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神经解码新突破:脑机接口让瘫痪患者控制精度提升 4 倍

收录于 AGI 持续更新中
每当提及 “脑机接口”(BCI),人们总会立刻联想到 “意念控制”—— 只需在脑海中产生想法,机器就能代为执行。这一概念充满未来感,听起来酷炫十足
每当提及 “脑机接口”(BCI),人们总会立刻联想到 “意念控制”—— 只需在脑海中产生想法,机器就能代为执行。这一概念充满未来感,听起来酷炫十足,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脑机接口更像是一个 “死板的助手”,它只能被动接收并读取大脑信号,再尝试根据这些信号完成指令。这种运作模式的弊端十分明显:不仅信号解码效率低下、指令执行准确度有限,用户还必须时刻高度专注地监控整个过程,就连操作细节都要亲自把控,最终导致整个操作既缓慢又耗费精力,难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不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带来了全新的突破思路:让人工智能(AI)在脑机接口系统中扮演 “副驾驶”(copilot)的角色。这一创新不仅改变了脑机接口的运作逻辑,更让其性能实现了质的飞跃。相关研究成果以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control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pilots” 为题,已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自然 - 机器智能》上。



核心突破:AI “副驾” 实现人机共享自治

运动型脑机接口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解码人体神经信号,帮助瘫痪患者重新获得运动能力与交流能力。尽管过去二十年间,该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临床应用层面,脑机接口始终面临一个核心难题:只有当系统性能足够强大时,才能抵消其高昂的研发成本与潜在的使用风险,真正具备实用价值。
传统运动型脑机接口(如用于控制计算机光标或机械臂的系统),其唯一的控制来源就是解码后的神经信号。但在现实场景中,大多数任务都以 “目标” 为导向 —— 动作的最终目的是接触或点击特定对象,比如计算机屏幕上的搜索栏、按钮、图标,或是现实生活中的杯子、钥匙、门把手、积木等。
在这类任务中,只要能准确判断用户的目标(即在有限的可能目标中推断出用户真正想操作的对象),就能基本确定动作的方向与路径。而且,一旦目标明确,人类的操作行为往往会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模式,这就为 AI “副驾驶” 提供了发挥空间。
基于这一特点,研究团队提出了 “共享自治” 的运作模式:人类用户作为 “驾驶员”,负责做出核心决策;AI “副驾驶” 则借助算法与数据,实时辅助执行操作。二者协同参与控制,共同完成任务目标,最终大幅提升脑机接口的操作性能。
那么,AI “副驾驶” 如何精准推断用户的目标呢?系统会整合多种信息来源,包括任务本身的结构逻辑、用户过往的操作历史数据,以及计算机视觉(CV)技术识别到的环境与物体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AI 能更准确地推测用户意图,并及时提供辅助执行动作,让整个操作流程更顺畅。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 AI 赋能的脑机接口(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 AI-BCI)具备高度的灵活性:
  • 在有明确目标的任务中(如使用搜索引擎时,用户输入关键词后大概率会点击 “搜索” 按钮;输入文字时,上下文能提示下一个可能的字符),AI “副驾” 能精准预判并辅助操作;
  • 即便在无明确目标的任务中(如自由绘图),AI 也能发挥作用,帮助规避常见错误(如绘画时的剧烈抖动)或极端动作;
  • 当无法获取任何与任务相关的信息时,系统还能自动切换回传统脑机接口模式,确保基本功能正常运行。


技术落地:光标与机械臂操控效率倍增

为了验证 AI “副驾驶” 的实际效果,研究团队开发了全新的脑电图(EEG)解码架构:该架构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大脑信号中的非线性特征,再将这些特征作为卡尔曼滤波器(KF)的观测输入,类似通过 “重新校准反馈意图训练 KF(ReFIT-KF)” 的方式,实现了在线闭环解码器自适应(CLDA)。
在对该解码架构进行多日性能评估后,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两款 AI “副驾驶” 系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卓越性能。


图|用于 center-out 8 和机械臂任务的 CNN-KF 与 AI-BCI 解码框架

1. 光标控制系统:效率提升近 4 倍

在光标控制任务中,研究团队模拟了现实中 “可选目标有限” 的场景(如计算机屏幕上的按钮、键盘按键),并提出假设:能准确推断用户目标的 AI “副驾驶”,可显著提升任务表现。
实验结果远超预期:
  • 健康参与者的平均目标获取速率提升了 2.1 倍;
  • 瘫痪参与者的表现提升更为显著,目标获取速率提升了 3.9 倍;
  • 对瘫痪参与者而言,AI-BCI 还大幅缩短了 “接入时间”(dial-in time)—— 从中位数 4.15 秒骤降至 0.05 秒;
  • 同时,光标移动路径变得更高效,几乎能沿直线直达目标,减少了不必要的偏移与调整。

2. 机械臂控制系统:从 “无法完成” 到 “高成功率”

在机械臂控制实验中,AI “副驾驶” 借助计算机视觉系统,实时推测目标物体的位置并持续跟踪。研究团队设计的副驾驶程序,能精准识别所有目标物体,且当机械臂距离积木或十字目标 2.54 厘米范围内时,会自动辅助执行精确的抓取或放置操作。
实验结果同样令人振奋:
  • 所有参与者均成功完成了任务;
  • 健康参与者的物体正确放置率达到 100%;
  • 瘫痪参与者在无 AI “副驾驶” 辅助时,无法完成任何一次成功试验;而在 AI 协助下,其正确放置率高达 93%,彻底打破了操作壁垒。


未来展望:AI-BCI 将向更复杂、更人性化演进

研究结果清晰表明,在光标控制与机械臂操作任务中,“共享自治” 模式显著提升了脑机接口的整体性能。这一方法为突破脑机接口的效能瓶颈提供了全新路径 —— 随着 AI “副驾驶” 技术的持续升级,AI-BCI 的表现还将进一步增强,而性能提升的核心关键,就在于 AI 能帮助用户更高效地实现目标。
研究团队指出,AI “副驾驶” 的一大优势在于,它能减少完成高维任务所需的神经解码自由度(DOFs)。对于更复杂的任务(如与不同形状、材质的物体交互),通过训练 AI “副驾驶” 处理具体操作细节,可进一步降低用户所需的控制难度,让操作更轻松。
目前,部分研究已实现让机器人根据分类目标执行动作,但这些方法存在明显局限:AI 与用户并未形成实时共享控制。而 “共享自治” 模式则允许用户与 AI “副驾驶” 持续互动,即便在缺乏明确目标的场景下,系统也能自动转为传统 BCI 模式,保障用户的主导权与操作连续性。
对于 AI-BCI 的未来发展,研究团队提出了四大重点方向:
  1. 开发更先进的 AI “副驾”:实现面向物体的机械臂轨迹精准控制,并能根据物体的动态变化(如物体位置移动、姿态调整)实时优化操作;
  2. 保障用户主导权:避免因 AI 辅助过度导致用户操作受限,进而产生挫败感或性能下降。研究团队为此提出 “干预式辅助” 策略,让 AI 在必要时提供帮助,而非全程主导;
  3. 拓展复杂场景应用:推动 “共享自治” 模式在更复杂的机器人系统中落地,包括利用大规模数据训练 AI 模型,让 AI-BCI 能胜任更高难度的运动任务(如精细的手部动作、多物体协同操作);
  4. 推动标准化与性能升级:建立统一的任务标准,并将 “共享自治” 模式应用于侵入式脑机接口,进一步提升其性能与实用性。
此外,研究团队还强调,AI “副驾驶” 的辅助效果,高度依赖于对用户意图的准确推断 —— 若无法有效解码用户的大脑信号与意图,辅助功能便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未来还需重点研发更优质的信号解码器,进一步提升 AI-BCI 的核心性能。
除了脑电图(EEG)信号,未来脑机接口还可能整合其他类型的非侵入式信号,如眼动信号、身体姿态信号、肌电信号等。这些辅助信号与 EEG 协同使用,尤其能为 EEG 控制能力较弱的用户提供支持,显著提升系统的整体表现与适用范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AI-BCI 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意念操控” 将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成为瘫痪患者恢复生活能力、普通人提升操作效率的日常工具 —— 我们离 “意念操作” 的畅快体验,正越来越近。

推荐AGI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