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 “冬日低落” 并非我独有。身边朋友近来总在吐槽:情绪像被按了慢放键,莫名的沮丧时不时冒出来,做事提不起半分劲;白天昏昏欲睡,到了晚上却又辗转难眠,浑身像被抽走了力气;食欲变得格外旺盛,尤其对面包、米饭这类碳水格外执着;连社交都成了负担,收到聚会邀请第一反应不是期待,而是想找借口推脱。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季节性的情绪波动,若症状持续加重,可能会发展成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 —— 一种在秋冬季节高发的抑郁症亚型。但一个疑问始终盘旋在我心头:如果寒冷和黑暗是诱发 SAD 的关键,为何北美的发病率是欧洲的两倍?要知道,芬兰、冰岛、瑞典这些北欧国家,冬季漫长又严寒,极夜时甚至连阳光都成了奢侈品。
更矛盾的是,《2021 年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1)里,这些北欧国家常年霸占 “全球最幸福国家” 榜单前列。当然,这并不代表个体不会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当地高自杀率等数据仍需重视。但作为曾经把微信地址设在冰岛的 “精神北欧人”,我忍不住好奇:他们究竟是如何熬过漫长寒冬的?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带着这份疑问,我开始探寻答案,也在实践中慢慢改写了自己对冬天的印象。
打破 “冬季诅咒”:从 “忍耐” 到 “享受” 的心态革命
2014 年,美国心理学家卡里・莱博维茨(Kari Leibowitz)决定去北极圈内的挪威小镇特罗姆瑟做一年研究时,身边人几乎都觉得她 “疯了”——“那种冬天能把人逼抑郁!”出生在阳光充足的新泽西州,莱博维茨自己也带着同样的预设:她下意识地把 “黑暗” 和 “情绪低落” 绑在一起,甚至提前做好了 “硬扛过寒冬” 的心理建设。而她要去的特罗姆瑟,位于北极圈以北 200 多英里,每年有整整两个月陷入 “极夜”,太阳几乎不会升起。从生理角度看,这里简直是 SAD 的 “温床”:

《 有村架纯 想看到极光! 北欧一人之旅 》
当视网膜接收的阳光大幅减少,大脑下丘脑中的生物钟会被打乱,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昼夜节律失衡,人会整天昏昏沉沉、反应变慢;同时,光照不足还会降低大脑内血清素的活性 —— 这种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一旦减少,焦虑、低落等负面情绪就容易找上门。
莱博维茨最初的研究假设,也是围绕 “特罗姆瑟人为何在冬天不更抑郁” 展开。但很快,一次对话彻底颠覆了她的认知。她曾和当地朋友感慨:“我熬过去了冬天,却要在最好的季节来临前离开,太遗憾了。” 没想到朋友却反问:“为什么一定觉得夏天是最好的季节?”
那一刻,莱博维茨突然醒悟:自己潜意识里一直把冬天当成 “必须忍耐的阶段”,而特罗姆瑟人,却在主动期待、享受冬天。
心理学家阿莉亚・克鲁姆(Alia Crum)曾提出 “思维模式(Mindset)” 的概念 —— 它就像我们感知世界的 “心理透镜”,会深刻影响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基于这个理论,莱博维茨和导师开发了 “冬季思维模式量表”(Wintertime Mindset Scale),在挪威展开调查。结果令人意外:拥有积极冬季思维模式的人,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更高;而且,冬季条件越严酷的挪威北部,居民的冬季心态反而比南部人更积极。
这种积极心态,在北欧有专属的文化符号:挪威的 “Koselig”、丹麦的 “Hygge”(中文常译作 “惬意”“舒适”)。它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重塑着人们对冬天的体验。莱博维茨在特罗姆瑟看到:极夜时,家家户户、咖啡馆甚至办公室里,都会点起蜡烛,暖黄的光驱散了黑暗;人们会兴奋地讨论即将到来的聚会,为滑雪季的开启雀跃不已;哪怕天寒地冻,也会裹得严严实实出门走一走。
对北欧人来说,这些抵御寒冷、创造温暖的行为,从不是 “应对冬天的无奈之举”,而是 “享受冬日生活的日常”。
打造冬日 “庇护所”:在小空间里藏满温暖
外食成本高、国民性格偏内向,让 “家” 成了丹麦人践行 “Hygge” 的核心场景 —— 这里是休息、生活、社交的主场。在打造 “Hygge 之家” 时,丹麦设计师们有个巧思:特意预留一个 “庇护角”,也就是 “Hyggekrog”。这个角落不用宽敞,却要足够有 “包裹感”:可能是靠着墙角的沙发,铺着柔软的地毯;也可能是窗边的 L 型卡座,摆上几个毛绒抱枕。在这里,人能卸下所有防备,像缩回柔软的壳里,获得一种踏实的安全感。
英国地理学家杰伊・阿普尔顿(Jay Appleton)的 “瞭望 - 庇护” 理论(Prospect-Refuge),恰好能解释这种偏好。他认为,人类挑选休息场所时,总倾向于 “看得见别人,却不容易被别人看见”—— 就像背靠大树站在山头,或是坐在洞穴入口,背后的安全能让人安心专注于眼前的世界。
受此启发,我也在自己的小屋里折腾出了一个 “冬季角落”:用几盆常春藤和一张落地沙发围出一片小空间,铺上厚毛毯,摆上喜欢的书籍和香薰机。每当冬夜来临,窗外寒风呼啸、枯枝摇晃,我窝在这个角落里,仿佛外界的纷扰都被隔绝在外,只剩下温暖和宁静。
对抗寒冷的小智慧:从身体暖到心里
寒冷本身就是一种生理应激。气温下降时,身体要消耗更多能量维持体温,血管收缩、肌肉颤抖都是常见反应。当能量大多用在 “保暖” 上,人就容易疲惫,心情也会跟着低落。在丹麦人眼里,一个合格的 “Hyggekrog”,绝对少不了柔软的织物。我现在在家,总穿着整套毛绒睡衣,裹着厚实的毛毯,把猫咪搂在怀里 —— 这种温暖柔软的触感,能同时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慰藉,像被温柔地保护着。
但总不能一直待在家里,出门保暖就成了必修课。从莱博维茨的研究里,我学到了挪威人过冬的两个保暖技巧:
- 三层穿衣法(三明治穿衣法):贴身穿吸湿排汗的羊毛打底(别选棉质,湿了后会一直冷);中间加一层蓬松的保暖层,比如羽绒内胆,锁住体温;最外层穿防水防风的外套,抵御雨雪和寒风。
- 重点保护双脚:选大一号的冬靴,既能塞进厚厚的羊毛袜,脚趾周围还能留出空气层 —— 被体温加热后,会比紧紧裹住更暖和。
吃对喝对:给身体充能,给情绪 “升温”
阳光是人体合成维生素 D 的天然来源,可秋冬季节日照稀少,北欧人便把补充维生素 D 当成日常仪式 —— 吃鱼肝油、吃维生素 D 补剂,从不落下。维生素 D 不只是维护骨骼健康,还深度参与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与调节。一旦缺乏,人会更容易疲惫、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而《2015–2017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中国 18 岁以上人群中,血清维生素 D 缺乏率达 21.4%。如果冬天你总觉得 “提不起劲”,不妨去医院做个抽血检查,遵医嘱适量补充。
除了补剂,北欧人冬天还会囤满热可可、咖啡和茶,窝在 “Hyggekrog” 里随时喝上一杯。这可不是单纯的心理安慰 ——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低温天气下喝热饮,能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还能减轻消化不适,饮食温度和情绪状态、身体反应密切相关。
打破 “冬季惰性”:动起来,才能 “活” 起来
以前一到冬天,我就成了 “被窝囚徒”,别说出门,连从床上坐起来都要做半天心理建设。可越不动,就越没力气动 —— 这就是 “冬季惰性” 的恶性循环:动机降低导致活动减少,活动减少又加剧情绪低落和孤独感,最后被困在负面情绪里。但北欧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应对方式:走出去、动起来、聚起来。他们哪怕再冷,每天也会出门散散步;滑雪、溜冰这些冬季运动,是全民热爱的项目;还会和亲友一起窝在家里看电影、聊天。在特罗姆瑟,冬天甚至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国际电影节、极夜马拉松、北极光音乐节、萨米人文化周,活动一个接一个。
这些做法背后,藏着科学道理: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和血清素分泌,帮着提升情绪、缓解压力;哪怕是阴天,户外的自然光照度也远高于室内,能激活大脑的血清素通路,对抗季节性情绪低落。更重要的是,“迈出门” 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在告诉自己:“我是主动的,我能掌控当下的状态”—— 这种自我效能感,正是走出情绪低谷的关键。
写在最后:冬天,是用来 “积蓄” 的季节
从生物节律来看,冬天本就是积蓄能量、为来年蓄力的季节。我们感受到的低落、迟缓,或许不是 “问题”,而是身体和心灵在提醒:辛苦了一年,该停下来好好休息了。不必强迫自己 “对抗冬天”,不如从喝一杯热茶、睡一个好觉开始,好好照顾自己。外部气温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调整心态 —— 寒冷让你不愿出门,却也给了你穿上心爱毛衣、裹着毛毯读一本书的理由。
这个冬天,试着和北欧人一样,把 “忍耐” 换成 “享受”,或许会发现,冬天也有它独有的温柔与美好。
参考文献
[1]Mersch,P.P.,Middendorp,H.M.,Bouhuys,A.L.,Beersma,D.G.,&van den Hoofdakker,R.H.(1999).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nd latitud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53(1),35–48.
[2]Helliwell,J.F.,Layard,R.,Sachs,J.D.,&De Neve,J.-E.(Eds.).(2021).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3]Yuan,M.,Liu,H.,Zhu,R.,Li,Y.,Song,S.,&Yang,A.(2026).Retinal light perception and biological rhythms:The role of light in sleep and mood from an ophthalmic perspective(Review).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33(1),16.
[4]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Updated 2024.https://www.nimh.nih.gov/health/publications/seasonal-affective-disorder
[5]Crum,A.J.,Salovey,P.,&Achor,S.(2013).Rethinking stress:The role of mindsets in determining the stress respons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4(4),716-733.
[6]Leibowitz K,VittersøJ.Winter is coming:Wintertime mindset and wellbeing in Norwa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lbeing.2020;10(4):35-54.
[7][丹麦]迈克·维金:《为什么我只想待在家》,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24年。
[8]Appleton J.(1975).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London:John Wiley&Sons.
[9]Field,T.(2010).Touch for socioemotion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A review.Developmental review,30(4),367-383.
[10]Leibowitz,Kari.How to Winter:Harness Your Mindset to Thrive on Cold,Dark,or Difficult Days.New York:Bluebird,2024.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等:《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12]Wu,T.,Ramesh,N.,Doyle,C.,&Hsu,F.C.(2025).Cold and hot consumption and health outcomes among US Asian and White populations.The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1–15.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3]Boecker,H.,Sprenger,T.,Spilker,M.E.,Henriksen,G.,Koppenhoefer,M.,Wagner,K.J.,Valet,M.,Berthele,A.,&Tolle,T.R.(2008).The runner's high:opioidergic mechanisms in the human brain.Cerebral cortex(New York,N.Y.:1991),18(11),2523–2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