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没钱入市,老年人谨慎观望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9 月金融数据呈现出一组耐人寻味的反差:居民存款逆势增加 2.96 万亿元,创下阶段性新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下降 1.06 万亿元。这一数据组

  9 月金融数据呈现出一组耐人寻味的反差:居民存款逆势增加 2.96 万亿元,创下阶段性新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下降 1.06 万亿元。这一数据组合打破了市场对 “存款搬家入市” 的预期,甚至让人产生疑问:这场被热议的资金迁移潮,难道尚未真正启动便已偃旗息鼓?

  这一现象恰好印证了此前《散户为什么还不跑步入场》一文中的核心判断。回溯近年居民存款的持续攀升,其本质并非经济繁荣下的财富溢出,而是防御性储蓄心态的集中体现。即便 A 股市场表面呈现热度,也未能撬动居民资金大举入市 —— 在对未来收入预期、经济走势的多重担忧下,普通投资者仍选择将资金锚定在存款这一相对安全的港湾。正如张瑜老师在相关报告中所深入剖析的,居民风险偏好的低迷并非短期情绪波动,而是经济基本面在居民侧疲弱的直接映射,这份极具洞察力的研究值得更多市场参与者细读。

  若审视市场表现,疑问更显突出:第三季度 A 股的持续走强尚且无法吸引居民资金入场,10 月以来市场的震荡波动又能具备多少吸引力?深层原因在于,当前居民风险偏好已进入难以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期。在 AI 大科技等板块的热闹行情背后,居民端的经济感受与市场热度严重脱节:年轻群体(俗称 “小登”)的失业率仍处于高位,就业市场上企业倾向于招聘熟手、压缩新人培育投入的现象愈发普遍,收入稳定性的下降直接制约了其风险投资能力;年长群体(俗称 “老登”)虽手握一定积蓄,但更倾向于追求资产保值,“股市盈利终会回吐” 的固有认知根深蒂固,叠加 A 股十年徘徊于 3000 点的市场记忆,让他们对 4000 点以上的市场空间充满迷茫。从贝叶斯概率的视角来看,这种基于长期经验形成的 “先验认知” 过于强烈,而短期市场行情带来的 “后验信息” 尚未能改变其核心判断。夹在两者之间的中等收入群体,则在资产配置的选择中陷入两难。

  持股体验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居民的入市犹豫。散户投资者向来偏好直接投资个股,但今年 A 股的 “牛市” 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 —— 它更偏向大盘股与指数的牛市,而非个股的普涨行情。对于习惯在小盘股中 “淘金” 的散户而言,这样的市场环境让他们的持仓体验大打折扣。通过对近 5000 只沪深 A 股个股数据与 3 个核心指数的对比测算发现,进入下半年牛市行情后,能够跑赢这些指数的个股比例不足一半,在市场上涨斜率陡峭的阶段,这一比例甚至降至四成以下。大量散户面临着 “满屏牛市声,手中股票平” 的尴尬处境,部分个股在大盘屡创新高时甚至出现负收益,这种认知与实际收益的偏差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尽管近期这一现象有所改善,但市场波动性的显著加大又增添了新的投资顾虑。

  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对比今年以来 3 个核心指数与 5000 只个股的夏普比例(衡量单位风险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结果呈现出清晰的排序:人工智能 ETF 以 1.8277 的夏普比例位列第 394 名(共 4986 只标的),双创指数以 1.6187 的夏普比例排名第 638 名,沪深 300 指数则以 1.3544 的夏普比例排在第 1080 名。这意味着,投资指数基金的风险收益比远优于多数个股,若精准配置科技板块 ETF,其收益波动表现能超越八成以上的个股。年轻群体难以从股市获得稳定回报,年长群体深陷个股投资的体验困境,居民入市的迟疑便在情理之中。

  在个股投资体验不佳的背景下,被动型投资组合逐渐进入投资者视野。笔者构建的全球 “懒人组合” 呈现出一个特殊现象:每当大盘基准收益逼近组合收益时,市场往往会出现显著回撤。这一巧合背后,实则揭示了一个重要结论:通过配置市场通行的 ETF 产品,结合基础的资产分散策略与重大节点的低频择时操作,完全能够构建出年化回报与夏普比例表现优异的投资组合。这也让市场反思:投资者本无需为理财服务支付过高的管理费用与交易成本。

  然而,全球配置的道路同样布满荆棘。近日上午,多只跨境 ETF 突发闪崩,核心诱因在于过高的市场溢价。受情绪推动与产品容量限制,跨境 ETF 的交易价格常常远超其标的指数净值,以热门的中韩半导体 ETF 为例,其溢价率一度飙升至百分之十几。这种溢价源于 QDII 额度限制导致的优质海外资产稀缺性,但稀缺性催生的溢价背后暗藏巨大风险 —— 当外围市场出现调整时,溢价可能瞬间归零,引发价格与净值的 “双杀”。正是基于对中韩半导体 ETF 闪崩风险的监测,笔者及时对组合中的日经 225 相关标的进行了操作调整并发出提醒,成功避开了后续的持续下跌。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中国居民进行全球资产配置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投入额外的精力进行风险把控。

  当前市场还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外围市场上,美元指数上涨收紧了全球金融环境,“大空头” 叙事引发对 AI 泡沫的广泛讨论;国内市场中,科技板块普遍缺乏盈利支撑,即便盈利确定性较强的 CPO 板块,也高度依赖海外产业链,这成为企业盈利端的最大隐患。当市场情绪降温,投资者终将重新审视此前对热门板块的盲目追捧,理性评估前期投资决策的合理性。

  综上,居民存款与非银金融机构存款的反向变动,本质上是居民风险偏好、持股体验与全球配置能力三重约束下的必然结果。未来市场若想真正吸引居民资金入市,不仅需要依托经济基本面的实质性改善,还需优化市场结构性行情、降低全球配置门槛,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当前的资金观望格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