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斩获 “炸裂大单”:AI 狂潮序幕已启,还是短期噱头?

收录于 国际热点 持续更新中
当美股市场还在为 AI 概念股的剧烈波动摇摆不定时,甲骨文(Oracle)的横空出世,瞬间点燃了新一轮狂热。9 月 10 日,这家老牌科技巨头股价一度飙升 42%,不仅创下自 1999 年以来的最大
当美股市场还在为 AI 概念股的剧烈波动摇摆不定时,甲骨文(Oracle)的横空出世,瞬间点燃了新一轮狂热。9 月 10 日,这家老牌科技巨头股价一度飙升 42%,不仅创下自 1999 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更让其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短暂登顶全球首富,终结了马斯克(Elon Musk)近一年的榜首地位。这场 “甲骨文风暴”,看似是 AI 基建领域的新传奇,实则暗藏着一场关于订单真实性、商业激进性与行业格局重构的深度博弈。



一、狂欢起点:一份超预期财报引爆股价狂潮

甲骨文的 “封神之路”,始于一份颠覆市场认知的季度财报。尽管财报中调整后营收 149.3 亿美元、每股收益 1.47 美元略低于市场预期,但一个关键指标的爆发,彻底扭转了市场情绪 ——“剩余履约义务”(RPO)规模震撼登场,叠加云基础设施收入指引远超分析师预期,直接推动公司盘后股价暴涨 28%。
作为衡量未来收入潜力的核心指标,RPO 的激增绝非偶然。财报背后,是甲骨文与 AI 行业头部企业签下的一系列 “史诗级” 合作:与 OpenAI 达成 4.5 吉瓦数据中心容量合作(电力规模可供应数百万美国家庭),拿下 xAI、Meta、英伟达等巨头的长期订单,甚至成为 TikTok 最大的 GPU 客户。这些合作不仅印证了两个月前市场对其 AI 生态位的判断,更让投资者看到了传统软件巨头向 AI 基建转型的明确成果。
从业务数据来看,甲骨文的云业务已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其中,云基础设施(IaaS)营收达 33 亿美元,同比增幅 55%,大幅超过市场预期;云业务总营收(IaaS+SaaS)更是突破 7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与此同时,公司计划 2026 年将资本开支提升 40% 至 350 亿美元,且大部分资金将投入数据中心设备,而这一切的底气,都来自于那份看似 “稳赚不赔” 的庞大 RPO。


二、订单真相:3000 亿意向书背后的 “空手套白狼” 游戏

在市场狂热氛围中,一个细节被反复提及:甲骨文与 OpenAI 签下的近 3000 亿美元 “超大订单”,并非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合同,而更接近于 LOI(意向书)或 MOU(谅解备忘录)。要知道,甲骨文全年营收仅 600 亿美元,年现金流约 200 亿美元,这样的订单规模,相当于公司未来 5 年营收总和,其可行性本身就充满争议。
这场 “订单游戏” 的本质,是一场双方共赢的融资狂欢。对 OpenAI 而言,手握甲骨文的 “优先算力供应承诺”,可以更轻松地开展融资或贷款,为持续的算力投入提供背书;对甲骨文来说,即便没有法律约束的正式合同,这份 “意向书” 也足以成为向资本市场融资、加速数据中心建设的筹码。美国资产管理公司 Amont Partners 董事总经理 Rob Li 直言,这是典型的 “空手套白狼”—— 一纸文书撬动巨额资金,而未来 OpenAI 能否持续融资、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大规模算力,都还是未知数。
更值得警惕的是,甲骨文的 “激进策略” 可能埋下长期风险。New Street Research 分析指出,在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谷歌云三大巨头主导,且百余小型厂商入局的云市场中,甲骨文要赢得订单,只能采取 “极致激进” 的打法:一方面提前数年圈地、建数据中心,制定远超同行的产能扩张计划;另一方面在定价上 “贴地飞行”,凭借低价吸引大客户。但这种模式的隐患在于,大规模 AI 合同毛利率本就偏低,且依赖高杠杆融资支撑基建,一旦未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或客户转向更廉价的算力方案(如旧一代训练算力推理、ASIC 芯片),甲骨文将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



三、“卖铲人” 逻辑:甲骨文的 AI 基建生存法则

尽管争议不断,但甲骨文的爆发,本质上是 AI 产业 “淘金热” 中 “卖铲人” 逻辑的极致体现。在 AI 赛道上,英伟达(GPU 芯片)、博通(芯片组件)、甲骨文(算力基建)被称为 “卖铲三杰”—— 它们不直接参与 AI 应用的 “淘金”,而是为淘金者提供核心工具,因此更能享受行业增长的红利。
甲骨文的 “卖铲” 策略,精准踩中了 AI 算力的核心痛点:成本与效率。为了避开一线城市数据中心的高成本竞争,甲骨文将目光投向美国得州、马来西亚等低成本地区,与加密货币矿企转型的开发商签订 15 年长租约,快速部署吉瓦级数据中心 —— 例如为 OpenAI 建设的得州集群以 “快速通电” 为卖点,马来西亚集群则锁定了字节跳动未来 3 年的算力需求。
同时,甲骨文采用 “自建 + 第三方合作” 的混合基建模式,实现了算力的快速交付 ——12 个月内即可完成百兆瓦级算力部署,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此外,公司独有的 RoCEv2 网络技术能将 AI 集群通信成本降低 20%,再叠加富士康代工服务器带来的硬件成本优势,最终形成了 “低价高效” 的算力供应链。这种模式不仅吸引了 OpenAI、xAI 等大客户,也让甲骨文在二线云厂商中脱颖而出。
New Street Research 此前预测,二线云厂商最终将在 AI 云市场占据 50% 份额,但甲骨文的爆发速度远超预期。据机构估算,仅 OpenAI(2025-2030 年累计算力投入超 3300 亿美元)就可能为甲骨文贡献 1700 亿 - 3250 亿美元 RPO,马斯克的 xAI 预计贡献 100 亿 - 200 亿美元,TikTok 更是潜在的 400 亿 - 1100 亿美元订单来源。这些数据看似支撑了甲骨文的高估值,但也暗含隐忧 ——xAI 将推理业务放在甲骨文,核心原因是 “灵活性”:推理需求短期且不确定,而 xAI 的资金已全部投入训练,未来一旦需求变化,续约风险极高。


四、行业影响:AI 基建格局重构与泡沫隐忧

甲骨文的崛起,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市场地位,更对整个 AI 基建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前,机构一直困惑于大型 AI 厂商如何满足数千亿美元的算力需求,而甲骨文的爆发,让市场对 AI 基建的增长预期大幅提升 —— 各界开始相信,到 2035 年,全球 AI 基础设施支出有望达到 3 万亿 - 6 万亿美元 / 年。
但这种乐观情绪背后,是不容忽视的泡沫风险。与亚马逊、微软、谷歌等现金流充裕的巨头不同,甲骨文的扩张高度依赖高杠杆融资,财务结构本就更脆弱。New Street Research 警告,这些 “巨型替代者”(如甲骨文)可能成为未来 AI 泡沫破裂的起点 —— 一旦资本支出增长放缓,或 AI 应用需求不及预期,高杠杆支撑的基建投入将成为沉重负担,甚至引发连锁反应。
对投资者而言,当前的甲骨文股价已在很大程度上 “透支未来利好”。Rob Li 表示,尽管短期内订单消息推动股价上涨,但执行风险极高,目前更倾向于谨慎看待。而对行业来说,甲骨文的案例既是一种激励 —— 证明二线厂商也能在 AI 基建中抢占份额,也是一种警示:脱离实际需求的激进扩张,最终可能付出惨痛代价。


五、未来展望:AI 投资格局的三大趋势

从甲骨文的案例出发,未来 AI 投资格局可能呈现三大趋势:
  1. “卖铲人” 赛道分化:并非所有 “卖铲人” 都能持续受益,只有具备成本优势、技术壁垒、稳定客户群的企业才能长期存活。英伟达凭借 GPU 垄断地位仍将领跑,而甲骨文这类厂商则需在低价与盈利之间寻找平衡。
  2. 订单真实性成核心关注点:经历甲骨文的 “意向书争议” 后,资本市场可能更关注企业订单的法律约束力、客户付款能力及需求可持续性,单纯依靠 “意向书” 炒作股价的模式将逐渐失效。
  3. 行业集中度再平衡:三大云巨头不会坐视二线厂商崛起,未来可能通过降价、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夺回市场份额,而二线厂商若不能持续优化成本,可能面临被淘汰或并购的命运。
总而言之,甲骨文的暴涨是 AI 产业狂热的一个缩影,它既展现了 AI 基建的巨大潜力,也暴露了行业发展中的非理性与风险。在这场狂欢中,保持清醒的判断,聚焦真实需求与可持续盈利,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推荐国际热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