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空袭卡塔尔

收录于 观点 持续更新中
当地时间 9 月 9 日,以色列对卡塔尔发动空袭,这一行动不仅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谴责,更标志着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动荡已外溢至海湾地区。面对这一突发局势,美国总统特朗普却陷入尴尬境
当地时间 9 月 9 日,以色列对卡塔尔发动空袭,这一行动不仅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谴责,更标志着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动荡已外溢至海湾地区。面对这一突发局势,美国总统特朗普却陷入尴尬境地,他声称美国得知空袭计划时 “为时已晚”,并对袭击表示 “非常难过”,试图与该事件撇清关系。此次空袭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它将对地区格局及巴以和谈产生何种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展开深度解读。

当地时间2025年9月9日,卡塔尔首都多哈,爆炸发生后浓烟滚滚。视觉中国 视频截图


以色列空袭卡塔尔:战略、战术与深层动因交织

对于以色列选择此时空袭卡塔尔,表面上以 “报复耶路撒冷恐袭” 为由,但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从战略、战术及地区关系三个维度剖析。
从战略层面看,此次空袭是以色列打击并消灭哈马斯这一既定政策的延续与延伸。长期以来,以色列将哈马斯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致力于削弱其势力。随着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力量在持续冲突中遭受严重打击,以色列的打击目标自然转向了位于卡塔尔的哈马斯部分高层领导人,试图通过 “斩首行动” 彻底瓦解哈马斯的指挥体系,从根源上消除威胁。
战术层面,近期耶路撒冷发生的恐袭事件成为以色列发动袭击的直接导火索。多方信息显示,该恐袭由哈马斯下属的卡桑旅实施,以色列出于 “以强硬回应强硬” 的逻辑,选择对卡塔尔境内的哈马斯相关目标发动空袭,以此彰显其维护国家安全、对恐怖袭击 “零容忍” 的立场,同时对哈马斯形成震慑。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源于卡塔尔与哈马斯之间复杂且特殊的关系。一方面,卡塔尔长期以来是哈马斯的重要支持者,尽管其明确表示不支持哈马斯的军事行动,但在经济民生领域为哈马斯提供了大量援助,且允许哈马斯在卡塔尔设立办事处,官方层面的支持态度在 2023 年 10 月 7 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事件前尤为高调。另一方面,卡塔尔民间对哈马斯的支持更为隐蔽,部分阿拉伯商人、慈善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暗中为哈马斯提供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卡塔尔在地区政治中还扮演着独特的 “中间人” 角色 —— 它是美国与穆斯林兄弟会、哈马斯等伊斯兰主义组织沟通的桥梁,这一地位得到美国的认可。而哈马斯早年曾是穆斯林兄弟会的分支,卡塔尔对待伊斯兰主义力量的政策与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截然不同,卡塔尔与土耳其共同支持伊斯兰主义力量在地区扩张影响力,这也成为 2017 年沙特、阿联酋等国与卡塔尔断交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这种复杂的关系,让卡塔尔成为以色列打击哈马斯、震慑支持者的重要目标,以色列此次空袭意在通过打击哈马斯领导人、警告卡塔尔,遏制外界对哈马斯的援助与支持。


空袭后续:以色列的 “分寸感” 与美卡以三方博弈

关于此次空袭的伤亡情况,以色列与哈马斯说法不一,哈马斯承认的损失远低于以色列的表述,具体伤亡真相仍需等待后续更多信息验证。但从局势发展来看,以色列短期内大概率不会再度对卡塔尔发动空袭,其行动始终在多方关系的平衡中保持着 “分寸感”。
首先,以色列在空袭中刻意限制打击范围,将目标严格锁定为哈马斯人员,避免波及卡塔尔本土人员,为卡塔尔保留了一定 “情面”。这种精准打击的方式,既实现了对哈马斯的打击目标,又最大程度降低了与卡塔尔直接对抗的风险,减少了局势进一步升级的可能。
其次,以色列声称提前将空袭计划告知美国,这一操作背后是美、以、卡三方关系的微妙博弈。卡塔尔既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又承担着为美国联系塔利班、哈马斯等组织的 “中间人” 职能,其战略价值得到美国认可。因此,以色列在行动前与美国沟通,实则是尊重美国在地区的利益诉求,避免因突袭卡塔尔引发美国不满,破坏美以同盟关系。
从卡塔尔的反应来看,此次空袭对其造成的伤害更多体现在主权象征层面,而非实质性损失。目前尚无平民伤亡及大规模附带伤害的报道,卡塔尔虽在外交和舆论层面强烈谴责以色列,甚至对美国的 “不作为” 颇有微词,但在实际行动中难以对以色列采取有效报复。究其原因,卡塔尔在与美国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美国是卡塔尔平衡与沙特等海湾国家关系的重要靠山,卡塔尔无法承受与美国撕破脸的代价,且自身对以色列的报复能力有限,只能在现有框架内表达不满。
此外,以色列空袭卡塔尔的行动还间接反映出其与部分海湾国家的复杂互动。从地理上看,以色列战机从本土起飞前往卡塔尔,需穿越约旦和沙特的领空,甚至可能进行空中加油。这一航线选择从侧面暗示,沙特对以色列的此次行动大概率持默许态度。长期以来,沙特与卡塔尔关系微妙,2017 年的断交危机仍留下裂痕,且沙特对卡塔尔与伊朗的暧昧关系及支持伊斯兰主义力量的政策心存不满,这种复杂的地区矛盾为以色列的行动提供了一定空间。



美以关系与海湾格局:空袭冲击有限,三角关系相对稳定

此次以色列空袭美国的盟友卡塔尔,是否会影响美国与海湾国家的关系,以及海湾国家对美国安全承诺的信心,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从当前局势分析,此次事件对地区格局的冲击有限,美国、以色列与海湾国家构成的三角关系仍保持相对稳定。
从美国国内对以色列的态度来看,尽管民调显示普通民众及部分政治精英对以色列的支持度持续下降,民主党与共和党内部也不断出现质疑声音,认为以色列给美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破坏性影响,但特朗普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力度并未改变,依然保持坚定立场。这种 “高层坚定支持、民间质疑上升” 的态势,决定了美国短期内不会调整对以色列的核心政策,对以色列的行动仍以默许为主。
对于海湾国家而言,除卡塔尔外,其他国家与以色列的关系整体较为密切,且这种关系并未因此次空袭受到实质性冲击。阿联酋、巴林早在 2020 年就加入《亚伯拉罕协议》,与以色列正式建交,双方在科技、安全、贸易等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例如阿联酋与以色列签署自贸区协定。尽管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阿联酋、巴林在外交层面谴责以色列,但并未暂停或终止双方的具体合作,显示出其与以色列关系的 “韧性”。
沙特与以色列的关系则更为复杂。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爆发,与美国推动沙特加入《亚伯拉罕协议》、实现沙以关系正常化的谈判存在关联。此次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可能得到沙特默许,也从侧面反映出双方在地区议题上存在一定的利益契合点,尽管沙以尚未正式建交,但双方的互动已逐渐突破传统框架。
回顾今年 6 月美以与伊朗的 “十二日战争”,伊朗导弹曾袭击美国驻阿联酋军事基地,但并未导致海湾国家与美国关系恶化。这一案例表明,海湾国家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时,更注重长期战略利益,而非短期冲突引发的情绪波动。此次以色列空袭卡塔尔,本质上是以色列打击哈马斯的延伸行动,并未直接威胁海湾国家的核心安全利益,因此不太可能逆转海湾国家与美国的盟友关系,美国 “快打快收、避免长期卷入” 的中东冲突处理模式也将继续维持。


巴以和谈:形式化走过场,加沙未来成各方博弈焦点

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发生在哈马斯领导人于多哈开会审议美国停火建议之际,这一巧合引发外界对巴以和谈进程的担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和谈已沦为外交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此次空袭进一步凸显了和谈的 “走过场” 本质。
从以色列的政策导向来看,其对加沙的既定目标已非常明确,和谈只是其推进战略的 “陪衬”。9 月 9 日空袭当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再度强调,将很快全面占领加沙城,这一计划与和谈进程同步推进,形成鲜明反差。为实现占领加沙的目标,以色列已提出五项政策原则,彻底堵死了与哈马斯达成实质性和解的可能:一是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二是释放所有扣押人员(无论死活);三是推动加沙非军事化;四是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全面安全控制;五是在加沙建立既不由哈马斯、也不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掌控的文职政府。这五项原则表明,以色列根本没有将哈马斯视为谈判对手,而是致力于彻底清除哈马斯在加沙的影响力。
从各方对加沙未来的规划来看,哈马斯已被排除在外,和谈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弱化。特朗普提出的 “加沙方案” 主张 “清空” 加沙地区,由美国进行托管与开发;阿拉伯国家则建议将加沙交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以色列则坚持自己主导加沙的安全与治理。三种方案虽存在差异,但共同点是均未提及哈马斯的角色,哈马斯在加沙的未来已被各方 “忽视”。此外,目前加沙地带存活的人质不足 20 人,“拯救人质” 这一此前推动和谈的重要议题,如今也更多成为各方展现外交姿态的工具,而非真正的谈判核心。
对哈马斯而言,当前局势极为艰难,维持和谈姿态是其争取国际支持的重要策略。若以色列进一步加大军事打击力度,哈马斯通过参与和谈可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同情与合法性,为自身争取生存空间。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哈马斯已难以对局势产生实质性影响,其参与和谈更多是无奈之举,无法改变加沙即将被以色列全面占领的大趋势。
从美国的态度来看,其对以色列的政策基本持默许立场。尽管特朗普声称 “寻求结束加沙冲突”,但美国并未对以色列全面占领加沙的计划进行实质性干预。未来局势大概率将按照 “以色列先全面占领加沙,美国再与以色列协商加沙未来治理” 的路径发展,美国短期内改变对以色列支持立场的可能性极低。
综上,以色列此次空袭卡塔尔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打击哈马斯、推进加沙战略的重要一步。尽管事件引发地区局势震荡,但并未动摇美国、以色列与海湾国家的三角关系,巴以和谈也因以色列的强硬政策沦为形式。未来,随着以色列全面占领加沙,地区各方围绕加沙治理权的博弈将更加激烈,巴以冲突的长期化、复杂化趋势恐将进一步加剧。

推荐观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