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比起主动提升,先避开 “脑力陷阱” 往往是更高效的守护方式。今天这篇文章,就为你拆解 9 个最易被忽视的 “伤脑习惯”,帮你在日常生活中精准避雷。
一、久坐:被忽视的 “脑缺氧元凶”
很多人没意识到,每天长达 7-8 小时的久坐,正在悄悄损害大脑。我们的身体天生适合 “动”—— 坐、站、走的切换才是常态,而长时间静止的坐姿,对身体和大脑都是负担。2024 年的一项研究揭开了关键原因:久坐会导致大脑部分脑区缺氧。
这些缺氧或许细微且短暂,但日积月累会阻塞神经元连接,直接导致思考变慢、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
按照欧盟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标准,连续坐 2 小时就属于久坐。建议每 20-30 分钟起身活动,哪怕只是舒展四肢、走两步;若难以做到,也务必保证每小时起身一次,别让 “不动” 拖垮脑力。

二、长时间看电视:让大脑陷入 “被动休眠”
你可能想不到,同样是盯着屏幕,看电视和用电脑对大脑的影响截然相反。2018 年的经典研究显示:相同时间内,看电视会降低后续智力测试成绩,每多花 1 小时看电视,正确答案数量就会减少 0.15 个;而用电脑查资料、处理信息,反而能提升大脑表现。
核心差异在于 “主动与否”:看电视时,我们是被动接收信息,大脑处于低度运转状态,相当于被 “训练” 着 “不用思考”;而用电脑时,大脑需要主动搜索、分析、判断,属于正向锻炼。
更关键的是,2021 年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这种 “伤脑” 效果与久坐无关,是长时间看电视本身导致的思考能力下降。所以追剧、看综艺时,记得定时暂停,让大脑 “醒醒神”。
三、刷手机:被多巴胺 “绑架” 的决策力
地铁上、餐馆里,只要一有空,很多人就会习惯性掏出手机刷信息流、短视频 —— 但这正是在悄悄削弱大脑的决策能力。刷手机时,大量新鲜信息会高频刺激大脑的 “奖赏回路”,促使多巴胺不断分泌,让我们沉迷于 “即时快感”。久而久之,大脑会越来越依赖短期回报,难以忍受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
反映在决策上,我们会更倾向于选择 “当下能得到的小好处”,而非 “需要等待但回报更大的选项”,比如宁愿刷 10 分钟短视频,也不愿花 5 分钟思考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有意识地控制刷手机时间,把碎片时间换成读收藏的文章、翻笔记、思考问题,让大脑从 “被动接收” 回归 “主动运转”。
四、缺乏锻炼:别让 “文弱” 拖垮脑力
“体力好的人不聪明”“聪明人都文弱”—— 这种刻板印象早已被科学推翻。大脑的运转离不开身体的支撑:良好的心脑血管能给大脑供足氧气,稳定的身体内平衡能减少大脑负担,充沛的体力能让大脑更有精力。而缺乏锻炼,会直接切断这些 “支撑”。
2016 年的研究发现:在排除基因影响后,体力更好的人,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能力下降速度更慢,能更久地维持脑力峰值。
所以别再把 “锻炼” 和 “脑力” 割裂开,无论是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还是力量训练等无氧运动,坚持下去,不仅能练出好身体,更能给大脑 “续航”。
五、睡眠不足:最易被忽略的 “脑力损耗剂”
“睡够觉” 是性价比最高的 “大脑保养法”,但很多人正长期处于 “隐性睡眠不足” 中却不自知。一个简单的测试就能判断:白天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躺下 15 分钟,如果不小心睡着或感到昏昏欲睡,就说明你的睡眠已经不足了。
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大脑 “运转失灵”:思考时容易卡顿、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充足的睡眠能帮大脑清理代谢废物、巩固记忆,让脑力恢复到最佳状态。
想要睡好,关键在 “睡前准备”:睡前 1 小时别碰手机、电脑,避免大脑兴奋;可以试试看书、练字、听轻音乐,让身体和大脑慢慢放松。当你能不用闹钟自然醒,且白天神清气爽时,就是大脑最 “舒服” 的状态。

六、常吃促炎食物:身体发炎,大脑 “分心”
你吃的食物,可能正在通过 “炎症” 影响大脑。有些食物摄入过多会引发身体慢性炎症,被称为 “促炎食物”。当身体有炎症时,大脑会优先调配资源去抑制炎症,原本用来思考、分析的资源就会被挤占,导致思考能力下降。
常见的促炎食物主要有四类:
- 高盐高油食物,如烧烤、油炸食品;
- 添加糖食物,如含糖饮料、蛋糕甜品;
- 过量红肉,如猪牛羊肉(可替换为鸡鸭鱼等白肉);
- 高度加工食品,如火腿、香肠、熏肉。
七、营养不均衡:大脑缺 “料”,自然转不动
大脑的运转需要 “原材料”,而这些 “原材料” 都来自日常饮食。如果营养不均衡,大脑就会 “缺料”,自然转不动。2020 年的一篇文献总结了关键营养素的作用:B 族维生素(B1、B2、B3 等)、维生素 C、铁、镁、锌,负责给大脑供能、输送氧气、调控功能;蛋白质则是合成多巴胺、血清素的关键,这些物质直接影响思考能力。
一旦这些营养素摄入不足,就会出现精力差、易疲劳、思考卡顿等问题。
建议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让饮食尽量多样化:别长期只吃某几样食物,蔬菜、水果、肉、蛋、奶、杂粮都要兼顾,给大脑充足的 “燃料”。
八、被琐事填满:认知资源被 “偷走” 了
每天要做的决策、要记的琐事、要处理的杂事 ——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正在悄悄消耗大脑的 “认知资源”。大脑的 “前台处理能力” 是有限的,被琐事占据后,就没精力思考复杂问题了,具体会导致三个问题:
- 决策疲劳:频繁做小决策(比如 “今天吃什么”“穿什么”),会让大脑对决策感到疲惫,后续更倾向于 “怎么省力怎么来”;
- 专注被挤:琐事占用认知资源,思考重要问题时容易 “力不从心”;
- 分心走神:没处理完的琐事会突然冒出来,打断专注状态,让人难以进入心流。
九、重复的生活:大脑需要 “新鲜刺激”
每天按同样的路线上班、吃同样的饭、做同样的事 —— 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会让大脑慢慢 “变懒”。大脑的底层需求是 “新鲜刺激”:它需要通过新体验、新挑战来完善自己的 “预测框架”。如果长期处于 “完全能预测” 的生活中,大脑会逐渐失去活力,变得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脑力从 100% 慢慢降到 60%、80%。
不妨每天留 15% 的业余时间,做些 “新鲜事”:学一道新菜、走一条新的上班路线、和不同领域的人聊聊天、尝试一项新技能。这些新鲜刺激能 “刷新” 大脑,让它重新回到满负荷运转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Beinlich, F. R. M., Asiminas, A., Untiet, V., Bojarowska, Z., Plá, V., Sigurdsson, B., Timmel, V., Gehrig, L., Graber, M. H., Hirase, H., & Nedergaard, M. (2024). Oxygen imaging of hypoxic pockets in the mouse cerebral cortex. Science, 383(6690), 1471–1478.
2. Bakrania, K., Edwardson, C. L., Khunti, K., Bandelow, S., Davies, M. J., & Yates, T. (2018). Associations Between Sedentary Behavior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Cross-Sectional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From the UK Biobank.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87(3), 441–454.
3. Dougherty, R. J., Hoang, T. D., Launer, L. J., Jacobs, D. R., Sidney, S., & Yaffe, K. (2021). Long-term television viewing patterns and gray matter brain volume in midlife.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4. Schulz Van Endert, T., & Mohr, P. N. C. (2020). Likes and impulsivity: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ual smartphone use and delay discounting. PLOS ONE, 15(11), e0241383.
5. Steves, C. J., Mehta, M. M., Jackson, S. H. D., & Spector, T. D. (2016). Kicking Back Cognitive Ageing: Leg Power Predicts Cognitive Ageing after Ten Years in Older Female Twins. Gerontology, 62(2), 138–149.
6. Tardy, A.-L., Pouteau, E., Marquez, D., Yilmaz, C., & Scholey, A. (2020). Vitamins and Minerals for Energy, Fatigue and Cognition: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Nutrients, 12(1), 22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