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 “长远眼光”:盯着房产铁饭碗,不过是短期经验在作祟?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当房产断供的新闻频繁出现,一个矛盾的现象愈发清晰:一边是失业潮叠加房价下跌的现实困境,另一边仍有人抱着 “房价总会涨回来” 的旧经验不肯松手。这种对过往经验的
当房产断供的新闻频繁出现,一个矛盾的现象愈发清晰:一边是失业潮叠加房价下跌的现实困境,另一边仍有人抱着 “房价总会涨回来” 的旧经验不肯松手。这种对过往经验的过度依赖,正在让很多人错失对世界真相的判断。


一、被 “经验” 绑架的认知:从房价到铁饭碗

中国社会对 “经验” 的崇拜,某种程度上源于历史与教育的双重影响。很多人习惯用个别案例、短期趋势替代系统知识,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片面认知。
  • 房价:三十年经验≠永恒规律。商品房概念自上世纪 90 年代出现,至今不过三十余年。加入世贸后的经济红利,让房产市场迎来黄金期,也让 “房价只涨不跌” 成为两代人的 “经验”。但放在人类历史维度,三十年只是转瞬,短期趋势绝不能等同于长期常态。
  • 考公考编:短期热潮≠长期铁饭碗。如今全民追捧的 “铁饭碗”,本身就是短期经验的产物。纵向看,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考编热潮;横向看,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将体制内岗位视为唯一稳定选择。更关键的是,退休金的 “舒适” 背后,是 N 个壮年劳动力的高强度工作在支撑,这种模式能否持续,只需简单计算就能得出答案。
  • 教师编制:基数庞大藏风险。在编教师看似稳定,但未来退休金大概率无法与现有退休人员持平。新入职的教师更需警惕,体制内裁撤往往从 “边缘岗位” 开始,基数庞大却不掌握核心权力的教师群体,正是潜在风险点。



二、“外国” 不是标准答案:被狭隘化的世界认知

除了对国内事物的经验依赖,很多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同样存在 “狭隘化” 问题。张嘴就提 “外国怎样”,却忽略了世界上 200 多个国家的制度、政策差异。
  • 房产税:差异悬殊。有的国家征收比例高,有的只是象征性收取,还有的根本没有房产税,不能用单一国家的情况概括 “外国经验”。
  • 个人所得税:规则不同。部分国家实行全球征税,也有国家仅对境内收入征税,直接套用某国政策来讨论国内问题,本身就不符合事实。
  • 医疗保障:分层明显。从无福利到高福利,从公民到留学生的差异化政策,将这些差异完全抹杀,只会导致对世界的错误判断。


三、底层逆袭:被误读的 “时代红利”

很多人深信 “努力就能成功”,将上世纪 80 年代后的底层逆袭视为 “普遍经验”,却忽略了这背后的时代特殊性。
  • 逆袭源于历史机遇。洗脚上田的农民成为老板、寒门子弟靠高考改变命运、互联网从业者一夜暴富,这些案例的核心是全球化、政策红利、市场空白的叠加,而非单纯的 “努力”。那个大字不识也能创业成功的时代,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具备复制性。
  • 长期历史:多数人难掌命运。从更长的历史维度看,底层逆袭始终是 “极少数情况”。经济上行期的 “容错空间大”,让很多人误以为 “选错路也没关系”,但这并非长期规律,一旦时代红利消退,个体选择的重要性才会真正凸显。


四、经验加速失效:正在消失的 “铁饭碗”

当下的时代,经验的 “保质期” 越来越短,曾经被视为 “终身职业” 的岗位,正在加速被替代。
  • 财会行业:AI 替代成趋势。智能财务软件已经开始裁减企业财会人员,未来只需顶尖审查者,基础记账、核算工作将完全由 AI 完成,甚至 “做假账” 都可能被 AI 取代,人类仅剩最终审核的角色。
  • 传统岗位:生存空间萎缩。银行柜员、高速收费员、制造业质检员、实体店导购,这些岗位的需求十年间大幅下降,未来还会持续减少。去银行打流水时遇到的中年柜员,正是岗位分流的缩影,他们的处境背后,是行业变革的必然。
  • 制造业:螺丝也不好打。“学习不好就去打螺丝” 的玩笑正在失效,流水线机械工作正在被智能设备取代,这个过程不会太久,依赖体力或基础技能的岗位,风险只会越来越高。


五、真正的长远:跳出经验陷阱

当越来越多人将考公考编视为 “唯一出路”,这条路反而会变得越来越难走。体制内的稳定,依赖体制外的支撑,当体制外上升空间缩小,体制内的 “拥挤” 和限制也会随之增加,日子并不会像想象中安稳。
对于年轻人而言,若别无选择,考公考编求稳定无可厚非;但若是有一技之长,不妨跳出 “经验陷阱”,不要过早将人生定格。毕竟,二十岁就能看到六十岁的生活,未必是真正的 “稳定”。
而对于中年人来说,不必固执地用自己的 “经验” 规划孩子的未来。连房价、职业趋势都看不透的我们,又怎能确定自己的 “安排”,就是孩子的 “最优解”?承认自己的认知局限,或许比强行指导更有意义。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