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代表性 LLM 基准测试(按时间线)。
若你身处大模型领域,或已被其技术浪潮波及,那么除了关注 “有哪些先进模型”,更需读懂 “如何评判模型优劣”—— 基准测试正是解锁 AI 行业真实发展现状的关键钥匙。日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团队及其合作者,首次对LLM 基准测试的现状与演进进行了系统性复盘,将 283 个代表性基准划分为三大类,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评估框架:
- 通用能力基准:聚焦核心语言学(如语义理解)、知识储备(如事实问答)与推理逻辑(如多步推导),是衡量模型 “基础素养” 的核心标尺;
- 领域特定基准:深耕自然科学(数、理、化)、人文社会科学(法律、教育)与工程技术(编程、机械设计),测试模型在专业场景的 “实战能力”;
- 目标特定基准:围绕风险(如幻觉、偏见)、可靠性(如事实一致性)、代理(如 Agent 自主决策)展开,守护模型落地的 “安全底线”。

一、大模型 “考试” 的困境:为何现有 “盾” 仍不够坚固?
自 2017 年 Transformer 架构问世,LLM 已从 “简单语言理解与文本生成”,进化到 “复杂逻辑推理、智能体(Agent)自主交互” 的阶段,广泛渗透进智能客服、教育医疗、法律金融等关键领域,成为数字经济与社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引擎。但技术狂奔的背后,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估体系却略显滞后。基准测试本应是 “量化模型性能、推动技术迭代” 的核心工具:它能帮助研究者客观对比模型优劣、定位技术瓶颈,也能为用户提供 “安全可信” 的参考依据 —— 但随着 LLM 参数规模指数级增长、能力从 “单任务” 向 “多领域” 拓展,现有评估体系的短板愈发凸显,亟待突破四大困境:
- 数据泄露导致 “能力误判”:部分模型在训练阶段已接触过基准测试数据,形成 “数据泄露效应”。这种情况下,高分数并非源于模型的 “泛化能力”,而是对 “考题” 的记忆,根本无法反映模型在真实未知场景的表现;
- 静态评测难抵 “动态现实”:现有基准多为固定任务集合,无法模拟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如实时信息更新、多场景交互),更难预测模型在新任务、新领域的适配能力 —— 就像用 “十年前的考题” 测试当下的学生,结果缺乏参考价值;
- 评估指标 “维度单一”:当前主流指标仍以 “准确率” 为主,难以全面覆盖 LLM 的综合能力 —— 例如,一个模型可能在 “事实问答” 上准确率高,却在 “逻辑推理”“文本连贯性” 上表现拉胯,单一指标极易造成 “能力片面化认知”;
- 安全公平 “框架缺失”:在偏见检测(如性别、地域歧视)、安全漏洞(如 “越狱” 提示攻击)、指令合规性(如医疗建议的专业性)等核心环节,尚未形成系统性、可扩展的评估框架,模型落地高风险场景时隐患重重;
- 高成本制约 “可持续性”:大规模基准测试需消耗巨额算力(如多模型多任务重复测试)与人力(如人工标注专业领域数据),成为中小团队参与评估、推动行业协同的重要障碍。
二、大模型 “考题” 进化史:从 “基础测试” 到 “实战演练”
LLM 基准测试的演进,本质是一场 “模型能力” 与 “评估方法” 的持续 “军备竞赛”—— 考题从 “考察表层模式匹配”,逐步升级为 “检验深层智能素养”,大致可分为 “通用能力评估” 与 “领域特定评估” 两大阶段。
(一)通用能力评估:从 “语言” 到 “知识” 再到 “推理”
通用能力是 LLM 的 “基本功”,考题演进围绕 “语言理解”“知识储备”“逻辑推理” 三大核心展开,层层递进。1. 语言能力:从 “读得懂” 到 “读得深”
早期 LLM 的语言评估聚焦 “表层理解”,而如今已转向 “深层语义与语用”—— 核心是测试模型能否像人类一样,理解语言背后的逻辑、常识与场景。- 突破点:GLUE(2018):首个将 9 个英语自然语言理解(NLU)任务(如情感分析、文本蕴含)纳入统一框架的基准,结束了 “单任务评估” 的碎片化局面,让模型语言能力有了 “统一标尺”;
- 升级:SuperGLUE:针对 GLUE 的 “难度不足”,引入更复杂的任务(如复杂文本推理),强制模型突破 “模式匹配”,真正动用逻辑分析能力;
- 补位:HellaSwag 等 “反作弊” 基准:发现模型会利用 “数据标注痕迹”(如选项句式规律)作弊后,这类基准设计了 “人类易、模型难” 的任务(如常识脚本推理),直接考察模型的 “常识储备”,避免 “投机取巧”;
- 多语言拓展:中文领域有首个代表性基准 CLUE,跨语言领域则有 Xtreme(覆盖 12 个语系 40 种语言),打破 “英语中心” 的评估局限;HELM 更提出 “动态基准” 概念,随新兴语言场景(如方言、专业术语)持续扩展,保持评估的时效性。

2. 知识能力:从 “靠检索” 到 “靠内化”
现代 LLM 的核心价值之一是 “化身移动知识库”,因此考题的核心从 “测试信息检索能力”,转向 “评估知识内化的广度与可靠性”—— 本质是一场 “闭卷考试”,要求模型完全依赖训练时内化的知识作答。- 里程碑:MMLU:开创性地覆盖 57 个学科领域(从人文到 STEM),采用多项选择问答(MCQA)形式,确立了 “知识广度评估” 的范式,至今仍是行业核心基准;
- 对抗升级:MMLU-Pro 与 GPQA:MMLU-Pro 通过增加选项数量、提高推理密集型问题比例,提升 “抗作弊” 难度;GPQA 由领域专家设计 “防谷歌化” 题目,避免模型依赖 “网络搜索思维”(如记忆搜索引擎结果),真正检验知识内化程度;
- 贴近人类场景:AGIEval 与 GAOKAO-Bench:从高考、公务员考试等 “高风险人类考试” 中精选题目,让模型 “与人类考生同台竞技”,评估结果更易被大众理解;
- 多维度拓展:HELM、BIG-Bench 等框架将 “知识准确性” 与 “鲁棒性”“公平性” 绑定评估(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偏差);M3Exam(多语言)、CMMMU(中文多模态)则打破 “文本单一载体” 局限,加入图片、表格等多模态知识测试。

图|代表性知识导向基准。
3. 推理能力:从 “单步推导” 到 “复杂解决”
推理是 “高级智能” 的核心,考题从 “简单逻辑判断”,升级为 “多步、因果、应用导向的复杂推理”,检验模型能否像人类一样 “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从基础到复杂:早期有 SimpleLogic 测试 “单步离散推理”,如今已进化到 LogicPro 评估 “多步程序化推理”(如数学证明、逻辑链推导);
- 因果与主动推理:从 “看关联” 到 “找原因”:Corr2Cause、CLadder 等基准首次系统测试 “因果推理”,让模型区分 “相关性” 与 “因果性”(如 “下雨” 与 “地湿” 的逻辑关系);AR-Bench(主动推理)、IOLBENCH(语言规则归纳)则推动评估从 “被动答题” 转向 “主动探索”—— 要求模型自主设计推理路径,而非等待提示;
- 应用与上下文推理:贴近真实场景:HotpotQA 要求 “多跳推理”(整合分散信息作答),ARC 需结合科学知识解决问题,BIG-Bench Hard 聚焦 23 个 “高难度组合推理任务”,LiveBench 更创新采用 “实时私有用户查询”,直接测试模型在真实用户需求下的推理响应能力。

图|用于评估 LLM 推理的各种基准的全面概述。
(二)领域特定评估:从 “通用” 到 “专业” 的实战考验
当 LLM 开始落地医疗、法律、工程等专业领域,“通用能力” 已不足以衡量其价值 —— 领域特定基准应运而生,核心是测试模型在 “专业知识 + 场景约束” 下的 “实战能力”。
1. 自然科学领域:考验 “逻辑严密性 + 抽象能力”
自然科学(数、理、化、生)是逻辑最严密的领域,考题不仅要求模型 “懂知识”,更需具备 “抽象推理、符号操作、追踪复杂因果链” 的能力 —— 例如数学题需推导步骤正确,物理题需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 代表性基准:如 MATH(数学推理)、PHYRE(物理场景推理)、BioASQ(生物医学问答),均由领域专家设计,强调 “过程正确” 而非 “结果蒙对”,部分基准还要求模型输出推理步骤,确保能力可解释。

图|自然科学领域代表性基准。
2.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考验 “现实适配性 + 人文关怀”
社会科学(法律、教育、心理、金融)以 “人” 为核心,考题的关键是 “模型能否在专业场景中贴合现实规则、兼顾人文伦理”—— 例如法律领域需准确引用法条,教育领域需适配学生认知水平。- 核心挑战:如何定义 “专业场景任务”(如法律中的 “合同审查”)、构建 “真实案例数据集”,以及评估 “输出的合规性与人文性”(如心理疏导是否避免二次伤害),目前尚无统一框架,但已有法律基准(如 LEGAL-BENCH)、教育基准(如 EDU-BENCH)开始探索。

图|人文和社会科学代表性基准。
3. 工程技术领域:考验 “功能正确性 + 落地能力”
工程技术(编程、机械设计、电路分析)领域的考题有 “强约束性”—— 答案通常唯一或仅有少数符合物理 / 数学 / 语法规则的选项,模型需像 “专业工具” 一样输出 “可用结果”,而非 “流畅但错误的文本”。- 典型场景:编程基准(如 HumanEval、MBPP)要求模型生成可运行的代码,且需通过单元测试;机械设计基准需模型理解工程图纸、输出符合力学原理的改进方案;这类基准的评估指标更 “硬核”(如代码通过率、方案可行性),直接对接工业落地需求。
三、未来之 “盾”:更安全、更全面、更负责任
随着 LLM 从 “实验室原型” 走向 “高风险场景落地”(如医疗咨询、法律决策),基准测试的核心已从 “评估能力” 转向 “守护安全”—— 未来的 “盾” 需具备 “动态性、因果性、包容性、鲁棒性” 四大特质,确保模型 “不仅能做事,更能负责任地做事”。
(一)风险与可靠性:从 “边缘议题” 到 “核心支柱”
幻觉生成、偏见输出、隐私泄露、对抗性攻击等风险,已从 “理论问题” 变为 “现实危害”—— 风险评估因此成为基准测试的核心,目标有三:- 识别与量化风险:在极端场景(如 “越狱” 提示、高事实密度查询)下,系统性探测模型的有害输出、事实错误、隐私泄露频率,量化风险等级;
- 推动风险缓解:通过基准暴露的弱点,引导开发者优化技术(如更鲁棒的 RLHF、事实性增强训练),帮助部署方建立防护措施(如内容过滤、权限管控);
- 构建社会信任:为监管机构、用户提供 “可复现的安全证据”,证明模型符合伦理规范与法律边界,推动 “负责任的应用”。
(二)LLM Agent 评估:面向 “自主系统” 的新挑战
LLM Agent 是 “能自主完成目标的系统”(如自动写报告、规划旅行),其评估需超越 “提示 - 响应” 的静态模式,聚焦 “动态交互与目标达成”,核心涵盖四大维度:
- 特定能力评估:细粒度测试单一功能(如规划合理性、工具使用熟练度);
- 综合能力评估:考察多能力协同(如 “查资料 + 写报告 + 改格式” 的流程衔接);
- 领域专业性评估:测试在专业场景(如 “Agent 自动生成法律文书”)的知识应用能力;
- 安全风险评估:检验 Agent 在对抗场景(如被诱导执行有害操作)的韧性与防护机制。
(三)未来基准的四大核心特质
要让基准测试真正匹配 AI 行业的发展速度,未来的 “盾” 需满足:
- 动态性:随模型能力演进实时更新考题(如加入新兴领域任务),避免 “考题过时”;
- 因果性:不仅给出 “分数”,更能解释 “分数背后的原因”(如模型推理错误是因为知识缺失还是逻辑缺陷),为技术优化提供明确方向;
- 包容性:覆盖多语言、多文化、多群体场景,避免 “单一视角偏见”(如不忽视小语种、发展中国家场景);
- 鲁棒性:预判潜在风险(如新型 “越狱” 攻击、边缘场景错误),提前将风险评估纳入基准,而非 “事后补救”。
结语
大模型之 “矛” 与基准测试之 “盾”,从来不是对立关系 —— 而是 AI 行业向上的 “双轮驱动”。唯有 “矛” 的锋利(模型能力突破)与 “盾” 的坚固(评估体系完善)相辅相成,才能推动 AI 从 “技术惊艳” 走向 “安全可信”,真正融入社会技术系统,实现 “负责任的智能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技术、伦理、法律、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协作 —— 既要保持基准测试的 “科学性”,也要锚定社会价值的 “正确性”,让 AI 的进步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