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星巴克中国,博裕资本究竟是什么来头?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咖啡巨头的新变局:牵手博裕在 2025 年 11 月 4 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清晨,一则消息却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中国咖啡市场掀起了惊涛骇浪 —— 星巴克咖啡公司官宣与博裕

咖啡巨头的新变局:牵手博裕

在 2025 年 11 月 4 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清晨,一则消息却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中国咖啡市场掀起了惊涛骇浪 —— 星巴克咖啡公司官宣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 。双方将携手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这一重磅消息瞬间吸引了无数目光,成为商业领域、咖啡爱好者乃至普通消费者热议的焦点,它预示着中国咖啡市场格局即将迎来新一轮的重塑。
截至 2025 财年末,星巴克在中国已经拥有 8011 家门店,这些门店如繁星般分布在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成为人们享受咖啡时光、休闲社交的热门场所。而此次合作,双方更是立下宏愿,要将这一数字提升至 20000 家,这无疑彰显了他们对中国咖啡市场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与宏大野心。与此同时,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将超过 130 亿美元,如此庞大的体量和价值,足以证明中国市场在星巴克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位 。
从股权分配来看,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 60% 股权,成为控股方;星巴克则保留 40% 股权,并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 40 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这种独特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博裕在运营上的主导权,又让星巴克能够凭借品牌优势持续收获授权经营收益,双方各取所需,共同奔赴中国咖啡市场的新征程。


博裕资本:低调的投资巨擘

在星巴克与博裕投资战略合作的消息中,博裕资本这一名字格外引人注目。它虽在大众视野中相对低调,却在投资领域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博裕资本创立于 2011 年,由平安集团前总经理张子欣和 TPG 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等参与创立,管理着百亿美元规模的基金 。其总部位于开曼群岛,并在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和新加坡都设有办公室,构建起了一个涵盖私募股权、公开市场、基础设施及创业投资的多元化投资管理平台,投资组合超过 200 家企业,业务范围广泛且深入。
在消费零售领域,博裕资本堪称一位积极且富有眼光的投资者。2025 年上半年,其通过旗下基金收购了北京 SKP 约 42%-45% 的股权,成功成为这一全球顶级奢侈品百货的重要股东 。北京 SKP 在 2023 年销售额高达 265 亿元,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球零售业前列,此次收购无疑是博裕资本在高端商业地产领域的重要布局,也彰显了其打造 “高端消费生态闭环” 的战略意图。此外,博裕资本还将目光投向了咖啡与茶饮赛道,不仅成为星巴克中国业务的重要合作伙伴,还投资了蜜雪冰城等知名品牌,展现出对连锁餐饮行业发展潜力的看好。
在物流与出行领域,博裕资本同样有所布局。极兔速递在快递市场中迅速崛起,博裕资本的投资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助力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拓展业务版图;货拉拉作为同城货运行业的佼佼者,也获得了博裕资本的青睐,双方携手探索物流配送领域的更多可能性 。
医疗健康行业也是博裕资本关注的重点。德琪医药专注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博裕资本的支持为其研发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加速了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恒瑞医药作为国内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创新药研发和医药生产等方面成绩斐然,博裕资本对其投资,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 。
在金融科技领域,微众银行作为中国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以其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和数字化运营手段,在金融科技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博裕资本通过参股微众银行,参与到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浪潮中;连连数字在支付科技等领域不断创新,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支付解决方案,博裕资本对其投资,体现了对金融科技领域发展前景的信心 。


星巴克 “合伙” 背后的深思

在星巴克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这一事件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这不仅关乎星巴克自身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调整,也与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全球商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

激烈的市场竞争 “逼宫”

中国咖啡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已然成为全球咖啡行业瞩目的焦点。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突破 2800 亿元,同比增长 21%,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 。然而,在这片繁荣的市场中,星巴克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曾经,星巴克凭借 “第三空间” 的独特定位和高端品牌形象,在中国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市场份额一度高达 60%。但如今,这一数字已骤降至 14%,被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
瑞幸咖啡以其快速的扩张速度和极具性价比的产品,迅速赢得了大量消费者的青睐,门店规模已突破 26000 家;库迪咖啡也后来居上,门店数量达到了 6800 家;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同样不容小觑,已扩张了约 9000 家门店 。这些竞争对手通过低价策略、数字化运营以及密集的门店布局,不断抢占市场份额,给星巴克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面对竞争对手的凌厉攻势,星巴克的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营收增长也面临着瓶颈。

业绩压力下的战略自救

从星巴克中国 2025 财年的业绩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面临的困境 。2025 财年,星巴克中国营收增长 5% 至 31.05 亿美元,虽然看似有增长,但增长背后却隐藏着危机 。单看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6% 至 8.316 亿美元,这已是星巴克中国连续四个季度保持营收增长 。然而,这种增长建立在量价背离的基础上,同店交易量增长 9% 的同时,客单价却同比下降 7% 。
为了应对瑞幸的 “9.9 元咖啡节”,星巴克在 2025 年第三季度推出同款特价产品,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销量,但也导致中杯及以上高单价产品占比从 78% 降至 65% 。与此同时,外卖订单占比提升至 32%,而外卖客单价较到店消费低 15%,进一步拉低了整体均价 。如果客单价持续下降,将不可避免地压低公司的毛利率,使星巴克失去盈利优势 。在这样的业绩压力下,星巴克急需寻找新的战略方向,以实现业绩的重振和可持续增长 。

下沉市场的诱惑与困境

随着一二线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下沉市场成为了众多咖啡品牌争夺的新战场 。对于星巴克而言,下沉市场本是其实现业务增长的重要希望所在,但实际进展却并不顺利 。2025 财年,星巴克新进入 47 个县级市场,下沉门店占比提升至 35%,扩张速度远不及本土品牌 。
下沉市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需求与一二线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更注重性价比与便捷性,对第三空间的体验需求相对较低 。而星巴克在下沉市场仍有 40% 为面积超 200 平方米的全服务门店,这种门店模式不仅运营成本高,而且与下沉市场的需求不匹配 。此外,星巴克的物流网络主要覆盖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的配送半径过长,导致咖啡豆新鲜度下降,物流成本进一步提升,这也严重制约了其在下沉市场的发展 。

合作是危也是机

面对重重挑战,星巴克选择与博裕投资合作,无疑是一次大胆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 。博裕投资在本土市场拥有深厚的资源和丰富的经验,对消费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 。通过与博裕投资合作,星巴克能够借助其本土优势,更好地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动态,从而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门店布局等方面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
在产品研发上,博裕投资的市场洞察能力可以帮助星巴克开发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咖啡饮品和非咖啡产品;在市场营销方面,博裕投资可以利用其广泛的资源和渠道,为星巴克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在门店布局上,博裕投资对本土市场的熟悉,有助于星巴克更合理地选择门店位置,优化门店布局,提高门店运营效率 。
此次合作也为星巴克带来了资金支持,使其能够在市场拓展、数字化转型、供应链优化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从长远来看,与博裕投资的合作或许能成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重新崛起的关键契机,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增长路径 。



对标瑞幸,20000 家店的雄心与挑战

在当下中国咖啡市场的激烈竞争格局中,星巴克与瑞幸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颗明星。瑞幸咖啡凭借其迅猛的发展态势,门店规模已突破 26000 家,且仍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渗透能力 。与之相比,星巴克虽然拥有深厚的品牌底蕴和忠实的消费群体,截至 2025 财年末也已拥有 8011 家门店,但在门店数量上与瑞幸仍存在较大差距 。如今,星巴克立下将门店数量拓展至 20000 家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
从市场需求来看,中国咖啡市场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巨大 。尤其是下沉市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咖啡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为星巴克实现 20000 家门店的目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下沉市场有望成为其门店扩张的重要增长点 。
从合作优势来看,与博裕投资的合作,为星巴克实现这一目标增添了强大助力 。博裕投资在本土市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运营经验,能够帮助星巴克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的特点和消费者需求 。在门店选址上,博裕投资可以凭借其对本土市场的熟悉,为星巴克在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找到更具潜力的店铺位置,提高门店的成功率;在供应链优化方面,博裕投资可以协助星巴克整合本土供应链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
然而,星巴克要实现 20000 家门店的目标,也面临着重重挑战 。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星巴克面临的首要挑战 。除了瑞幸之外,库迪、幸运咖等本土品牌也在加速扩张,它们凭借低价策略、创新的营销手段以及对本土市场的深入理解,不断抢占市场份额 。这些竞争对手在下沉市场的布局速度更快,对星巴克的市场扩张形成了强大的阻碍 。瑞幸以其性价比极高的产品和广泛的门店布局,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库迪则通过与知名 IP 合作、推出特色产品等方式,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
星巴克自身的品牌定位和运营模式也对门店扩张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长期以来,星巴克以 “第三空间” 的高端定位深入人心,这使得其在产品定价上相对较高 。然而,在下沉市场,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对价格更为敏感 。星巴克较高的价格门槛,可能会使部分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星巴克传统的大店模式运营成本较高,在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面临的一大难题 。
门店运营管理也是星巴克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随着门店数量的快速增加,如何保证所有门店的服务质量和产品品质的一致性,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监督,可能会出现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从而影响品牌形象和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人员培训方面,大量新门店的开设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员工,如何快速有效地培训新员工,使其掌握星巴克的服务标准和产品制作工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咖啡市场的未来版图

星巴克与博裕的携手,无疑为中国咖啡市场的未来发展投下了一颗充满变数的 “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未来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预计将更加激烈,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竞争态势 。星巴克与博裕合作后,将凭借博裕的本土资源和运营经验,以及星巴克的品牌影响力,在下沉市场加速布局,与瑞幸、库迪等品牌展开正面交锋 。瑞幸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其性价比优势,通过不断推出新品和优惠活动,巩固其在年轻消费者和下沉市场的地位;库迪或许会持续创新营销模式,借助联名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
市场份额的争夺也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星巴克有望通过本土化策略的深入实施,重新夺回部分市场份额,与瑞幸形成双雄对峙的局面 。其他本土品牌也不会坐以待毙,它们将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和灵活的运营策略,在细分市场中寻求突破,蚕食市场份额 。
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将成为各品牌竞争的关键 。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各咖啡品牌将加大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推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咖啡饮品和非咖啡产品 。除了常规的拿铁、美式等咖啡饮品,还可能会出现更多融合了中国传统食材和风味的特色咖啡,如桂花拿铁、陈皮美式等 。在服务方面,各品牌将更加注重数字化体验和个性化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
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健康、低糖、低热量咖啡产品的需求将逐渐增加 。这将促使咖啡品牌在产品研发上更加注重健康元素的融入,推出更多低糖、低卡的咖啡饮品,以及采用植物基奶替代传统牛奶的咖啡产品 。
咖啡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也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咖啡文化,对咖啡的品质、产地、烘焙工艺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各咖啡品牌将通过举办咖啡文化活动、开设咖啡学院等方式,向消费者传播咖啡文化,培养消费者的咖啡品鉴能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咖啡市场的消费群体 。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