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急降 40%,电动车泡沫真的要破了?

收录于 汽车 持续更新中
特斯拉在英国的市场困局,正以一种刺眼的方式撕开电动车行业的转型阵痛。
英国媒体曝出的 40% 折扣清库存、全国找不到新车存放地的消息,即便尚未被 CNBC 完全证实,也已被官方数
特斯拉在英国的市场困局,正以一种刺眼的方式撕开电动车行业的转型阵痛。
英国媒体曝出的 40% 折扣清库存、全国找不到新车存放地的消息,即便尚未被 CNBC 完全证实,也已被官方数据钉在原地:今年 7 月特斯拉在英销量仅 987 辆,较去年同期暴跌近 60%。这组数字背后,是一场悄然而至的市场规则改写 —— 电动车行业正在从 "被少数人追捧的科技玩具",被迫直面 "多数人用钱包投票的实用工具" 时代。
早期的特斯拉,靠 "科技 + 环保" 的光环收割了第一批信徒。那些为理念买单、对价格不敏感的先锋用户,撑起了它过去几年的狂飙增长。但如今,这批 "低垂的果实" 已所剩无几,市场的主力变成了精打细算的普通消费者。他们不看光环,只算账本:Model 3/Y 的定价在燃油车和竞品电动车面前毫无优势,叠加通胀和高贷款利率,购车成了沉重负担;充电网络的稀疏,让续航焦虑成了绕不开的坎;而特斯拉单一的车型矩阵,根本满足不了欧洲人对两厢车、旅行车的偏好。
更致命的是,对手早已兵临城下。大众、宝马等本土品牌靠多年积累的用户信任和本地化产品快速分流客户;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则在 10 万 - 25 万人民币的主流价格带,用高配置、低成本车型直接击碎特斯拉的 "性价比神话"。当消费者开始问 "值不值" 而非 "酷不酷",特斯拉的技术溢价便成了空中楼阁。

英国市场的特殊玩法,更让这场危机雪上加霜。这里超半数新车通过 "公司租赁" 或 "薪资牺牲计划" 流通,租赁公司是特斯拉的命脉渠道。对这类客户砍出 40% 折扣,本质是用利润换库存周转 —— 但当新车堆到港口、空地都放不下时,暴露的已是生产与销售的彻底脱节:总部的乐观预期撞上欧洲市场的真实冷遇,巨额资金被冻结在贬值风险剧增的库存里,成了悬在头顶的财务炸弹。
这并非孤例。特斯拉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连跌六个月,本土品牌对 "旅行车"" 两厢车 " 的精准卡位,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实则反衬中国车的竞争力),都在压缩它的生存空间。
而马斯克的存在,正从 "金字招牌" 变成争议放大器。他在 X 平台的激进言论、与特朗普阵营的关联,在价值观多元的西欧市场引发强烈反感 —— 部分消费者甚至将买特斯拉等同于支持其立场,转头投入竞品怀抱。更关键的是,当他同时掌舵 SpaceX、X 平台、xAI 时,外界不得不怀疑:在特斯拉最需要聚焦产品迭代和市场策略的时刻,这位 CEO 还有多少精力留给汽车业务?
降价成了唯一的短期解药,却像在饮鸩止渴。40% 的折扣直接啃噬着特斯拉曾傲视行业的毛利率,而利润缩水意味着研发下一代平台、扩建充电网络的资金被釜底抽薪。更糟的是,政策红利正在退潮:美国税收抵免收紧、欧洲补贴取消,若欧美再对中国产电动车加税,特斯拉要么自己扛成本,要么涨价丢市场,横竖都是死结。
产品端的乏力则让困局无解。Model 3/Y 上市多年,中期改款难掩老态;传闻已久的 2.5 万美元廉价车迟迟不落地,让比亚迪们趁机抢占入门市场;Cybertruck 虽噱头十足,却因小众定位和量产难题成不了气候。与此同时,竞品在智能座舱、电池技术上快速追赶,特斯拉的 "技术壁垒" 正被一点点磨平。
资本市场早已用脚投票。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跌超 18%,远超大盘表现,本质是一场 "估值祛魅"。过去投资者愿为它的 "科技故事" 支付溢价,但现在他们在追问:增长引擎还能转多久?高毛利守得住吗?FSD 商业化何时兑现?马斯克的风险要打多少折扣?
当电动车行业从 "靠概念圈钱" 进入 "靠实力生存" 的新阶段,特斯拉在英国的库存危机,或许只是它必须跨过的转型门槛 —— 但能不能跨过去,要看它能否真正读懂 "主流消费者" 的账本,而非继续沉迷于过去的光环。

推荐汽车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