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元一个的 “沪币面包”,为何能在四线小城卖爆?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11月的连云港街头,首届城市面包节的招牌刚挂出,年轻人们便排起了长队。同一时间,盐城、淮安、乐清等多个三四线城市的面包节现场,酸面包的麦香与年轻人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这些
11月的连云港街头,首届城市面包节的招牌刚挂出,年轻人们便排起了长队。同一时间,盐城、淮安、乐清等多个三四线城市的面包节现场,酸面包的麦香与年轻人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这些曾被调侃为"沪币专属"的美食集会,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北上广的核心商圈,在全国各地的建设路与新华街落地生根。
(图/@我言新闻)
 
这场烘焙界的"下沉运动",远比想象中更彻底。当北京三里屯的网红面包店还在为排队两小时售罄沾沾自喜时,沧州、菏泽的商场里,同款恰巴塔已经摆上了货架;上海静安寺的烘焙主理人刚研发出木姜子牛肉碱水包,江门面包节的摊位前就排起了尝鲜的队伍。价格也并未因城市等级而打折,10元到40元的单品区间,与一线城市保持着高度一致。


商家:从"都市限定"到"全域扩张"

网红面包店的下沉逻辑,藏在两张高度重合的商家名单里。乐清面包节的参展品牌中,有近六成出现在了淮安的活动列表上,这些顶着"XX山丘""mumu Bakery"等相似名号的品牌,正以"过江之鲫"的姿态向三四线城市渗透。以2022年在上海起家的HOT CRUSH为例,在北上广创下五小时排队纪录后,其门店迅速开到了沧州、菏泽,甚至进驻上海嘉定区南翔印象城这样的郊区商圈。
这种扩张并非盲目跟风。对新兴品牌而言,三四线城市的面包节是绝佳的"试金石"——既能借助活动热度快速打开知名度,又能以较低成本测试当地消费能力。而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不用再坐高铁去一线城市打卡,在家门口就能尝到"小红书爆款"。新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江门首届面包节5天吸引近10万人次,消费总额达500万元;沈阳面包嘉年华3天客流量超51万,75%的参展品牌刷新销售纪录。


产品:从"果腹主食"到"社交货币"

当下的网红面包,早已脱离了"填饱肚子"的基本属性。栗子可可蒙布朗、杏仁朗姆橙皮可颂、摩洛哥酸椒牛肉恰巴塔——这些连名字都读不顺的产品,更像是季度性的潮流单品。它们被赋予了"城市特产"的标签,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值得坐高铁去吃""从武汉最值得打包带走"的推荐帖。
(图/社交平台截图)
 
这种转变在B&C黄油与面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品牌未走出上海时,游客排队抢购的劲头堪比抢购和平饭店蝴蝶酥;北京首店开业时,黄牛将150元的产品炒到400元,门店周边每隔几米就有黄牛拿着标志性绿包装袋等待交易。而与这些"新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牌连锁烘焙店的式微。85度C近期在多地闭店,北京最后一家门店于10月31日停业,其大陆市场销售额五年内锐减超20%,曾经的明星产品"凯撒大帝"早已风光不再。
新老品牌的境遇差异,源于截然不同的产品策略。网红面包店抛弃了传统烘焙"大而全"的目录,转而追求"全店网红款":要么只卖贝果、欧包等单一品类,要么用进口材料对常见品类升级——如号称90%含水、用高价梦力B面粉制作的吐司,部分门店能卖到68元一条。这种"噱头先行"的策略,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和社交需求。


消费:从"跟风打卡"到"生活升级"

在四线城市网友的调侃里,烘焙认知曾只有"面包、蛋糕、蛋挞"三类。如今走进网红面包店,布里欧斯、卡仕达等词汇成了新的"日常用语"。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互联网拉平了大小城市年轻人的潮流感知效率——当算法将同一款网红面包推送到不同城市的手机屏幕上时,小城市消费者自然希望能同步享受这份"精致"。
面包店的氛围感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吸引力。暖黄的灯光、现烤面包的香气,构建出一个温馨的"情绪避难所"。打工人下班路过时,哪怕不买东西,单是闻着香气、看着琳琅满目的甜点,就能消解一部分"班味"。难怪当"烘焙香氛""面包味精油"的真相被曝光时,不少年轻人会"破防"——他们在乎的不仅是面包本身,更是那份被香气包裹的幸福感。
这种消费需求并非盲目攀比。相较于动辄上百元的网红奶茶套餐,15元的开心果蛋挞、25元的巧克力欧包,让年轻人能以人均50元的成本买到"幸福感碎片"。而对小城市来说,网红面包店的下沉填补了中高端烘焙市场的空白——在此之前,年轻人想订一个独特的生日蛋糕,只能求助于价格比肩一线城市却用料不明的私房烘焙店。

(图/社交平台截图)

当人们吐槽"排队两小时买面包是消费主义陷阱"时,或许忽略了队伍里那些小城年轻人的真实诉求。对他们而言,抢购网红面包不仅是追逐潮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就像那句老话所说:"面包会有的",而现在,他们希望各式各样、更多更好的面包都能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