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小鹏、零跑:新势力 “增长三杰” 的增长密码

收录于 汽车 持续更新中
“中国汽车行业正经历‘达尔文式’内卷,而我们不想为抢夺市占率不惜一切代价。”
梅赛德斯 - 奔驰 CEO 康林松的这番话,上周刚落地就被行业反复咀嚼 &mda
“中国汽车行业正经历‘达尔文式’内卷,而我们不想为抢夺市占率不惜一切代价。”
梅赛德斯 - 奔驰 CEO 康林松的这番话,上周刚落地就被行业反复咀嚼 —— 毕竟,这位全球顶级车企掌舵人说出这话时,其公司 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已同比腰斩,下滑 56%。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他感叹 “内卷残酷” 时,中国汽车行业的几位 “后来者”,恰恰在这场 “适者生存” 的游戏里走出了自己的进化路径。
回看今年上半年新势力销量榜,零跑、小鹏、小米(按销量排序,下同)组成了清晰的 “增长三杰”:它们不仅稳居销量前五,更是前五里增速最快的玩家;更关键的是,三者的年度销量目标完成率在所有新势力中最高 —— 这一指标背后,藏着的是车企生产销售极限与实际经营效率的真实较量。


巧合的是,这三家近期扎堆发布了上半年财报(零跑周一,小米、小鹏周二)。当我们把三份业绩单并置分析,一场残酷淘汰赛的胜负逻辑逐渐清晰:能在 “内卷” 中活下来并领跑的,到底做对了什么?


第一重破局:用 “良性增长” 穿越价格战泥沼

行业深陷价格战时,“增长三杰” 最扎眼的共性,是实现了罕见的 “良性增长”—— 销量与毛利率同步螺旋上升。
这种结果的底层支撑有两个:规模效应的极致释放,以及对成本与价值的精准平衡



先看规模这把 “手术刀”。汽车作为重资产制造业,“量” 永远是摊薄成本的核心密码。从 “三杰” 的车均数据看,无论车价高低,销量与车均毛利的正向联动都十分明显。
零跑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上半年新势力销冠,其二季度销量环比暴涨 53% 至 13.4 万辆,这种规模扩张直接推动毛利率稳定在 13.6%,超市场预期。底气之下,零跑已将全年销量指引上调至 58-65 万辆,更剑指明年 100 万辆目标 —— 持续扩大的规模,正成为其利润增长的护城河。
小鹏与小米同样受益于 “量” 的突破。小鹏 Q2 销量环比稳增 10%,而小米 SU7 上市 4 个月累计销量破 10 万台,7 月交付量超 3 万台。高速产能爬坡带来的成本摊薄,正为二者的盈利节点铺路。
但光有规模不够,“三杰” 更厉害的是,用不同路径在规模基础上提升了单车价值,最终共同推高毛利率。
零跑的玩法是 “向内要效率”。作为车均售价最低、最稳的玩家,其利润增长靠的是 “全域自研” 的硬功夫 —— 从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到底盘、车灯,核心零部件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高度垂直整合能力,让它在 B 系列车型热销拉低单车均价的情况下,仍能实现毛利率提升,堪称 “效率胜利” 的范本。
小鹏走的是 “向技术要溢价” 的路线。其二季度卖车毛利率提升至 14.3%,核心源于产品结构优化:入门级 MONA M03 销量占比下降 12 个百分点,而改款 G6、G9、X9 等高端车型占比提升 17 个百分点。这背后,是全面换代产品带来的产品力跃升。
小米的毛利提升则带着 “爆款逻辑”。售价超 50 万元的 SU7 Ultra,二季度销量破 1 万台(同期 SU7 全系不到 8 万台),一己之力拉高整体利润;而三季度即将大规模上市的 YU7 定价更高,显然会为销量与毛利率再添一把火。


第二重破局:读懂 “情绪价值”,抓住市场的隐秘开关

一个半月前,小米 YU7 “1 小时大定近 29 万” 的消息震惊行业。雷军称之为 “和用户一起创造的奇迹”,外界却贴上 “营销成功”“粉丝买单” 的标签。
直到近期第三方调研(电动汽车用户联盟)发布 YU7 大定用户画像,一个被忽略的市场真相才浮出水面:在中国汽车市场,品牌力与情绪价值,正变得比参数更重要


小米YU7头两月的不同城市销量数字也很能反映用户群体
 
这份调研里的 YU7 用户画像极具代表性:
  • 平均年龄 30.3 岁,65.4% 是 90 后,19.7% 是 00 后;本科及以上学历占 76%,家庭平均年收入 39.7 万(56% 超 30 万);
  • 首购比例极高:个人用户中 58.6% 是首购,家庭用户中 30.3% 是首购,远高于行业 “换购为主” 的主旋律;
  • 消费观是 “理性 + 谨慎 + 个性”,明确要求 “我的车要和别人不一样”;
  • 20% 是米粉,但 60% 是雷军粉 —— 若雷军不主导,一半用户会动摇;若换其他国产品牌,超六成用户不接受。

这群人买车时,品牌与外观的优先级远超其他因素。用他们的话说:“每天开车,别人会看到外观,好看是情绪价值的输出”“我就是要在街上一眼能认出自己的车”。
小米的爆发,让行业看清了 “情绪价值” 的能量。而 “增长三杰” 里的另外两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一趋势。
小鹏近期发布的新 P7,设计上虽与 YU7 风格不同,却同样强化外观的 “情绪传递”,显然是想抓住年轻用户对 “个性表达” 的需求。
零跑的路径更直接。靠着全栈自研降本,它持续推出 “更大空间、更高配置、更低价格” 的产品,精准击中目标用户 “占到便宜”“买得聪明” 的心理 —— 这种 “性价比带来的满足感”,本身就是一种情绪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零跑并非不碰高端。其高端旗舰 D 系列计划 10 月亮相,只是在品牌升级节奏上,选择了更稳健的路径:先靠主流市场站稳脚跟,再向上突破。
从这三家的选择来看,中国汽车市场已跨过 “参数堆砌” 的阶段。那些能读懂用户内心、建立独特情感连接的品牌,正在接管未来。


第三重破局:从 “国内内卷” 到 “全球抢滩”,第二曲线已启动

当国内 “达尔文之战” 决出阶段性胜者,全球化就从 “可选项” 变成了 “必答题”—— 终极目标是在海外市场赚到钱,为企业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2025 年上半年,“增长三杰” 的全球化布局已显露出差异化路径。
零跑是 “轻资产出海” 的代表。其与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 Stellantis 成立的 “零跑国际” 合资公司,成了扩张核心引擎。截至 6 月底,零跑海外渠道已破 600 家,仅欧洲就占 550 家;为保障运力,还与欧洲滚装巨头格里马尔迪集团深化合作。生产端,依托 Stellantis 全球网络,马来西亚本地化组装项目已启动(基于其吉打州 Gurun 工厂),明年还将推进欧洲本土化生产,目标 “欧洲销量翻倍”。
小鹏则展现了 “因地制宜” 的灵活性。在对品牌、技术要求极高的欧洲市场,它选择自建直营体系,确保服务质量与品牌形象;而在印尼等东南亚新兴市场,則与当地企业 Handal 印尼汽车公司(HIM)合作,通过散件组装(CKD)实现本土化生产,降低成本。
小米虽是最晚起步的,但也在财报中明确了节奏:2027 年进入欧洲市场。这个时间点看似保守,实则可能是在等待国内产能与产品矩阵更成熟后,再集中发力。


写在最后

“增长三杰” 的崛起,藏着中国汽车新势力对行业规则的改写逻辑:用规模与效率穿越价格战,用情绪价值抓住用户心智,用全球化打开增长天花板。
这或许正是对康林松 “不想内卷” 言论的最好回应:当中国车企在最残酷的市场里炼就了极致竞争力,未来全球汽车市场的规则,注定要由这些 “在泥泞中拼杀并胜出” 的玩家来制定。
逃避从不是答案。毕竟,牌桌上的规则,永远由强者书写。

推荐汽车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