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社交平台,新能源车主的吐槽越来越密集:有人全年没出险,第二年保费反倒涨了;有人发现,35.74 万的小米 YU7 和 94.8 万的尊界 S800,保费居然只差几百块。

图源:微博、小红书截图
杭州车主黄先生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的极氪 001 两年没出过险,第三年续保时,同家保险公司的 “车损 + 300 万三责” 保费比上年贵了 1395 元。保险员给出的解释直截了当:“新能源车全行业涨价。”
这并非保险公司的托词。中国精算师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 3105 万辆,保费收入 1409 亿元,却录得 57 亿元承保亏损,且亏损已持续多年。更值得注意的是,全年承保的 2795 个车系中,有 137 个车系赔付率超过 100%—— 这意味着这些车系的赔款支出已经超过保费收入,再算上运营成本,妥妥是亏本买卖。
(注:赔付率 = 赔款支出 / 保费收入 ×100%,是衡量保险成本的核心指标。)
为什么新能源车保费涨得这么凶?根源在于保险公司的成本压不住了。
赔款支出 = 出险数 × 案均赔款。眼下新能源车的出险率和案均赔款正双双走高,直接推高了保险公司的支出。
先看出险率。中国精算师协会总结了三个核心原因:
- 新能源车能源成本低,车主用得更勤,使用强度远超燃油车;
- 新能源车主更年轻,35 岁以下人群占比比燃油车主高 14 个百分点,驾龄短、驾驶风险更高;
- 新能源车提速快(零百加速普遍更短),突发状况下车主反应时间被压缩,事故概率自然上升。
更关键的是维修体系的特殊性。传统燃油车小剐小蹭,车主可能找修理厂自付维修,避免次年保费上涨;但新能源车不一样,多数品牌采用维修授权模式,大灯、雷达等部件更换需匹配车辆识别代码(VIN 码),只能去 4S 店。4S 店配件价格高,车主权衡后往往选择出险,进一步推高了出险率。
再看案均赔款。新能源车的维修成本堪称 “天价”:
- 智能化部件多且娇贵,一颗左前雷达换下来要 2510 元,摄像头剐蹭除了换件,还要额外几百元标定费;
- 车身一体化程度高,局部损坏常需整套更换,比如前杠变形可能连带雷达报废。
成本涨了,保费自然得跟着涨。但有人会问:我没出险,为啥保费也涨?这就得从车险的定价逻辑说起了。
车险分交强险和商业险,两者定价逻辑大不相同。
交强险是强制险,基础费率全国统一(比如 6 座以下家用车 950 元 / 年),价格浮动只看交通事故和违法记录(“奖优罚劣”),所以变动不大。

商业险才是保费差异的关键。2020 年车险综合改革后,商业险保费 = 基准纯风险保费 ×NCD 系数 × 附加费用率 × 自主定价系数。

这里的 NCD 系数(无赔款优待系数)和车主个人行为直接挂钩:连续多年不出险,系数可低至 0.4;出一次险,系数就会上涨。但它只是定价模型的一环,真正影响保费的核心是基准纯风险保费和自主定价系数 —— 这两者由保险公司根据车系风险数据动态调整。
简单说,保险公司定价时,会从 “人、车、环境” 三个维度算账:
“从人”:除了驾龄、年龄,现在还看驾驶行为(急刹次数、是否开车打电话)、NCD 系数等。
“从车”:这是最关键的维度。车价只是参考,真正影响定价的是:
- 零整比(配件总价 / 整车价):比值越高,维修越贵;
- 行驶数据:日均里程、后半夜行驶占比、高峰时段里程占比,都和风险正相关;
- 车辆特性:电池类型、补能方式、加速性能等,都会纳入模型。

“从环境”:地域差异影响极大。比如南北方冬季电池衰减速度不同,会直接反映在风险定价里;城市路况、区域事故率也是重要参考。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 35 万的小米 YU7 和 94 万的尊界 S800 保费接近 —— 虽然车价悬殊,但两者在能源类型、投保地区、出险率数据、行驶里程等维度的风险评分可能相近,最终保费自然拉平。
而黄先生的情况更典型:即便个人没出险,但他所在的车系整体赔付率高,保险公司会上调该车系的自主定价系数,个体只能 “被动为同车系其他人买单”。
短期内,新能源车保费上涨恐怕难以逆转。一方面,新能源车加速性能强,事故概率本身就高于同价位燃油车;另一方面,车企在维修体系上的强势地位,让维修成本居高不下。这两大因素共同推高了保险公司的成本,最终只能由车主承担。
对于小心驾驶的车主来说,这或许有些不公平,但在车险的 “大数法则” 下,个体得融入车系的整体风险数据 —— 你不肇事,不代表同车系的其他人都这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