实际价值,绝非 “死肌肉” 能概括。
当然,健身房里确实存在 “肌肉灵活度低” 的情况,但这并非肌肥大训练的必然结果,而是 “训练单一化” 的问题。只要在力量训练后搭配放松、伸展、跑跳等综合练习,就能有效提升肌肉的协调性和柔韧性,避免所谓的 “僵硬”。


三、健身没有鄙视链:每种运动都该被尊重

如今的健身领域,早已从单一的 “肌肉分化训练” 走向多元化。CrossFit、HYROX 等体能比赛的火爆,让功能性训练进入大众视野;瑜伽、普拉提依然是女性青睐的静态运动;付费团课结合小工具与心肺训练,成为不少人的日常选择。
这些运动形式没有高低之分,更不存在 “鄙视链”。就像普拉提常被误认为是 “更贵的瑜伽”,传统健身被误解为 “练死肌肉”,本质都是不了解导致的偏见。每种运动都有其独特价值:
  • 肌肉分化训练能高效塑造线条,提升基础力量;
  • 功能性训练能增强身体协调性,适应日常活动;
  • 瑜伽、普拉提能改善柔韧性,缓解身体僵硬。
真正的健身,是 “让大众运动回归大众”—— 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方式,而不是用单一标准评判他人的努力。当有人说你练的是 “死肌肉” 时,不必焦虑,这至少说明你的肌肉线条足够明显,是你坚持训练的证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

推荐大健康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