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 41 亿现金仍不满足?胖东来的 “进步计划” 藏着这些野心

收录于 观点 持续更新中
当于东来在社交平台抛出“三小时交流五十万”的方案时,舆论场瞬间分裂。质疑者将其解读为“资本收割”,支持者则看到了优质商业经验的价值筛选。但当这位
当于东来在社交平台抛出“三小时交流五十万”的方案时,舆论场瞬间分裂。质疑者将其解读为“资本收割”,支持者则看到了优质商业经验的价值筛选。但当这位胖东来创始人轻描淡写地透露“账上躺着41亿现金,无一分贷款”时,所有关于“逐利”的揣测都失去了支点。这场看似争议的商业动作,实则是胖东来向行业释放的又一个强烈信号:在中国零售业深陷“价格内卷”的当下,一场关于价值本质的重构已然开启。


底气之源:三重价值闭环的商业奇迹

2025年国庆假期,胖东来8天狂揽8.2亿元销售额,全年累计营收突破182.34亿元的数据,在零售业整体低迷的语境下显得格外刺眼。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并非传统零售依赖的“高毛利”套路,而是一套经过二十年沉淀的“高信任+高效率+高复购”价值闭环。
“高信任”是这套系统的基石。在胖东来的卖场里,生鲜区“滤水称重”让消费者告别“买水”的隐形成本,榴莲“开到满意为止”打破行业潜规则,价签上直接标注进货价和毛利率的“透明化操作”,将传统零售业的“信息不对称”壁垒彻底击碎。更难得的是,这种信任已超越地域限制——从许昌、新乡的实体门店,到全网自发传播的“胖东来式服务”短视频,其价值观驱动的流量效应,正如中金研报所指出的:“不是买流量,而是用真诚的产品服务吸引流量,形成自发的口碑裂变。”
效率与复购则是信任的自然结果。当消费者对品牌建立起“闭眼买”的信任时,供应链周转效率自然提升,而“不满意就退货”“投诉有奖”等服务承诺,又将一次性消费转化为80%的超高复购率。有趣的是,面对节节攀升的业绩,于东来却主动按下“减速键”,将2025年销售额目标控制在200亿以内——“不想让员工因加班丢失幸福感”的考量,恰恰印证了胖东来商业逻辑的核心:利润只是结果,员工与顾客的幸福才是驱动增长的本源



进阶之路:从“区域标杆”到“世界级对标”

手握41亿现金流、稳居区域零售龙头的胖东来,并未陷入“躺平”的舒适区。在2025中国超市调改大会上,于东来的表态让行业侧目:“胖东来现在对标的是谷歌、亚马逊、苹果这些世界顶级公司。”这番话并非好高骛远,而是精准抓住了世界级企业的底层逻辑——不被短期利润绑架,以“创造用户价值”为终极目标
亚马逊在物流包装上的环保革新、苹果对可再生能源的持续投入,本质上都是将社会价值融入核心业务。胖东来的实践与之异曲同工:冷冻柜旁的防冻手套、洗手台上的护手霜,是对“用户便利性”的极致追求;员工持股、“10天不开心假”“委屈奖”,是对“组织幸福感”的制度保障。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是将“让顾客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
即便是引发争议的“彩礼嫁妆限制”等规定,也折射出胖东来对价值观一致性的坚持。这种“不迎合流量、只坚守价值”的做法,反而让其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形成了稳固的共生关系——当企业真正为员工、顾客、社会创造价值时,利润会成为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行业镜鉴:零售业“内卷突围”的必经之路

胖东来的“逆增长”与中国零售业的“内卷困局”形成了鲜明对比。联商网的调研显示,当前行业“卷价格-降成本-降薪裁员”的恶性循环,已导致商品质量下滑、消费信心受挫。而尼尔森IQ《2026年全球消费者展望》则指出,95%的消费者将“品牌信任”列为选择核心——这恰恰是胖东来早已验证的真理。
启承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鑫钊的判断切中要害:“中国零售业正经历代际变革,‘卖方解法’已失效,必须转向‘买方视角’。”约80%传统门店的衰退与“胖改”门店的崛起,证明市场正在惩罚那些沉迷流量游戏的企业,奖励那些回归零售本质的实践者。胖东来的启示在于,零售业的终极战场从来不是价格战,而是“价值战”——谁能真正解决消费者的“便利性、安全感、幸福感”需求,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河南日报》将胖东来称为“人文企业的典型范例”,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经营模式,更在于重新定义了零售业的“成功标准”:当企业不再将利润视为唯一目标,而是将员工幸福、顾客满意、社会贡献纳入发展坐标系时,所谓的“内卷”自然不攻自破。
从许昌的一家小店到行业“精神图腾”,胖东来的进阶之路,正是中国零售业的“破局指南”。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放下对流量的执念,回归“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初心,中国零售业才能真正走出迷雾,迈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这或许就是于东来和他的胖东来,留给行业最珍贵的礼物。

推荐观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