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举报鲁迅抽烟的,图什么?

收录于 观点 持续更新中
  绍兴鲁迅纪念馆外墙上,那张鲁迅抽烟的经典画像挂了多年,是知名打卡点。近来却因游客特意来 “点烟致敬”,被人举报了。  举报人理由挺具体:鲁迅抽烟本是书房里

  绍兴鲁迅纪念馆外墙上,那张鲁迅抽烟的经典画像挂了多年,是知名打卡点。近来却因游客特意来 “点烟致敬”,被人举报了。

  举报人理由挺具体:鲁迅抽烟本是书房里的私人行为,现在挂在该禁烟的公共外墙,还引得人群聚集点烟,危害他人健康;公众人物抽烟的形象也会误导青少年,得换成右手握拳伏案的 “正能量” 图才行。

  但这话实在经不起推敲。

  其一,鲁迅抽烟是事实。不是景区为博眼球虚构的场景,而是他真实的生活片段 —— 哪怕天塌下来,烟也戒不掉。这是历史的一部分,为啥非要改写?

  其二,人群聚集抽烟,怪不到画头上。景区是公共空间,本就禁烟、禁明火。有人在这儿公然点烟拍照,不合规定是明摆着的。要解决,该投诉抽烟的人,该让景区加强管理,而非把账算到墙上的画身上。这是典型的归因错误,总不能说,是鲁迅给他们点的烟吧?

  其三,教育青少年,不是画的责任。要是学校黑板报上画小孩抽烟,家长投诉肯定有人支持,毕竟环境和人物都不合适。但这是鲁迅纪念馆,是所有年龄层都能来的公共空间,核心是如何更好地呈现鲁迅形象,让游客觉得亲切舒服,而非专门盯着 “如何教育青少年”。家长真想教孩子别抽烟,不如讲讲鲁迅咳血、死于肺病,晚年想戒烟却因压力太大戒不掉的生平 —— 这可比让景区下架画像管用多了。

  可想而知,这位举报人被骂惨了。大家早厌倦了这种没道理的投诉。

  过去,不少动画就遭过这罪。每年春节档的《熊出没》,被说光头强总用武器;奥特曼打小怪兽,也成了 “持械斗殴、滥用暴力”。

在这些家长眼里,孩子打架、骂人、不学习,都是学了动画角色。

  游戏更是重灾区。特效里的血得改成红色以外的颜色,怕 “血腥”;

角色跑步的喘息声,能被当成 “不雅音效”“性暗示” 要求整改;

 

涉及真实历史人物的游戏,动辄被扣上 “误导历史” 的帽子,仿佛孩子一点分辨力没有,只会把游戏当正史。

  有些电影也没逃过。正在上映的《南京照相馆》就被围攻,家长说它 “血腥暴力”,“少儿不宜”。

  看多了会发现,很多家长太以自家孩子为中心,仿佛世界都该围着孩子转,动辄举报这个、投诉那个。在他们描述里,孩子就得养在温室里,外面的一切都可能教坏孩子。但这本质是责任转嫁 —— 自己管不住孩子,就爱甩锅、上纲上线,把游戏、动漫、广告都当成孩子不成材的借口,还想让全社会帮着养出 “成功小孩”。

  可要是全社会做任何事都得先考虑未成年人的感受,世界该乱成什么样?四大名著都不能看了:水浒、三国、西游是血腥暴力,红楼是宣扬早恋。红色电影也看不了,新拍的几部战争场面血肉模糊,多 “吓人”。涉及性、战争、打斗的作品全得下架,干脆一起看《天线宝宝》?这显然不可能。

  某样东西不适合 12 岁以下孩子看,该做的是想办法让 12 岁以下孩子看不到,而非让全社会都看不了。家长想把孩子放首位的心情能理解,但不能逼全社会为这份心情买单 —— 世界本就不是围着孩子转的。我们也不能把世界变成巨大的儿童乐园,那成年人该怎么自处?

  更何况,一味屏蔽内容,给孩子造个单一温室,他们只会更没判断力、辨别力,只会听别人的,不会思考、不敢质疑 —— 这又谈何 “成功”?

  争议还没完。有人扒出,举报人嘴上谈 “禁烟”,心里可能藏着 “生意”。

  她的社媒主页显示,一边呼吁禁烟,一边却支持 “尼古丁袋”。这东西被电子烟销售商吹成 “不含烟草”,放唇间就能让尼古丁通过口腔黏膜吸收,不用吸烟雾,能避二手烟,还适合禁烟场所用,像个 “安全的烟草替代品”。

  但这全是谎言。烟草让人上瘾,根本不是因为 “烟草” 本身,而是里面的尼古丁。尼古丁从来不是无害物,是真能影响健康的元凶:摄入过量会呕吐、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甚至昏迷、死亡;还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伤害发育中的大脑,危害胎儿,提高患癌几率,且极具成瘾性。在官方《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里,它的备注是 “剧毒”。

  直接吸食尼古丁袋,比抽烟草危害更大,对健康破坏更严重 —— 相当于花更多钱,用更毒的东西。

  于是有人揣测:现在禁烟矛盾这么多,动不动就投诉举报,难道都是阴谋?潜台词是,禁烟不是真禁烟,只是为了带货做生意。

  但我觉得还是得就事论事。不能因为一个支持禁烟的人可能有问题,就给所有反对公共场合抽烟的人扣帽子。毕竟太多人早被二手烟坑惨了:去饭店吃饭、在办公楼上班、甚至在马路上走,都可能被四面八方的烟味熏得头疼。提醒一句 “公共场合不能抽烟”,对方还可能不以为然:“凭什么管我?”

  禁烟问题肯定不能一刀切。鲁迅在墙上 “点烟”,没问题;普通人在自己家抽烟,也没问题。没必要把鲁迅从墙上撕下来,更没人会闯进别人家里掐烟。

  该治理的,始终是那些在公共场合吞云吐雾、无视规则、漠视他人健康的人。别再拿鲁迅当借口了 —— 毕竟鲁迅自己也知道,吸烟确实有害健康啊。

推荐观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