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旅纵横杀入票务战场:一场民航业的 "国家队试验"

收录于 汽车 持续更新中
当航旅纵横在 7 月 17 日宣布整合 38 家航司资源,推出 "民航官方直销平台" 时,这个长期以 "航班动态查询工具" 面目示人的 APP,突然站到了民航票务市场的风口浪尖。
背靠中国民
当航旅纵横在 7 月 17 日宣布整合 38 家航司资源,推出 "民航官方直销平台" 时,这个长期以 "航班动态查询工具" 面目示人的 APP,突然站到了民航票务市场的风口浪尖。
背靠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航信)这一民航业 "信息基础设施",航旅纵横带着 "源头机票""0 差价、0 捆绑、0 套路 "的承诺,被网友冠以" 民航版 12306"的期待。但上线一个月,1.3 万条黑猫投诉与两极化评价,暴露了这场" 国家队入场 " 的复杂面相 —— 它既是航司对抗 OTA 的新武器,也是一场关乎行业规则重塑的艰难试验。


一、从工具到交易:航旅纵横的 "顺势而为"

在多数用户印象里,航旅纵横是那个能实时推送航班动态、自动同步行程单的 "出行助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母公司中航信手握民航业的 "命脉":作为国内唯一的全球分销系统(GDS)运营商,它像一个巨型 "机票批发市场",连接着所有航司的库存与价格数据,全网 90% 以上的民航行程信息都要经过其系统流转。
这种天然优势,让航旅纵横的票务布局早有铺垫。2025 年航司与 OTA 的矛盾再度激化 —— 南航因 "违规加价"" 篡改行程 "暂停去哪儿网代理资格,国航、东航跟进整顿,本质是航司对" 渠道控制权旁落 "的反击。而航旅纵横的入场,恰好成为航司" 提直降代 "(提升直销比例、降低代理依赖)战略的延续:38 家航司集体发声支持,将其与官网、APP 并列为核心直销渠道,本质是想借这个" 自家人 " 平台,夺回被 OTA 分走的话语权。
对航旅纵横而言,这更是流量变现的必然。1 亿激活用户的基础上,从信息服务切入交易环节,既能强化 "官方平台" 的公信力,也能完成从工具到商业闭环的跨越。


二、争议焦点:透明的 "双刃剑"

"源头机票" 是航旅纵横最核心的标签。其首页红字、搜索框提示反复强调 "无捆绑"" 价格透明 ",结算页面仅显示票价与机场建设费,直指 OTA 默认勾选保险、接送机券等" 套路 "。但用户很快发现,这份" 透明 " 并未带来预期的低价 —— 北京飞昆明的航线,其价格普遍比携程高 50-100 元,仅七夕前后略低。

航旅纵横(左)与携程(右)机票价格差异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为啥更贵?" 这种困惑源于对机票定价逻辑的误解。民航专家李瀚明解释,机票价格由航司设定的舱位体系(Base Fare)决定,录入中航信系统后,OTA 与航旅纵横获取的 "底价" 并无差异。但 OTA 可通过补贴机票、销售高利润附加服务盈利,甚至部分代理为冲量会推出 "特殊政策票";而航旅纵横作为 "源头直销",反而无法参与这种 "价格游戏"。
这种 "透明≠低价" 的现实,让平台陷入评价分裂:有人为 "不用拆捆绑" 叫好,也有人吐槽 "官方平台不接地气"。更棘手的是服务断层 —— 黑猫投诉显示,1.3 万条投诉中,超八成集中在 "出票失败"" 客服失联 ""退改推诿",暴露了从工具 APP 向交易平台转型时,客服体系、应急机制的明显短板。


三、行业博弈:航司、OTA 与 "第三方" 的角力

航旅纵横的入场,本质是民航业渠道权力的再分配。
2015 年前,OTA 凭借流量优势掌控定价权,航司年佣金支出超百亿元,东航董事长曾直言 "不想为携程打工";2015 年 "提直降代" 政策后,航司强化直销,OTA 转向 "机票 + 酒店" 交叉补贴,但仍牢牢占据流量入口。如今航旅纵横的出现,给了航司一个新选项:既不算 "代理",又能计入直销比例,还能制衡 OTA—— 国航、南航等航司的力挺,实则是借 "国家队" 之手争取谈判筹码。
但这种联盟暗藏裂痕。航司对所有渠道执行统一票价政策,若给航旅纵横独家优惠,既会引发 OTA 反弹,也违背 "提直降代" 的初衷。劲旅网创始人魏长仁直言:"航旅纵横本质仍是第三方平台,航司不可能为它打破价格体系。"
对 OTA 而言,短期冲击有限。携程等平台凭借 24 小时客服、一站式服务(酒店、租车)、交叉补贴能力,仍牢牢抓住 76% 最看重 "价格" 的旅客。但长期来看,航旅纵横分流了对 "透明度敏感" 的客群(如商务差旅),可能倒逼 OTA 减少捆绑销售,规范退改规则 —— 这种 "鲶鱼效应",或许比直接抢单更有行业价值。


四、困局与未来:"民航版 12306" 难成,差异化是唯一出路

航旅纵横永远成不了 12306。12306 的核心是 "垄断票源",依托铁路系统的封闭性掌控独家资源;而航旅纵横面对的是充分竞争的航空市场,航司、OTA、代理各有利益诉求,不可能形成 "独家依赖"。
其真正的挑战在于平衡 "公益属性" 与 "商业可持续"。作为中航信旗下平台,它需维持 "0 套路" 的公信力,难以像 OTA 靠附加服务盈利;但技术迭代、客服建设又需要成本,长期亏损难以为继。
或许,差异化路径是破局关键:聚焦商务差旅人群,强化 "电子登机牌"" 多航司行程整合 "等专业功能,与企业差旅系统对接;利用中航信数据优势,提供" 航班准点率预测 ""行李额智能提醒" 等增值服务 —— 这些是 OTA 难以复制的壁垒。
对消费者而言,航旅纵横的价值不在于 "取代谁",而在于 "多一个选择"。当市场上既有追求低价的 OTA,也有保障透明的官方平台,竞争终将导向更规范的服务 —— 这或许才是这场 "国家队试验" 的终极意义。

推荐汽车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