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挖掘隐藏关联关系,是财务尽调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这一需求并非仅存在于尽调场景:律师处理相关法律业务、会计师开展审计工作、企业内审部门推进合规检查时,都会涉及关联关系核查,多方工作内容高度交叉重叠。能否精准锁定隐藏关联方,直接决定了是否能追溯舞弊线索、追踪资金流向,推动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反之,缺乏这一核心环节的核查,无异于雾里看花,看似全面覆盖却难以触及问题本质。
数电发票时代:开票人成为破局新抓手
近期在实操中,我们通过发票开票人信息,意外锁定了一组隐藏关联方 —— 两张分别来自表面无关联主体的发票,开票人姓名完全一致。这一发现并非偶然,而是数电发票时代带来的核查逻辑革新。此前纸质发票与传统机打发票的开票人信息存在明显缺陷:名称可随意编造,即便出现重名也无法佐证关联关系,因此该维度长期未被纳入重点核查范围。但数电发票实现了全面实名制,开票需登录电子税务局账户,通过验证码或人脸识别完成身份核验,这使得开票人信息具备了 100% 的真实性,极大增加了隐藏关联交易的操作难度。
从企业实操场景来看,多数企业集团或关联主体往往共用一套财务团队,开票工作通常由固定人员负责。这就导致同一财务人员可能同时为多个隐藏关联方开具发票,形成开票人信息的交叉重合。而违规主体要么因可用人员有限难以频繁更换开票人,要么未意识到这一细节的暴露风险,最终留下关键线索。
当然,姓名重合存在偶然可能性,需通过多维度验证确认:发现疑似重合后,可将对应主体标记为 “疑似关联方”,再通过其他核查手段交叉验证。其中最直接的验证方式,是要求该开票人登录电子税务局个人中心,其关联的所有企业会清晰展示;若对方拒绝配合验证,本身就可视为关联关系存在的间接证据。

延伸突破:办税人的隐蔽价值与操作边界
除开票人外,办税人信息同样是核查隐藏关联关系的重要突破口。与公开可查的企业信息不同,办税人信息未纳入公开披露范围,但因其涉及税务业务的实名制绑定,成为追踪关联线索的关键抓手。实操中可要求财务人员提供电子税务局个人关联企业截图,此举不仅能精准定位隐藏关联方,还可能发现财务人员的外部任职情况 —— 例如核心财务人员同时担任公司供应商的办税人,这类交叉任职往往暗藏利益输送风险。该方法适用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核查、企业内审合规及反舞弊调查等多个场景,但需注意实施时机:办税人绑定与解绑操作便捷,甚至可通过手机完成,因此更适合采取突击核查方式。相比之下,财务负责人的解绑难度更高,需完成人员替换流程,其任职信息的稳定性更强,核查价值也更高。
需特别提醒的是,这一核查手段不宜过早向企业管理层披露,避免对兼职财务人员造成不必要的职业冲击,引发团队动荡。
企业规避手段与税务潜在风险
违规企业并非毫无应对之策,部分主体会选择使用隐藏关联方的法人账户开具发票。由于隐藏关联关系的前提通常是法人信息相互独立(若法人信息重合则属于显性关联),使用法人账户开票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开票人信息暴露的风险,但该方式的弊端在于登录需完成法人身份核验,操作流程更为繁琐。从税务监管视角来看,开票人信息的一致性同样暗藏风险。对于通过虚开发票抵扣成本、发票对开、环开等违规行为,税务系统可通过开票人关联数据快速锁定异常交易链条,违规主体的操作痕迹几乎一目了然,后续面临的税务稽查风险极高。
一二级市场造假水平的本质差异
从更广阔的市场视角来看,财务造假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极高 —— 需实现全流程、多环节的逻辑自洽,任何一个细节漏洞都可能成为核查突破口。这一点在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造假案例中尤为明显:即便具备专业财务团队支撑,系统性造假仍难以完全掩盖关联关系漏洞,最终往往因细节失误暴露。而一级市场的造假行为则呈现出明显的 “低水平特征”:一方面,违规主体的造假手法粗糙,专业度不足;另一方面,尽调机构常因预算限制导致核查力度不足,难以全面挖掘隐藏线索。双重因素叠加,使得一级市场的财务违规行为呈现出乱象丛生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