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学伟的学术研究始终聚焦人情、面子等核心议题,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关系运作与权力逻辑,并延伸至互联网对这一传统社交模式的冲击与重塑。
在《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中,翟学伟提出,中国人的交往依托于长程性、低选择性的固定关系。这种关系将个体紧密捆绑,个体行为模式多围绕其展开,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实质的安全感。
为适应这种关系结构,个体常需做出策略性让步: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 “给面子” 的社交文化发起了挑战。翟学伟以 “教授上课打电话” 为例:学生在线下不敢当面批评,但将问题放到网上讨论后,反而能在现实中制约教授的课堂行为。这表明,互联网激发了传统关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曝光、举报行为,让 “给面子” 的约束逐渐失效。过去,人们因 “祸从口出”“隔墙有耳” 而不敢得罪人,如今,这些压抑的情绪可在互联网上得到释放。
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降低了 “逢场作戏” 的成本,让传统人情面子以新形式延续:
传统固定关系容易让个体形成 “忍” 的心理机制,而互联网通过 “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 “做人的可能”。线下交往中,“会说话” 是重要技能,需说甜言蜜语、避免揭短;若不擅长,就只能沉默以防得罪人。但在互联网上,匿名状态让人们难以判断发言者身份,传统人情面子的规则被弱化,个体得以更畅所欲言。也正因如此,部分习惯线下耀武扬威的领导、名流,因不懂互联网的 “新活法” 而频频 “翻车”。
此外,互联网还提供了 “拉黑”“退群” 等决裂选项,这在传统熟人社会中极为罕见。翟学伟指出,线下关系好的人,可能因线上聊天时价值观分歧而吵架、退群甚至拉黑。这并非单纯的人情面子问题,还与表达形式有关:线下争论时,情绪激动易导致表达不清,可通过 “重讲” 弥补;但线上文字表达清晰,若仍无法达成共识,多是价值观真的不合。这种线上决裂与线下关系往往一致,若线上撕破脸,线下也难再和好。
计谋是极具中式特色的概念,难以用英文精准翻译,且因缺乏实证性,未被主流社会科学纳入研究范畴 —— 除非个体主动坦白,否则他人很难察觉计谋的存在。而在互联网交往中,计谋的隐蔽性进一步凸显,且常与人情面子绑定:
翟学伟对人情、面子与关系的研究,已集结于《关系、权力与「报」的运作》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 年 9 月 30 日出版)。该书进一步深入传统关系的核心逻辑,为理解互联网时代的人情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
一、传统熟人社会中的关系底色:固定、捆绑与策略性妥协
在《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中,翟学伟提出,中国人的交往依托于长程性、低选择性的固定关系。这种关系将个体紧密捆绑,个体行为模式多围绕其展开,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实质的安全感。为适应这种关系结构,个体常需做出策略性让步:
- 主动压抑个人意愿,即便有欲望、想法甚至不满,也不会向家人、朋友、老乡等熟人倾诉。
- 时刻顾及他人感受,迎合对方需求,形成 “不得已” 的交往形式。
- 这种 “不得已” 催生出 “人情”,并与 “礼” 和 “面子” 深度绑定,构成传统社交的核心规则。
二、互联网的双重冲击:打破 “给面子” 与降低 “逢场作戏” 成本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 “给面子” 的社交文化发起了挑战。翟学伟以 “教授上课打电话” 为例:学生在线下不敢当面批评,但将问题放到网上讨论后,反而能在现实中制约教授的课堂行为。这表明,互联网激发了传统关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曝光、举报行为,让 “给面子” 的约束逐渐失效。过去,人们因 “祸从口出”“隔墙有耳” 而不敢得罪人,如今,这些压抑的情绪可在互联网上得到释放。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降低了 “逢场作戏” 的成本,让传统人情面子以新形式延续:
- 在有导师的聊天群中,只要有人先发 “尊师重教” 的文字或 “教师节快乐” 的祝词并配表情包,后续成员多会复制粘贴发送。这种方式无需真心,却能满足 “不失礼、合群” 的需求,避免成为 “另类”。
- 逢年过节时,群发祝福图片成了常态。尽管心意难以传递,却能轻松应付形式需求,几乎零成本就能维系人情面子。
三、互联网的新可能:匿名 “畅所欲言” 与 “拉黑退群” 的决裂
传统固定关系容易让个体形成 “忍” 的心理机制,而互联网通过 “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 “做人的可能”。线下交往中,“会说话” 是重要技能,需说甜言蜜语、避免揭短;若不擅长,就只能沉默以防得罪人。但在互联网上,匿名状态让人们难以判断发言者身份,传统人情面子的规则被弱化,个体得以更畅所欲言。也正因如此,部分习惯线下耀武扬威的领导、名流,因不懂互联网的 “新活法” 而频频 “翻车”。此外,互联网还提供了 “拉黑”“退群” 等决裂选项,这在传统熟人社会中极为罕见。翟学伟指出,线下关系好的人,可能因线上聊天时价值观分歧而吵架、退群甚至拉黑。这并非单纯的人情面子问题,还与表达形式有关:线下争论时,情绪激动易导致表达不清,可通过 “重讲” 弥补;但线上文字表达清晰,若仍无法达成共识,多是价值观真的不合。这种线上决裂与线下关系往往一致,若线上撕破脸,线下也难再和好。
四、线上的 “中式计谋”:隐蔽性与多层嵌套
计谋是极具中式特色的概念,难以用英文精准翻译,且因缺乏实证性,未被主流社会科学纳入研究范畴 —— 除非个体主动坦白,否则他人很难察觉计谋的存在。而在互联网交往中,计谋的隐蔽性进一步凸显,且常与人情面子绑定:
- 若在群里与部分人合不来,人们不会直接劝其退群(避免伤害面子),而是会另建小群排除对方。原群虽保留,但成员已在新群畅所欲言,被排除者则难以察觉自己 “被抛弃”。
- 在高校导师与学生的群聊中,计谋呈现多层嵌套:第一层,学生建小群避开导师,摆脱拘谨;第二层,若小群中有与导师走得近的人,学生还会再建群,确保能 “畅所欲言”。
- 同门聚会时,个体多会单独通知参与者,绝不在群里公开邀请。若未被邀请者恰巧在同一家店碰到,双方也会装作若无其事,以维持人情面子上的和气。
五、学术延伸: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翟学伟对人情、面子与关系的研究,已集结于《关系、权力与「报」的运作》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 年 9 月 30 日出版)。该书进一步深入传统关系的核心逻辑,为理解互联网时代的人情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系、权力与「报」的运作》
作者:翟学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9-3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