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我言新闻)
商家:从"都市限定"到"全域扩张"
网红面包店的下沉逻辑,藏在两张高度重合的商家名单里。乐清面包节的参展品牌中,有近六成出现在了淮安的活动列表上,这些顶着"XX山丘""mumu Bakery"等相似名号的品牌,正以"过江之鲫"的姿态向三四线城市渗透。以2022年在上海起家的HOT CRUSH为例,在北上广创下五小时排队纪录后,其门店迅速开到了沧州、菏泽,甚至进驻上海嘉定区南翔印象城这样的郊区商圈。


产品:从"果腹主食"到"社交货币"
当下的网红面包,早已脱离了"填饱肚子"的基本属性。栗子可可蒙布朗、杏仁朗姆橙皮可颂、摩洛哥酸椒牛肉恰巴塔——这些连名字都读不顺的产品,更像是季度性的潮流单品。它们被赋予了"城市特产"的标签,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值得坐高铁去吃""从武汉最值得打包带走"的推荐帖。
(图/社交平台截图)新老品牌的境遇差异,源于截然不同的产品策略。网红面包店抛弃了传统烘焙"大而全"的目录,转而追求"全店网红款":要么只卖贝果、欧包等单一品类,要么用进口材料对常见品类升级——如号称90%含水、用高价梦力B面粉制作的吐司,部分门店能卖到68元一条。这种"噱头先行"的策略,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和社交需求。
消费:从"跟风打卡"到"生活升级"
在四线城市网友的调侃里,烘焙认知曾只有"面包、蛋糕、蛋挞"三类。如今走进网红面包店,布里欧斯、卡仕达等词汇成了新的"日常用语"。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互联网拉平了大小城市年轻人的潮流感知效率——当算法将同一款网红面包推送到不同城市的手机屏幕上时,小城市消费者自然希望能同步享受这份"精致"。面包店的氛围感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吸引力。暖黄的灯光、现烤面包的香气,构建出一个温馨的"情绪避难所"。打工人下班路过时,哪怕不买东西,单是闻着香气、看着琳琅满目的甜点,就能消解一部分"班味"。难怪当"烘焙香氛""面包味精油"的真相被曝光时,不少年轻人会"破防"——他们在乎的不仅是面包本身,更是那份被香气包裹的幸福感。
这种消费需求并非盲目攀比。相较于动辄上百元的网红奶茶套餐,15元的开心果蛋挞、25元的巧克力欧包,让年轻人能以人均50元的成本买到"幸福感碎片"。而对小城市来说,网红面包店的下沉填补了中高端烘焙市场的空白——在此之前,年轻人想订一个独特的生日蛋糕,只能求助于价格比肩一线城市却用料不明的私房烘焙店。

(图/社交平台截图)
当人们吐槽"排队两小时买面包是消费主义陷阱"时,或许忽略了队伍里那些小城年轻人的真实诉求。对他们而言,抢购网红面包不仅是追逐潮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就像那句老话所说:"面包会有的",而现在,他们希望各式各样、更多更好的面包都能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