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为全球隐形冠军最为集中的国度,曾凭借这些 “沉默的王者” 奠定了 “德国制造” 的金字招牌。但近年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席卷德国隐形冠军阵营,尤其是作为经济支柱的汽车制造业相关企业,破产潮频发。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德国本土成本高企、劳动力短缺的内部困境,也有中国供应链强势崛起带来的外部冲击。与之相对,中国虽在世界 500 强企业数量上领先,却在隐形冠军领域与德国存在巨大差距。探究德国隐形冠军的兴衰,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进入500强的德企
一、隐形冠军:定义、标准与德国的绝对优势
“隐形冠军” 这一概念,由德国管理学学者赫尔曼・西蒙于 1990 年首次提出。它并非指规模庞大的行业巨头,而是特指那些在细分市场中具备绝对竞争力、技术壁垒高、产品附加值高,但不为外界广泛知晓的中小型企业。它们是 “小而强” 的典范,在追求 “做大做强” 的时代浪潮中,走出了一条专注且极致的差异化道路。
(一)隐形冠军的三大核心标准
赫尔曼・西蒙在《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一书中,为隐形冠军设定了清晰的界定标准,这也成为全球识别此类企业的权威依据:- 市场地位:必须是所在细分领域的全球市场前三名,或至少是某一大陆市场的第一名,在市场份额上拥有绝对话语权。
- 规模限制:年营业额不超过 50 亿欧元,确保企业聚焦于细分领域,而非追求多元化的大规模扩张。
- 公众认知度:不为主流消费者所熟知,品牌曝光度低,仅在行业内部或特定客户群体中享有盛誉。
(二)德国隐形冠军的 “隐形” 与 “强大”
按照上述标准,全球隐形冠军数量约为 3000 家,其中德国占据近一半,而中国仅有不到 100 家,德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优势可见一斑。这些德国隐形冠军的 “隐形” 程度之高,往往让大众对其品牌闻所未闻,但却在日常生活或特定行业中频繁接触其产品。
隐形冠军领域,德国遥遥领先
- 旺众(Wanzl):全球每两辆超市手推车就有一辆来自这里
对于旺众这个品牌,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感到陌生。但实际上,无论是大润发、永辉、盒马等国内连锁超市,还是上海浦东、虹桥等大型机场,其使用的手推车均来自这家创立于 1918 年的德国企业。旺众用了数十年时间,将手推车这一看似简单的产品做到了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 50%,成为超市物流领域不可或缺的隐形王者。 - 柯尔伯(Körber):高速卷烟机领域的 “隐形巨头”
相比手推车,高速卷烟机的技术门槛更高。全球 150 多家烟厂所使用的高速卷烟设备,大多源自柯尔伯。这家企业的起点是 1946 年 Kurt A.Körber 开设的一家卷烟机修理小作坊,10 年后便自主研发出首台卷烟机。经过近 70 年的深耕,柯尔伯已成为高速卷烟机领域的全球龙头,其最强型号的卷烟机每分钟可生产 1.2 万支香烟,能提供完整的卷烟生产流水线设备,技术实力难以被超越。
- Flexi(福莱希):小城工厂里的全球狗绳王者
Flexi 位于德国北部石勒苏益格 - 荷尔施泰因州的巴尔格特海德小城,这座城市仅有 1.5 万人口。就是这样一家员工仅 300 余人的 “小厂子”,却凭借可伸缩狗绳产品行销全球 90 多个国家和地区,销量稳居全球前列。自 1973 年创始人 Manfred Bogdahn 从遛狗中获得灵感研发出第一款可伸缩狗绳后,半个世纪以来,Flexi 始终专注于这一细分领域,产品覆盖不同体重犬种,将 “专而精” 做到了极致。

flexi有着多条产品线,其产品适用于体重从几公斤到几十公斤的不同犬种(图:上-1972年的第一款伸缩狗绳;下-Xtreme系列狗绳,flexi.de)
二、德国隐形冠军的诞生土壤:制造业根基与独特发展逻辑
同为老牌制造业大国,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选择了 “去工业化”,导致本土制造业空心化,而德国却始终坚守制造业,甚至承包了全球近一半的隐形冠军。这一差异的背后,是德国独特的国情、产业政策与企业发展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国情倒逼:德国必须依靠制造业出口求生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既没有美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德国人口仅 8000 余万)、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没有发达的金融产业支撑。狭小的本土市场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这就决定了德国必须成为出口大国,通过向全球市场输出产品实现经济增长。
出口主力商品基本都主打一个高技术、高质量,让“德国制造”得到人们的信赖
(二)产业结构:中小企业为基,巨头为尖的 “金字塔” 模式
提到德国制造业,大众、奔驰、宝马、拜耳、巴斯夫、博世等巨头企业往往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但实际上,德国制造业的强大并非仅靠这些 “塔尖” 企业支撑,而是建立在广大中小企业构成的 “地基” 之上,形成了 “中小企业为基、巨头为尖” 的金字塔式产业结构。从数据来看,中小企业在德国企业总数中占比超过 99%,对 GDP 的贡献达到 55%,吸纳了超过 70% 的就业人口,同时为年轻人提供了约 80% 的培训岗位。这些中小企业不与巨头正面竞争,而是专注于被巨头忽略的 “缝隙市场”—— 即那些市场规模较小、技术门槛高、巨头不愿投入资源的细分领域。它们集中全部资源攻克技术难关,建立起深厚的技术壁垒,最终在细分领域内成为 “隐形冠军”。
(三)企业逻辑:家族传承与长期主义,拒绝短期逐利
德国中小企业中,家族持有并运营的比例极高,且绝大多数企业不追求上市融资。这种模式让企业摆脱了资本市场对股价、短期利润的束缚,能够以 “长期主义” 的心态规划发展。企业经营者更关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提升和客户服务优化,而非为了满足股东短期利益而盲目扩张或多元化经营。正是这种 “世代经营” 的理念,让德国企业能够在一个细分领域持续投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断积累技术经验,优化产品细节,最终形成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三、危机降临:德国隐形冠军的 “死亡名单” 与背后原因
2023 年底,德国产业界爆发了一场震动全球的 “裁员关厂潮”:大众、奥迪、博世、采埃孚、大陆、舍弗勒等汽车及零部件巨头纷纷宣布大规模裁员与关闭本土工厂。而在这场巨头危机的背后,德国汽车制造业的隐形冠军们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 —— 成批倒闭。
(一)倒下的隐形冠军:从百年企业到行业标杆
- Gerhardi:历经风雨的奔驰车标供应商
始创于 1796 年的 Gerhardi,最早以生产黄铜皮带扣起家,历经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却在 2023 年未能扛过危机,宣布破产。这家企业是欧洲最大的金属徽标、汽车散热格栅及内饰供应商之一,长期为奔驰等德国汽车巨头提供经典的三叉星徽车标,是细分领域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

历经风风雨雨的Gerhardi也倒下了(图:X)
- “死亡名单” 持续拉长
除了 Gerhardi,更多汽车制造业相关的隐形冠军也纷纷倒下:生产汽车后视镜的 Flabeg、专注汽车天窗的伟巴斯特、制造汽车铅酸蓄电池的 Moll、研发高性能汽车轮毂的 BBS、设计赛车座椅的 Recaro…… 这些曾经在细分领域叱咤风云的企业,如今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二)内外困局:成本、劳动力与外部竞争的三重打击
德国隐形冠军的集中倒闭,并非偶然,而是内部成本高企、劳动力短缺与外部竞争加剧共同作用的结果。1. 内部困境:能源价格飙升与劳动力缺口扩大
- 能源成本失控: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出于政治考量放弃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同时还采取了关闭核电厂、炸毁火力电厂等争议性举措,直接导致国内能源价格飙升。对于高度依赖能源的制造业企业而言,能源成本的大幅上涨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许多中小企业陷入 “生产越多、亏损越多” 的困境。
- 劳动力短缺危机:德国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劳动力大军正逐步进入退休年龄,而国内出生率持续下降,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目前德国已存在近 200 万个职位空缺,预计到 2035 年,这一缺口将扩大至 700 万个。劳动力短缺不仅推高了用工成本,还导致企业生产计划难以正常推进,进一步加剧了生存压力。

尽管25~64岁年龄段仍是其人口中的主力,但65岁以上人口占比增长以及年轻人口的减少,也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2. 外部冲击: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全面崛起
如果说内部困境是 “压垮骆驼的稻草”,那么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崛起则是对德国隐形冠军的 “致命一击”。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引人注目,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也在同步崛起。这些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同时凭借本土化生产、规模化效应等优势,保持了较低的成本。对于中国本土车企而言,选择中国供应链企业的产品,不仅质量有保障,还能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因此不再依赖昂贵的德国隐形冠军产品。
对于博世等跨国巨头来说,它们可以通过关闭德国本土工厂、将制造重心转移到中国等新兴市场来应对危机。但德国的隐形冠军大多根植于本土中小城镇,依赖当地劳动力和配套产业,难以实现产能转移。在 “营收减少、成本高企” 的双重压力下,破产成为许多企业的最终结局。
四、启示:从德国经验与教训看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德国隐形冠军的兴衰,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中国虽然在《财富》2024 世界 500 强企业中占据 133 席(出口额世界第一),远超德国的 29 席,但在隐形冠军数量上,中国与德国的差距悬殊。这一差距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制造业在细分领域深耕能力、技术积累与长期主义理念上的不足。德国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是制造业的 “根基”。正如俗语所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企业是产业链的 “毛”,而中小企业才是支撑经济稳定、吸纳就业、推动技术创新的 “皮”。各行各业的隐形冠军,以及背后更广泛的中小企业,构成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真正的护城河。
从德国的教训中,中国制造业更应意识到:
- 重视细分领域,培育隐形冠军:中国制造业应鼓励中小企业摆脱 “规模化崇拜”,聚焦细分市场,通过技术研发建立核心竞争力,从 “大而全” 向 “小而强” 转型。
- 坚守制造业根基,避免 “去工业化”: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中国应始终重视制造业发展,避免过度依赖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防止制造业空心化。
- 平衡成本与创新,应对全球竞争: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在全球供应链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避免陷入 “低价竞争” 的恶性循环。
参考资料
1、《世界500强》
2、《最新世界500强:中国133家公司入围!京东挺进前50,拼多多首次上榜(附榜单)》
3、《“隐形冠军”系列研究:德、日隐形冠军投资对比》
4、《坚守“匠心”做好每辆手推车——访旺众商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蓝柯》
5、《【专家观点】新发展格局构建下的隐形冠军培育路径》
6、《德国“隐形冠军”为何全球最多?》
7、《列国鉴丨“经济引擎”如何续航——德国中小企业的百年传承与时代挑战》
8、《德国: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9、《市场缝隙理论》
10、《德国劳动力不足出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