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7 日,这个背靠广汽、带着华为印记的新能源高端品牌,在全国 40 城铺开招商网。200 多位经销商涌来,既有百强汽车集团,也有顶级豪华品牌经销商 —— 他们盯着的,是 30 万元级市场的蛋糕;而广汽盯着的,是借这个 “新壳子” 打破转型困局的可能。
一、从 “性价比王者” 到 “增长失速”
广汽的电动化转型,曾是教科书级的 “起手顺”。2023 年,广汽埃安年销 48 万辆,这个数字比蔚来、小鹏去年的销量总和还高。能冲到这个位置,埃安踩准了三个节点: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 30% 的 “天时”,10 万元级市场比亚迪未完全发力、五菱聚焦 A00 级的 “地利”,以及网约车十年换车潮的 “人和”—— 全国 85 万辆新增网约车里,近三成是埃安。
但 “性价比” 这张牌,太容易被复制。
2024 年,比亚迪喊出 “电比油低”,7.98 万的荣耀版、13 万 - 16 万的宋 PLUS DM-i,直接杀入埃安主销车型 AION Y、AION S 的核心价格带。更要命的是,比亚迪同时扛起 “智驾平权” 大旗,把高阶智驾下放到低价车 —— 这恰恰是埃安没抓住的机会。
冲击来得又快又猛:2024 年 2 月,埃安销量同比暴跌 66.7%;3 月降幅收窄到 30.4%,却仍未止血;前七个月,累计同比下滑 16%。

数据来源:广汽产销月报。豹变制图
广汽终于明白:靠埃安的 “性价比” 底盘,撑不起高端化。它需要一个全新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不得不请回那个曾 “分道扬镳” 的伙伴 —— 华为。
二、与华为的 “三进三出”:一场话语权的拉扯
广汽和华为的合作,像一出反复横跳的戏。四年前,广汽率先接话华为。当时上汽刚放话 “不能让别人做灵魂,自己当躯体”,广汽就宣布联合开发中大型智能纯电 SUV,计划 2023 年量产。网友调侃 “广汽不怕丢魂”,但两年后,这场合作以 “散伙” 收场 ——2023 年 3 月,广汽公告称 AH8 项目从联合开发改为自主开发,华为从 “合伙人” 变回 “供应商”。
这场变动的核心,是 “话语权”。强势车企都怕供应链伙伴 “喧宾夺主”,华为的营销力和技术影响力,恰恰是把双刃剑。而华为也懂这套规则,所以搞出了两种合作模式:Hi 模式(车企主导,华为卖技术方案,如极狐、阿维塔)和智选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从定义到销售全包,“界字辈” 问界、智界皆属此类)。
如今的华望,想走第三条路。
从股权看,广汽 100% 控股,广汽集团直接持 71.34%,埃安持 28.57%,主导权牢牢在握。从分工看,华为管产品定位和智能研发,广汽抓生产和供应链,销售渠道既不用广汽的网,也不用华为的鸿蒙智行,而是全新招商 —— 像在 Hi 模式的 “车企主导” 和智选模式的 “华为深度介入” 之间,架了座桥。
但这座桥,未必好走。
三、30 万赛道:内有 “亲儿子” 问界,外有群狼环伺
华望把宝押在 30 万元级市场,可这里早就刀光剑影。先看 “自家人” 的竞争。问界是华为智选模式的 “亲儿子”,25 万 - 50 万元的家庭和商务用户是它的基本盘。华望想避开直接冲突,就得在场景上找差异 —— 比如主打五座 SUV,瞄准年轻家庭,强调 “科技感”。但这得看华为给多少资源:问界能用上华为智驾的首发技术,能搬进华为门店,华望能分到多少?目前来看,悬。
再看外部对手。特斯拉、蔚来、理想、极氪在 30 万赛道已经站稳脚跟,更狠的是,这几年价格战打下来,曾经卖 30 多万的车,现在不少降到 20 万区间。消费者的胃口被养刁了:花 30 多万买电车,必须比那些 “降价下凡” 的爆款更强。
可电车创新早就过了 “突飞猛进” 的阶段,进入 “挤牙膏” 模式:特斯拉有品牌和自动驾驶优势,蔚来抓高端服务,理想把 “空间” 玩明白了…… 华望想突围,靠什么?
是华为的智能研发能造出 “杀手级” 功能?还是广汽的供应链能压出别人做不到的性价比?目前来看,都是未知数。
四、另起炉灶的赌局
说到底,广汽的困境,是传统车企转电动化的通病:总想用做油车的思路做电车。做油车时,传祺 GS3 靠 “空间大、油耗低” 的性价比成爆款;做电车时,埃安又靠 “便宜 + 网约车刚需” 冲量。但电车的核心是智能、是品牌认知,不是单纯的 “性价比”。
华望另起炉灶,是广汽摆脱 “油车思维” 的尝试。但高端化从来不是换个品牌名就能成的:它需要技术上的不可替代性,需要用户心智的重新占领,更需要在华为的合作体系里,找到既不 “丢魂” 又能借到力的平衡点。
招商现场的热闹终会散去,当第一辆华望汽车驶向市场时,答案才会慢慢清晰。只是在那之前,广汽和华望要跨过的坎,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