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年七月的热浪席卷中国,空调外机的轰鸣成了街头巷尾的 “背景音”—— 正是这场全民应对高温的 “战役”,催生出中国用电史上的里程碑:全社会单月用电量首次冲破一万亿千瓦时大关,达到 10226 亿千瓦时。这不仅是中国的新纪录,更是全球范围内首个实现这一规模的国家。
若将这个数字放进全球坐标系,其体量足以让 G20 经济体望其项背:它相当于全球第二大用电国美国全年用电量的四分之一,超过日本一整年的总用电量,甚至接近德国、法国与南非三国全年用电的总和。一个月的耗电量抵得上多个发达国家全年的需求,这样的规模背后,藏着中国经济与民生的真实脉动。
那么,这万亿度电究竟流向了哪里?答案里既有 “老主角”,也有 “新变化”。工业依然是最大的 “电老虎”,今年七月第二产业用电量接近六千亿千瓦时,占比超五成,延续了工业用电的支柱地位。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 “增速差”:对比 2023 年同期,农业用电与居民生活用电的涨幅远超工业;更惊人的是时间维度的反差 ——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在 2020 年时还不足一千亿度,仅用 6 年就实现翻倍;而全社会用电量从五千亿度涨到一万亿度,足足花了 12 年。民生用电的 “加速跑”,恰恰印证了高温天里空调等家电的 “刚需属性”:当大片区域同时开启制冷,电力负荷便会被迅速推高,尤其是近年来极端高温频发,让这条用电曲线变得愈发陡峭。
可保障 14 亿人的用电,从来不是 “发够电就行” 的简单事。电力与粮食、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几乎无法大规模储存,必须 “随发随用”—— 这意味着每一度电都要精准匹配当下的需求,电网的调峰能力、储能技术与智能化调度,在高峰时段都面临着极限考验。
在当前的夏季用电高峰中,最能稳住电网 “基本盘” 的仍是火力发电。作为能源保供的 “压舱石”,煤炭在高负荷时刻依然是确保电力安全的关键。但能源转型的趋势已清晰可见:2024 年火电占比虽仍达六成,同比增速却仅 1.7%,远低于水电与太阳能的增长幅度。新能源正以更快的节奏,填补着电力需求的增量缺口。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预估,2025 年中国全年发电量将达到 10.4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 6%。随着 “史上最热夏天” 的说法逐年出现,电力负荷的攀升或许会成为常态。而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条不断上扬的用电曲线背后,最朴素的期待始终是:炎夏里,不会突然遭遇停电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