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视频硬件赛道成为市场焦点,背后是双重驱动力的叠加。一方面,影石上市引发的财富效应与大疆多年来构建的行业标杆,让资本与创业者集体锚定“下一个硬件巨头”的目标;另一方面,AI多模态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正为视频硬件赋予从拍摄到创作的全链路想象空间,使得这条赛道的创新边界持续拓宽。当行业目光聚焦于技术迭代与品类创新时,回归第一性原理的拆解或许能更清晰地看清机遇与陷阱。

若以“内容生产的本质”为锚点,视频硬件的创新可被划分为两大核心维度:“怎么拍”的形态突破与“拍什么”的价值重构。这两个维度不仅定义了行业的发展脉络,更暗藏着新玩家突围的关键密码。
“怎么拍”的进化史,本质上是一场“拍摄自由度”的争夺战。从传统相机厂商主导的固定机位拍摄,到大疆开创的“飞行拍摄”、影石引领的“360度全景拍摄”、GoPro深耕的“运动场景拍摄”,再到智云等品牌崛起的“云台稳定拍摄”,每一次拍摄形态的革新,都意味着对物理空间限制的突破,也催生了相应赛道的绝对巨头。这种“形态创新-场景占领-巨头诞生”的路径,成为行业延续多年的成功范式。

如今的新入局者中,有一批玩家选择在既有巨头的生态内做“渐进式创新”。例如,通过AI算法实现运动场景的自动跟拍、会议场景的智能取景、家庭场景的人物定位,或是在云台设备上强化对关键物体的追踪精度。这类创新的优势在于技术落地快、市场需求明确,短期内容易实现规模化销量。但潜藏的风险同样显著——它们与大疆、影石等巨头的核心业务距离过近,一旦巨头完成供应链补位或推出同类功能,创业公司的先发优势极易被稀释。历史已多次证明,不少创业公司的短暂爆发,往往源于巨头对标品类的阶段性缺货,而非真正建立了不可替代的竞争壁垒。
另一批玩家则选择跳出既有框架,在“新形态”上探索“怎么拍”的可能性。智能眼镜(尽管赛道已趋于拥挤)、摄影吊坠(如Lookie等品牌)便是典型代表。它们借助AI在图像定位、快速记忆上的能力,将拍摄设备从“手持”解放到“穿戴”,试图开辟全新的使用场景。这类创新的最大亮点在于与传统巨头的业务重叠度低,有机会抢占用户心智中的“新品类第一”认知。但短板也同样突出:关键模组的成熟度不足成为最大瓶颈。以AR眼镜为例,尽管概念火热多年,但其续航问题始终未能突破——而续航又直接受制于电池能量密度、处理器功耗、光机效率等上游核心部件的技术水平,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善。
消费品创新的底层逻辑,往往离不开上游供应链的“基建红利”。正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源于天量级资本投入推动下电池、电机技术的平民化,进而催生了户外储能、电动自行车等衍生品类的繁荣。视频硬件赛道的下一波机会,或许也正等待着某一关键模组(如低功耗芯片、微型化光机、高容量微型电池)的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为新形态产品的规模化铺平道路。
在“怎么拍”之外,“拍什么”的维度也开始涌现新的探索方向。此前行业曾有过“主动拍摄vs无间断拍摄”的争论:有观点认为无间断拍摄能捕捉更多“瞬间惊喜”,但实践很快证明,社交场景中的隐私顾虑与“被拍摄焦虑”,让用户对无间断拍摄天然存在抵触心理。这也提示创业者,任何技术创新都不能脱离人性与社会习惯的约束。
如今,“拍什么”的创新更多聚焦于“内容价值的深化”。有创业公司尝试突破时间维度的限制,实现极致高清的慢动作拍摄,让用户能捕捉到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之美;更多玩家则将大模型与拍摄内容深度结合,允许用户通过自然语言prompt直接修改图像、调整画面风格,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创作自由。这种创新不再局限于“记录工具”的属性,而是向“创作助手”的角色延伸。
随着AI技术的渗透,摄影与AI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引发了行业对“真实记录”价值的重新思考。当AI生成内容日益泛滥时,人们对“真实自我”“原生瞬间”的记录需求反而愈发凸显——这种心态的变化,或许正孕育着下一个超级新品类的机会。回顾消费电子的发展历程,从智能手机的普及到智能家居的兴起,人类行为习惯与生活心态的变迁(如疫情后对居家场景、户外体验的需求升级),始终是驱动品类爆发的核心变量。对于视频硬件赛道的创业者而言,读懂技术趋势固然重要,但洞察人性需求与社会心态的变化,或许才是找到“下一个巨头”密码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