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外卖配送记:第一次知道外卖员要面对这么狠的罚则

收录于 社会文化 持续更新中
当城市的霓虹在车流中晕染成模糊的光斑,我正攥着湿透的手机屏幕在暴雨里狂奔。那串不断跳动的倒计时数字,比雨点更密集地砸在心上——这不是电影里的紧张桥段,是千万
当城市的霓虹在车流中晕染成模糊的光斑,我正攥着湿透的手机屏幕在暴雨里狂奔。那串不断跳动的倒计时数字,比雨点更密集地砸在心上——这不是电影里的紧张桥段,是千万外卖骑手的日常。我曾以为这份靠体力换生计的工作,苦的是风吹日晒、奔波劳碌,直到半年内被扣除1000多元罚款,才读懂劳动合同上"客诉&平台罚款"六个字背后,藏着怎样冰冷的算计。
我们是被贴标签的群体:"闯红灯的危险分子""送慢了就甩脸子的服务者"。可大众看不见的是,那些被诟病的"乱象"背后,是骑手们在层层罚款规则下的生存挣扎。平台用十几项罚款条款织成一张密网,我们像被缚住翅膀的鸟,既要飞得快,又不能碰网线,稍有不慎就是血汗钱打水漂。这些规则从不公示细则,却能精准收割——等你发现被扣钱时,申诉期早已过去,只留下工资条上刺眼的负数。


最"精准"的收割:工服自拍罚款

每天两三次的随机抽检,要求3分钟内完成自拍,头盔、工服上的山姆&达达logo必须清晰可见。这看似合理的规范,却成了系统"精准打击"的武器。雨天前置摄像头进水模糊,罚50元;电梯里没信号错过提示,罚50元;甚至站点发的雨衣只有达达标志没有山姆logo,都能在两天内被连续抽检6次,扣掉整整300元。
我至今记得那次手机摔坏的经历。雨天路滑摔在水坑里,前置摄像头失灵,第一次抽检模糊被罚50元。等第二次抽检弹窗跳出时,我才浑身湿透地蹲在路边,颤抖着请路人用后置摄像头帮忙拍照。那天的100元罚款,是我摔破膝盖后忍着疼痛送了三单才赚来的。系统申诉时永远是冰冷的"审核不通过",站长承诺的"帮忙争取"最终也石沉大海,苦果只能自己咽。

(连续两天6次抽检不合格,被罚款300元)


最"温柔"的罚款:严重超时处罚

在所有罚款项目里,"严重超时罚15元"竟成了骑手们口中的"人性化条款"。超时30分钟内只扣服务分,8分钟以上影响站点KPI会有站长"代拉定位",只有超时30分钟以上才罚15元。可这15元背后,往往是骑手们的血泪——大部分严重超时都是因为交通事故,我那两三次超时,都是带着伤咬牙送完的。
有次送餐时被电动车撞倒,脚踝肿得像馒头,我一瘸一拐地把餐品送到顾客手中,换来的不是站长的慰问,而是电话里冷冰冰的质问:"为什么超时那么久?"那一刻突然明白,在平台的规则里,我们的伤痛远不如订单的时效重要。


最"致命"的红线:虚假签收与服务态度

"虚假签收罚200元/单"是悬在骑手头顶的利剑。商品没到顾客手中提前点送达会被罚,送到后没打电话沟通被投诉也会被罚,申诉通过率低得可怜。我曾在水榭春天遇到电梯故障,和顾客沟通后提前点了到达,结果因为多等了几分钟,被顾客指着骂了十分钟,差点因为这单丢了200元。
更冤的是那次顾客填错地址。我按订单地址送到后,顾客说送错了,我又折返回去找到货物,绕了近一个小时送到新地址。即便顾客最终收到了餐品,"虚假签收"的处罚依然没被撤销。那天我看着系统里的罚款通知,突然觉得自己像个笑话——我们拼尽全力满足顾客需求,却连基本的容错空间都没有。
还有"服务态度差罚200元",顾客投诉即成立,没有申诉机会。龙军花园禁止电动车入内时,我扛着十几公斤的订单走了五六百米,联系顾客协调放行却被嫌"事儿多"。挂了电话后我蹲在路边哭了,不是因为累,是因为委屈——我们想好好服务,可谁来体谅我们的难处?


最"霸权"的规则:掌控在站长手中的罚款权

"高峰期不上线罚100-500元""长时间不接单罚100-500元",这些条款把骑手的时间牢牢绑在平台上。高峰期、周末、节假日、恶劣天气都不能请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加班政策与我们无关,偶尔的补贴还要满足严苛条件。我刚入职时请了一天假,就被站长威胁:"刚来就想请假?信不信给你开罚单?"
更讽刺的是"代拉定位罚50元"。为了保住站点KPI,站长会帮骑手提前"完成订单",可一旦被系统检测到,被罚的却是骑手。有次暴雨导致订单超时,站长主动帮我"代拉定位",结果我不仅被罚50元,还被封号三天,连带缺勤又扣了500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碰这个"陷阱"——他们的KPI,凭什么要我买单?


结语:谁在吸食骑手的血汗?

半年里,我格外小心翼翼,却还是被扣了1000多元罚款,这在骑手群体里已经算是"幸运儿"。有人因为商品破损一天罚300元,有人因为被投诉服务态度一月扣掉半个月工资。这些罚款最终进了谁的口袋?平台说是"规范管理",可从未公开过罚款去向;站长说是"按规则办事",可规则的解释权永远在他们手中。
我曾以为外卖骑手是自由的,后来才发现我们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平台用罚款把我们变成流水线上的零件,却忘了我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疑问涌上心头,我只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个行业的真相——我们不是"危险分子",不是"服务机器",只是一群想靠劳动活下去的普通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在Sam送外卖

推荐社会文化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