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腻了!网上全是年轻成功的高颜值学霸,我先退潮了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今年有两位女性让我格外动容,她们没有耀眼的标签,却用扎实的人生轨迹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力。  脱口秀演员王越在舞台上讲过一段戳中无数人的经历:东北老家的小餐馆里

  今年有两位女性让我格外动容,她们没有耀眼的标签,却用扎实的人生轨迹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力。

  脱口秀演员王越在舞台上讲过一段戳中无数人的经历:东北老家的小餐馆里,母亲为逃离家暴,每卖一个包子攒三毛钱,终于在她两岁时凑够路费离开。多年后王越买房接回母亲,那句"咱们不用再逃跑了"让观众泪目。不是逆袭的爽感,而是母女俩用时间缝补伤口的坚韧,让人看到苦难里长出的希望。

  B站博主姜Dora则用《100场职业访谈》证明了真诚的价值。从双非二本到互联网大厂管理者,再到裸辞做UP主,她的经历被贴上"逆袭"标签,但其访谈中那份不慕强的平等视角、对粉丝负责的内容态度,比职业路径更打动人。她不制造焦虑,只展现各行各业真实的生存样本,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在流量时代尤为难得。

  她们的共同点,是把人生的链条拉得很长,靠清晰可见的方式谋生,不贩卖捷径也不伪装完美。这种真实,恰好反衬出当下网络世界的虚幻——打开社交平台,满屏都是28岁博士毕业+三孩+大别墅的"人生赢家",或是25岁年入百万的自媒体导师。这些脱离现实的叙事,正在悄悄吞噬普通人的自我认同。

  现实从来没有那么多"刚刚好":国内博士平均毕业年龄超30岁,我那位30岁前拿到学位的闺蜜,读博时胖了20斤没时间恋爱;生养孩子的背后是三重家庭支持+经济兜底,大别墅才是多子女家庭的前提而非结果。更多人过着这样的生活:挤地铁回家盘算补课费,一边吃饭一边回工作消息,偶尔对孩子没耐心后又陷入自责。这些狼狈与琐碎,才是生活的常态。

  见过太多光环背后的水分,反而越发珍惜三种人:在岗位上认真发光的普通人,把小家庭经营得有滋有味的人,能在爱好里安放心灵的人。苏轼说"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闲者得之",所谓"闲者",或许就是不被他人叙事绑架的人。

  不属于自己的绚烂看多了,容易弄丢真正拥有的东西。与其羡慕镜头里的完美人生,不如专注脚下的每一步——那些扎实走过的路,藏着比光环更持久的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是鲁阿姨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