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恋综红人翁青雅跨界主持英国轻奢品牌 self-portrait 直播时的 “翻车名场面”,在社交平台掀起了一场舆论狂欢。这场本应聚焦时尚与明星的直播活动,最终因主持人的专业缺失、品牌方的应对失当,演变成一场破坏力十足的品牌危机。
直播 “灾难现场”:人设崩塌与品牌蒙羞的双重暴击
时间回溯至 11 月 1 日,凭借《心动的信号第七季》走红的翁青雅,以跨界主持人的身份亮相 self-portrait 的新品直播,负责采访明星朱珠。然而,这场备受期待的时尚直播,从一开始就陷入混乱:翁青雅对流程极度生疏,提问时磕磕绊绊、频繁卡壳,甚至不得不临时呼叫现场同事救场。镜头中朱珠多次露出 “瞳孔地震” 的惊讶表情,屏幕前的网友更是被这份尴尬 “劝退”,纷纷在弹幕和社交平台吐槽。



选人失策:流量迷信下的适配性盲区
品牌与合作方的绑定,本应是一场精准的价值匹配,而 self-portrait 此次的翻车,根源在于陷入了 “重流量、轻专业” 的选人误区。从表面看,品牌与翁青雅的合作似乎 “天作之合”:self-portrait 主打轻奢路线,目标客群是追求个性与品味的年轻新中产女性,而翁青雅在社交平台塑造的 “英国留学千金” 形象,以及分享的精致生活日常,恰好贴合品牌的目标用户画像,其恋综积累的流量也具备潜在的营销价值。
但品牌方忽略了最核心的诉求 —— 此次活动需要的是具备专业控场能力和采访功底的主持人,而非单纯的流量红人。尽管翁青雅拥有传媒教育背景,却毫无实战经验,连直播流程的基本把控都难以完成。这暴露了品牌方在筛选合作对象时的严重短板:只停留在人设、背景等表层信息的匹配,未对核心专业能力进行深度评估,也缺乏对合作风险的预判。
近年来,明星、网红翻车牵连品牌的案例屡见不鲜,多数品牌已建立起严格的背调机制。但 self-portrait 的失误证明,简单的表面筛选远远不够。如今,品牌选人早已告别 “玄学时代”,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正在形成:既要深度分析合作对象的内容表达与品牌理念的契合度,也要借助第三方工具,用数据量化其传播力、种草能力及舆情风险。显然,self-portrait 在这一环节的功课严重缺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观点认为 “黑红也是红”,此次负面事件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品牌并不算亏。但这一逻辑完全不适用于轻奢品牌:self-portrait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高品质的品牌理念与溢价能力,目标客群对品牌形象的敏感度极高。负面舆论或许能带来短期曝光,但会严重损耗品牌好感度,长期来看,必然对业绩和品牌根基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公关失效:日常 “失语” 导致危机 “失血”
如果说选人失误是这场危机的导火索,那么品牌方后续的公关应对,则让危机进一步升级。事发后,self-portrait 中国运营方仅删除相关物料,通过第三方媒体进行模糊道歉,并未在官方社交平台与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这种 “冷处理” 方式,让不满的消费者失去了合理表达诉求的渠道,也让品牌错失了及时止损的最佳时机。为何品牌的道歉未能平息舆论?核心原因在于其长期缺乏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导致品牌信任度严重不足。观察 self-portrait 的社交平台运营不难发现,其内容多为公式化的广告发布、代言人官宣等,缺乏有温度的互动与品牌人设塑造,数据平平且内容僵硬。即便与赵丽颖、朱珠等头部艺人合作,也未能充分发挥话题传播效应,甚至有不少网友通过此次翻车事件才第一次听说该品牌。


危机启示:做好基本功才是品牌长青之道
self-portrait 的直播翻车事件,为所有品牌敲响了警钟。在流量焦虑日益加剧的当下,品牌合作不能只追逐表面热度,而忽视核心的专业能力与适配性;危机公关也不能依赖临时抱佛脚,而应建立长期的用户沟通机制。对于品牌而言,规避此类危机需要做好两大核心功课:其一,建立科学的合作对象评估体系。不仅要关注流量与人设,更要深入考察专业能力、过往口碑等核心指标,通过数据化工具预判风险,确保合作对象与品牌需求高度适配;其二,强化日常社交平台运营。摆脱公式化内容输出,打造有温度的品牌人设,通过优质内容与用户建立持续互动,积累品牌好感度与信任资产,构建起抵御危机的 “护城河”。
这场舆论风波终会平息,但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在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品牌的每一次决策都关乎生存与发展。唯有摒弃流量迷信,回归运营本质,做好选人、沟通等基本功,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前行,避免重蹈 self-portrait 的覆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剁椒Spi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