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凌晨两点的创业者
凌晨两点的电话会议刚结束,余恩源的日程表已被上午的技术评审、下午的客户路演填满。采访结束时是晚上八点,他扒了两口盒饭,又拎着电脑赶去高铁站 —— 这是 2025 年他的常态。“能保持身材,全靠赶飞机赶火车。” 他笑着调侃,眼角的红血丝却藏不住疲惫。这一年,新石器无人车的订单量暴增至 3 万辆,相当于过去七年的 15 倍。顺丰 1600 台的单笔订单、中通的战略合作、10 亿元 C + 轮融资…… 曾经无人问津的 “无人配送”,突然成了物流行业的香饽饽。

二、李想的 “半条产线” 与 All in 的决心
余恩源与李想的友谊,藏着一段 “送人送货” 的约定。2016 年,李想创办车和家(理想汽车前身)时,余恩源正靠快递柜和扫码枪年入数亿。一次聊天,两人定下方向:李想造载人车,余恩源攻物流无人车。2017 年底,余恩源带着第一台无人配送样车找到李想,对方丢下一句话:“要么 All in,要么放弃。” 他选了前者。2018 年新石器成立时,李想送来两份厚礼:理想汽车成为第二大股东,停产后的 SEV 低速电动车底盘和 “半条产线” 被授权给新石器 —— 这成了常州工厂的起点。
“李想是半个导师,从不藏着掖着。” 余恩源说。但这位导师没料到,他的老友会在一年后差点 “死掉”。
三、抵押房产的至暗时刻
2018 年底,新石器账上的钱快花光了。余恩源跑了六七十个投资人,没人听得懂 “无人配送车” 是什么。有投资人直言:“全国能卖 500 辆就不错了。” 更扎心的质疑是:“路权永远不可能开放。”融资碰壁的日子里,他抵押了房产,让家人在贷款合同上签字时,“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在折腾啥”。深夜躺在办公室,他常陷入自我怀疑:“如果赛道里只有你一家,肯定是你错了。” 那种孤独感,直到 2025 年行业爆发才彻底消散。
转机出现在 2019 年。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赌了一把:“他懂物流,能造车,还能做自动驾驶,全栈能力太少见。” 云启领投 A 轮后,中东电商 Noon 的 5000 台订单接踵而至 —— 彭博社一篇关于 “新石器量产” 的报道,让海外市场先一步认可了这个赛道。
四、拒绝孙正义与技术路线的 “地震”
2021 年,软银愿景基金找上门,提出与滴滴联合投资,条件是控股 51%。余恩源被请到孙正义家里谈判,最终摇了头:“我要做独立公司。”这一年,更大的风暴在内部爆发。新石器原本与百度 Apollo 合作开发激光雷达方案,余恩源却突然决定转向特斯拉式的视觉路线 ——“软件越复杂,硬件越简单,成本才能降下来。”
CTO 带着一批技术骨干离职,“相信激光雷达的都走了”。余恩源没回头,找来 Intel 前研究员苗乾坤接任 CTO,三个月重建团队。他给新员工的三个问题至今没变:“认不认可物流?认不认可视觉方案?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代价是值得的。如今新石器的无人车成本降至传统物流车的 1/4,成了顺丰、京东、邮政的最大供应商。
五、153 亿的降本账与 “蚂蚁雄兵”
余恩源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快递业务量图表:2024 年中国快递突破 1700 亿件,末端 “最后五公里” 成本占比 60%。“物流的命门是降本,没别的。” 他算过一笔账:新石器无人车每票运输成本 0.06 元,比人工低 0.09 元,1700 亿件就能省 153 亿。为了把成本压到极致,他带着 70 人在中转场睡了三个月,造出 “陆地集装箱”—— 能 24 小时自动装货,噪音控制在 60 分贝以下,“半夜在老太太楼下卸货,她都听不见”。X6 车型的装载空间比同类车提升 50%,一天能运 1500 票快递。
他的野心不止于卖车。“第一阶段是整车销售,第二阶段要做运力平台。” 就像货拉拉用司机构建运力网络,新石器要靠数十万无人车打造 “蚂蚁雄兵”,“守规矩、24 小时不停,这才是未来”。
六、从 0 到 1 的胜负手
2025 年 7 月,新石器已有 7000 辆无人车在路上跑,是全球最大的无人配送车队。但余恩源说,这仍在 “从 0 到 1” 的阶段 —— 要到年底部署 1 万辆,才算真正突破。挑战接踵而至:交付量暴增带来的供应链压力、路权开放的区域差异、组织能力的十倍速迭代。他最怕的是 “组织基因错了”:“0 到 1 时我能身先士卒,但 1 到 10 要靠系统。”
采访尾声,他指着窗外的无人车测试场,那里有刚下线的 X7 车型。“李想当年说‘要么 All in 要么放弃’,现在我想告诉他,这仗打完了,下一个对手,我们接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