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才是正餐!前几十年科技总和只是前菜

收录于 前沿科技 持续更新中
过去六十年的科技演进,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爆发,而是一场漫长的 “宴席筹备”。每一代技术都像精心雕琢的前菜,看似惊艳,却始终在为最终的正餐铺路 —— 直
过去六十年的科技演进,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爆发,而是一场漫长的 “宴席筹备”。每一代技术都像精心雕琢的前菜,看似惊艳,却始终在为最终的正餐铺路 —— 直到 AI 的出现,这场筹备了半个多世纪的盛宴,才真正揭开帷幕。
我们总习惯用抽象的 “技术革命” 定义时代,但不如换个视角:科技史其实是人类 “打造餐厅、准备食材” 的过程。半导体点燃炉灶,个人电脑摆好餐桌,互联网连通餐厅,移动互联网把餐桌揣进兜里。而 AI,就是那个让所有准备都落地的 “正宴”。


一、前菜四十年:从 “有炉灶” 到 “揣着餐厅走”

1960 年代到 2010 年代,四道菜循序渐进,让人类慢慢适应 “科技重构生活” 的节奏,但每一步都只是 “筹备”,而非 “正餐”。
  1. 1960 年代・半导体:点燃第一簇炉火
    摩尔定律第一次让晶体管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就像厨房终于有了能持续发热的炉灶。硅谷由此诞生,不是因为出现了 “美食”,而是因为有了 “能做出美食的基础工具”—— 算力的火苗,从这时起再也没熄灭。
  2. 1980 年代・个人电脑:摆上第一张家用餐桌
    在这之前,计算能力只属于实验室和大企业,普通人连 “靠近餐桌” 的资格都没有。直到个人电脑普及,再加上微软搭建的软件生态(像配套的刀叉餐具),普通人第一次拥有了 “自己的餐桌”,能亲手用算力解决问题。
  3. 1990 年代・互联网:连成一座美食城
    单张餐桌再好用,也只能服务一家人。互联网建成的 “信息高速公路”,把全球的餐桌连在一起:Google 帮你找到想吃的 “菜”,Amazon 帮你把 “菜” 送到家。原本分散的小餐厅,变成了能容纳所有人的美食城,但终究只是 “场所升级”,没改变 “吃饭的方式”。
  4. 2010 年代・移动互联网:把餐厅揣进兜里
    智能手机的出现,相当于把整个美食城压缩进口袋 —— 出门不用带钱包,点外卖不用打电话,社交不用面对面。苹果的生态、Facebook 的社交网络,就像餐饮连锁巨头,把 “口袋餐厅” 开到全球每一个角落。但这时的我们,依然是 “被动选择菜品”,而非 “主动定义宴席”。



二、AI 为什么是正餐?三个 “前所未有的突破”

AI 的颠覆性,从不是 “多了一个新工具”,而是它彻底改写了 “人类与工具互动的规则”。它能成为正餐,核心在于三个前菜从未具备的特征:

1. 总接口性:一个 “万能遥控器” 掌控所有工具

过去的技术都有 “专属入口”:用电脑要靠键盘鼠标,上互联网要开浏览器,用移动应用要找 APP。就像你控制电视要一个遥控器,控制空调要另一个,麻烦又割裂。
但 AI 是 “所有工具的总接口”—— 未来你想订酒店,不用打开 OTA 软件;想做表格,不用打开 Excel;想开车,不用手动操作。你只需要跟 AI 说一句话,它会帮你调用所有工具。相当于一个遥控器,能管家里所有电器,甚至帮你安排好一切,这是前菜时代从未有过的 “便捷性革命”。

2. 红利叠加性:同时中了 “三张彩票”

前菜时代的红利是 “单点爆发”:抓住互联网红利,就能做成门户网站;抓住移动红利,就能做出超级 APP。但 AI 不一样,它同时抓住了三大核心红利:
  • 算力红利:芯片技术迭代,让 AI 能处理更复杂的任务;
  • 数据红利:互联网几十年积累的海量数据,成了 AI 的 “训练食材”;
  • 模型红利:大模型的持续迭代,让 AI 的能力越来越强。
这相当于别人一次只能中一张彩票,AI 却一次中了三张,而且三张彩票的奖金能叠加。这种 “红利叠加效应”,让 AI 的发展速度远超之前任何技术,赢家通吃的效应也更极端。

3. 路径依赖性:一旦启动,就再也停不下来的 “高速列车”

前菜时代也有路径依赖,但远没 AI 极端。比如互联网公司有了流量,能吸引更多用户,但新人还有机会靠 “差异化内容” 突围。
但 AI 的路径依赖是 “闭环飞轮”:有算力的公司,能训练出更强的模型;模型更强,能吸引更多用户;用户更多,能积累更多数据;数据更多,又能反过来优化模型。就像一辆高速列车,一旦上了轨道,速度只会越来越快,后面的人连追的机会都没有。这种 “强者恒强” 的逻辑,让 AI 成为了 “要么上车,要么淘汰” 的正餐 —— 你可以不吃前菜,但绝对不能错过正餐。


三、现状思辨:市值疯狂不是泡沫,应用沉寂不是问题

当 AI 被定义为 “正餐”,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市值涨得这么快?为什么应用还没爆发?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正处在 “正餐启幕前的混乱期”。

1. 市值跃迁:估值逻辑被重写了

有人说 AI 公司的市值是 “泡沫”,但其实是 “估值逻辑变了”。前菜时代的公司估值,看的是 “现有收益”:
  • PC 时代的微软,靠软件许可收费,估值看现金流;
  • 互联网时代的 Google,靠广告赚钱,估值看流量规模;
  • 移动时代的苹果,靠卖手机和服务,估值看用户数。
但 AI 公司的估值,看的是 “未来潜力”:NVIDIA 的价值不是卖了多少芯片,而是它掌控了全球 AI 的 “算力分配权”;OpenAI 的价值不是靠 API 赚了多少钱,而是它的大模型迭代速度有多快。这种 “以潜力为核心” 的估值,看似疯狂,实则是人类对 “正餐价值” 的认可 —— 毕竟,正餐的价值,远超前菜的总和。

2. 应用沉寂:技术没稳定,何谈 “沉淀”?

很多人问:“AI 这么厉害,为什么没看到大规模应用?” 答案很简单:前菜时代的应用爆发,都要等 “技术稳定期”。
  • PC 时代,从第一台电脑出现到办公自动化普及,用了 20 年;
  • 互联网时代,从第一个网站到 Google、Amazon 崛起,用了 15 年;
  • 移动时代,从第一部智能手机到超级 APP 爆发,用了 10 年。
现在的 AI,还处在 “技术剧烈变化期”:大模型三个月就更新一次,接口和能力随时在变。就像餐厅的菜单还没定下来,厨师还在试菜,怎么可能推出 “招牌菜”?现在市面上的 AI 应用,比如 AI 写作、AI 制图,看似多,实则都是 “临时试制品”—— 同质化严重,只能靠免费或低价吸引用户,自然谈不上 “大规模爆发”。

3. ARR 幻觉:别把 “短期收入” 当 “正餐门票”

互联网时代追 PV/UV,移动时代追 DAU/MAU,现在大家开始追 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很多人觉得 “订阅模式稳定,ARR 高就是好公司”,但在 AI 行业,这是危险的幻觉。
原因有三:
  • 续费率不稳定:用户今天为 AI 写作工具付费,三个月后可能出现更好的工具,直接取消订阅;
  • 价格战激烈:同质化产品太多,今天收 100 元 / 月,明天就有人收 50 元,后天可能免费;
  • 用户心智没固化:AI 工具还没出现 “不可替代” 的产品,用户忠诚度极低。
靠 ARR 撑起的估值,就像用 “临时试吃的收入” 评估餐厅的价值 —— 试吃的人多,不代表餐厅能长久活下去。真正的 AI 公司价值,从来不是 “现在能赚多少钱”,而是 “未来能掌控多少核心资源”。



四、未来启示:别盯着 “试吃菜”,要抓住 “正餐的核心”

面对 AI 这场正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但核心原则只有一个:别被短期混乱迷惑,抓住长期本质。
  1. 对企业:别急于做 “试吃菜”,等菜单定了再发力
    现在很多企业忙着做 AI 应用,比如 AI 客服、AIPPT 工具,看似热闹,实则都是 “试吃菜”—— 技术一迭代,这些应用很可能被淘汰。不如把精力放在 “积累核心能力” 上:要么积累数据,要么搭建算力,要么研究模型。等 AI 技术进入稳定期,菜单定下来了,再推出 “招牌菜”,才能真正立足。
  2. 对投资人:别迷信 ARR,要看 “厨师的手艺”
    评估 AI 公司,别盯着 ARR 曲线,那只是 “短期收入”。真正要看的是 “创始人的能力”:他能不能看透 AI 的核心逻辑?能不能在技术变化中抓住本质?能不能搭建起 “算力 + 数据 + 模型” 的闭环?就像评估一家餐厅,不是看今天的客流量,而是看厨师的手艺好不好、能不能持续推出好菜。AI 时代的投资,本质是 “投资能驾驭变化的人”。
  3. 对普通人:保持好奇心,别沉迷 “短期风口”
    今天的 AI 应用,就像 90 年代的个人网站 —— 人人都能做,看起来机会很多,但大多数都会消失。普通人不用急着 “跟风做 AI 项目”,也不用为了 “赶时髦” 付费买各种 AI 工具。不如保持学习力:了解 AI 的基本逻辑,学会用 AI 提高工作效率,培养 “与 AI 协作” 的能力。毕竟,未来的工作不是 “和 AI 竞争”,而是 “用 AI 做事”,这才是抓住正餐的关键。


结语:正餐还没完全上桌,厨师才是关键

AI 是六十年科技宴席后的正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现在的情况是:餐厅的炉火已经烧得很旺,食材已经准备齐全,甚至已经开始试吃,但正式的菜单还没定下来,真正的大菜还没端上桌。
未来,AI 技术会怎么变?我们无法控制。但能确定的是:这场正餐的品质,不取决于炉火有多旺,也不取决于食材有多好,而取决于 “厨师的手艺”—— 那些能驾驭技术变化、看透行业本质、搭建核心能力的创始人。
对我们而言,与其纠结 “什么时候能吃上正餐”,不如关注 “谁在做正餐的厨师”。毕竟,能吃到什么样的菜,从来都是厨师说了算。

推荐前沿科技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