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买车的时代,车评却更“不自由”了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一辆新车驶下生产线前,最先迎接它的往往不是消费者,而是车评人的审视。上世纪九十年代,车企甚至会在量产前邀请媒体把脉,在设计图纸上标注出待改的细节。那是个双手沾着机油与墨
一辆新车驶下生产线前,最先迎接它的往往不是消费者,而是车评人的审视。上世纪九十年代,车企甚至会在量产前邀请媒体把脉,在设计图纸上标注出待改的细节。那是个双手沾着机油与墨水的年代——企业信媒体的专业,媒体敢说真话的分量。如今回望,中国车评三十年的迭代,早已超越"评价汽车"的范畴:它是产业起落的晴雨表,是媒介革命的切片,更是商业权力与公众信任反复拉扯的战场。
从铅字排版到代码流,从论坛热帖到算法推送,车评的"去中心化"看似打破了旧权威,却在新规则里筑起更复杂的迷宫。当路牌被一一撤下,仅剩的标识也被路人当作广告;当批评的声音逐渐沉默,最终用生命触碰真相的,只能是无辜的消费者。这道贯穿始终的悖论,早在车评诞生时便已埋下:评价的自由一旦折损,所有赞美都将沦为喧嚣的泡沫。


第一章 纸媒时代:铅字里的权威与克制

1990至2010年,汽车还是"三大件"里的奢侈品。消费者捧着《汽车之友》《中国汽车画报》时,看的不只是说明书,更是"圣经"。对"汽车老师"的称呼绝非客套——那时的执笔人多是机械工程师或资深媒体人,笔尖带着机油味,文字浸着严谨劲。一篇车评的诞生,是场漫长的修行:借车要发正式公函,路测要记录上千组数据,稿件经三审三校,连配图都得等胶片冲印。一周一篇的节奏,既是技术所限,也是天然屏障——商业干预的成本高到望而却步,车评人有足够时间沉淀思考。
纸媒的"中心"从未动摇。车企对媒体保持着"谦虚的距离":一方面,纸媒公信力如泰山压顶,一篇负面报道能让新车销量腰斩;另一方面,蓝海市场里车企忙着扩产能,没空琢磨公关套路。即便媒体客气地让品牌方预审稿件,对方也只敢核对数据,绝不敢妄改一字。这种"权威独白"虽有局限——传播半径窄、普通消费者难触达、视角聚焦动力操控而忽略用户体验——但守住了最核心的底线:铅字印在纸上便是不可逆的记录,这种重量让车评人不敢轻慢,车企不敢放肆。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论坛里的自由与共赢

2010年是道分水岭。门户网站汽车频道、汽车之家论坛、易车网相继崛起,纸媒垄断被彻底打破。车评从"编辑写什么读者看什么",变成"读者想看什么就有人写什么"。话语权第一次下放:普通车主发篇"刹车偏软"的帖子,能引发数千人讨论;汽车爱好者做个内饰对比视频,点击量轻松破百万。"全民评车"的氛围让评价维度空前丰富——从座椅舒适度到4S店服务,从油耗到车机逻辑,皆可成为焦点。
专业车评人转型为"深度解读员",用专业知识拆解技术亮点,用客观态度分析优缺点。互联网的速度与互动性,让车企公关不敢造次:负面信息曝光即引发舆论海啸,掩盖只会火上浇油。那时的媒体人以"无冕之王"自居,敢于挖问题、敢说真话,不少"有风骨的老师"至今仍被消费者铭记,那些"刺刀见红"的评论在网上流传至今。车企公关也以"沟通"为核心:监测舆情、回应疑问、收集建议反馈研发。尽管小规模干预已出现——员工冒充车主发帖、小礼物收买版主——但与后来的大规模钳制相比,不过是"过家家"。
中国车市的爆发式增长中,互联网车评是关键助推器。消费者获得真实信息,车评人赢得表达自由,车企收获市场反馈——这场"三方共赢",让不少汽车媒体完成原始积累,走进真正的"黄金时代"。


第三章 自媒体时代:流量牢笼里的失真与沉沦

2018年短视频浪潮袭来,车评迅速坠入"流量牢笼"。一部手机、一个支架就是"车评人",15秒视频配句夸张口号就能收割百万流量。"去中心化"彻底消解了专业门槛,数量暴涨的车评人队伍,质量却断崖式下跌。有人分不清涡轮增压与自然吸气,却敢对底盘调校指手画脚;有人把主观情绪当评价依据,用"炸裂""吊打"等词汇制造焦虑。
流量成了唯一指挥棒。"消费者需要什么就报道什么",悄然变成"算法推什么就做什么"。长视频败给短视频,理性分析输给偏激观点,深度内容被淹没在流量海洋里——这是个"鸡精比鸡汤受欢迎"的时代。更可怕的是客观自由的丧失:车企公关逻辑彻底扭曲,从"关注真实"转向"控制口径"。合作协议捆绑自媒体,只许夸不许贬;"公关专班"24小时监测,负面内容要么花钱删除,要么法务函威胁。一篇车评要过公关公司、车企公关两关,赞美不够热烈都得重写。
不少媒体人心灰意冷,统发稿直接扔给AI处理。汽车媒体成了车企公关部的延伸,每个字都被"车马费""合作项目"捆住手脚。法务部化身"舆论打手",动辄投诉封号、发起诉讼,人人自危怕陷"黑公关"文字狱。当车企高呼"用法律武器维护名誉"时,却忘了消费者遭遇安全问题时,谁来为他们拿起法律武器?特斯拉在美国因自动驾驶事故支付2.43亿美金赔偿,其中2亿是惩罚性赔偿——我国虽无类似条款,但漠视安全的企业,岂能永远免于追责?


尾声:回归初心,方得始终

三十年车评史,是部话语权下放却伴随评价自由倒退的历史。纸媒守得住真实,互联网容得下自由,自媒体却在流量里丢了本质。当所有车评都唱赞歌,赞美便贬值到车马费的价格;当负面信息被掩盖,隐患便会长成比谣言更可怕的杀伤力。那些造成悲剧的产品故障,早有媒体预警,却因下架封号而沉默,最终让消费者用生命踩坑——花剌子模国王杀信使以为能消灭坏消息,车企封杀批评,难道以为能杀死隐患?
车评的意义,从不是为车企站台,也不是博流量赚快钱,而是为消费者提供真实信息,推动行业进步。当车评人重拾表达自由,车企找回倾听耐心,消费者握紧知情权利,车市才能跳出"劣币驱逐良币"的循环。中国车评的未来,需要一场彻底的回归:回归评价汽车的初心,回归自由表达的本质,回归为消费者服务的立场。唯有舆论能触及真相,批评能挺直腰杆,消费者的安全与权益,才有真正的保障——这不仅是车评的未来,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