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重度混合性抑郁焦虑” 共处后,我终于找回了自己

收录于 大健康 持续更新中
当“重度混合性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书轻飘飘落在掌心时,我盯着那行冰冷的字迹,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彼时的我被躯体症状牢牢困住:整夜无眠的煎熬、突如其来的惊

当“重度混合性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书轻飘飘落在掌心时,我盯着那行冰冷的字迹,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彼时的我被躯体症状牢牢困住:整夜无眠的煎熬、突如其来的惊恐发作、哪怕一丝微风都能引发的呼吸急促——我像一只被拔光羽毛的鸟,蜷缩在恐惧的角落里,以为药物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老妈却坚持要我试试心理咨询。“花大价钱找个人聊天?”我当时嗤之以鼻,却在她的固执下松了口。没想到,这一试,竟推开了一扇通往自我救赎的门。14个月的咨询历程,不是简单的“聊天解闷”,而是一场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痛苦的情绪对话的漫长修行。如今回望,我想把这段经历拆成几个关键词,送给同样在黑暗中摸索的你。



关键词一:打破偏见——心理咨询不是“奢侈品”,是“救命梯”

确诊初期,我把所有希望都押在药片上。看着药盒上的说明书,我天真地以为只要按时服药,那些撕心裂肺的痛苦就会像感冒一样痊愈。对心理咨询,我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我又不是疯子,需要什么心理疏导?”
第一次见咨询师时,我全程紧绷着神经,像个被老师提问的差生,准备了一肚子“标准答案”。直到她轻声说“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很紧张,没关系,慢慢来”,我才突然鼻子一酸——原来有人能看穿我故作坚强的伪装。后来我才明白,心理咨询的本质不是“治病”,而是“看见”。它不像药物那样立竿见影,但能帮你在情绪的洪流中找到锚点,让你明白:你的痛苦不是“矫情”,你的挣扎值得被认真对待。
那些曾觉得“心理咨询没用”的日子,如今想来都觉得可笑。它就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困住自己的牢笼。如果你也正抱着偏见观望,不妨试着迈出一小步——就像我当初那样,从“试试看”开始,或许会发现另一个天地。


关键词二:疗愈真相——药物止血,心理缝补伤口

“生病后到底要不要做心理咨询?”这是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我的答案永远是“要”。药物和心理咨询,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相辅相成的“战友”。
前四个月,药物确实帮我稳住了“崩盘”的身体:惊恐发作的频率减少了,终于能睡上整觉,那些让我坐立难安的躯体症状渐渐隐退。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只要身体有一点风吹草动,比如偶尔的头痛、心跳快了两拍,我就会瞬间被拉回最痛苦的时刻,手脚冰凉、呼吸急促,像一只惊弓之鸟。医生说,这是躯体症状留下的应激反应,药物能缓解症状,却抹不去情绪的烙印。
这时候,心理咨询的作用开始显现。咨询师会陪着我一点点梳理:“你害怕的到底是身体的疼痛,还是疼痛背后‘我又要生病了’的恐惧?”她帮我区分“事实”和“情绪”,教我用正念呼吸对抗焦虑,让我明白那些应激反应不是“复发”,而是过去的创伤在提醒我“该好好照顾自己了”。
就像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药物是速效止血粉,而心理咨询是温柔的缝针和细致的包扎。药物解决“生存”问题,心理咨询解决“生活”问题。它让你在康复后,有能力面对未来的风雨,而不是一次次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关键词三:匹配之道——找咨询师,比“合适”更重要的是“安心”

找咨询师的过程,像极了寻找灵魂伴侣——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是否合拍”的直觉。我选咨询师全凭眼缘,第一次见她时,她温和的眼神和不疾不徐的语速让我莫名觉得安心,这种“安全感”成了我们咨询的基础。
很多人会纠结“该选男咨询师还是女咨询师”“要不要选资深专家”。以我的经验来说,性别不是关键,匹配度才是核心。作为女生,我更倾向于女咨询师,因为在谈论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等私密话题时,更容易卸下防备;但我也见过朋友在男咨询师的引导下走出困境。至于经验,有条件的话当然可以选资深的,但更重要的是咨询师能否“接住”你的情绪——当你崩溃大哭时,他不会手足无措;当你沉默不语时,他不会急于打破僵局。
如果第一次咨询感觉不畅,别忙着否定心理咨询。你可以试着和咨询师沟通你的感受,或者勇敢地换一位。记住,你是咨询的主角,有权找到那个让你觉得“可以放心把伤口交给ta”的人。


关键词四:初次咨询——不必完美,真实就好

第一次做咨询前,我在网上搜了无数“攻略”,生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所有的“准备”都是多余的。咨询师不会像老师一样考你,也不会像面试官一样评判你,ta只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我的建议是:带上你的诊断书和测验报告,但更重要的是带上“真实的自己”。你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你的痛苦,也可以沉默地坐着发呆;你可以说那些光鲜亮丽的经历,也可以暴露那些羞于启齿的秘密。前期咨询中,咨询师说得少是正常的——ta需要时间收集信息,找到最适合你的切入点。
我曾有五个月的“瓶颈期”:明明信任咨询师,却始终不愿撕开最深处的伤口。我们之间像隔了一堵墙,我站在墙内,既想出去,又怕外面的阳光刺眼。但咨询师从没有强迫我,只是每次都温柔地说:“没关系,等你准备好了再说。”这种包容,让我慢慢放下了戒备。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哭着说出童年的创伤时,我才发现:撕开伤口虽然疼,但有人陪着你一起清理、包扎,就一点也不可怕。
14个月后,我停药了,咨询也从每周一次变成了每月一次。现在的我,依然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依然会遇到让我焦虑的事情,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手足无措。我学会了和情绪相处,学会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都是心理咨询带给我的礼物。
如果你也正处在痛苦之中,请别害怕求助。心理咨询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它只是你爱自己的一种方式。就像黑暗里的一盏灯,它不能替你走夜路,但能照亮你脚下的路,让你知道: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简单心理 

推荐大健康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