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亿美元估值落定!星巴克中国 60% 控股权易主博裕资本,26 年征程启新篇

收录于 商业消费 持续更新中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抛出一枚重磅消息——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中国零售业务。这场涉及40亿美元估值的股权交易,不仅让博裕以60%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抛出一枚重磅消息——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中国零售业务。这场涉及40亿美元估值的股权交易,不仅让博裕以60%控股成为星巴克中国“新舵手”,更标志着这家深耕中国市场26年的咖啡巨头,在白热化的“咖啡大战”中按下了战略重构的快进键。


从42%到14%:星巴克的“黄金时代”与失落十年

时间倒回2017年,彼时的星巴克中国正处于巅峰时刻——以42%的市场份额垄断连锁咖啡市场,“第三空间”概念深入人心,甚至成为商场招商能力的“试金石”。从1999年北京国贸第一家门店起步,星巴克通过“区域代理+逐步回收”的模式完成市场教育,尤其是2011年王静瑛接手后,门店数量从470家飙升至2014年的1000家,商业地产的爆发更让其拓店速度如虎添翼。
转折恰恰发生在巅峰之年。2017年,瑞幸咖啡正式成立,以“平价+数字化”模式撕开市场缺口;Manner、M Stand等精品咖啡品牌随后崛起,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巨头也纷纷加码咖啡业务。咖啡消费从“高端社交”转向“日常刚需”,星巴克坚守的“第三空间”溢价逐渐失效。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星巴克中国市场份额已暴跌至14%,昔日的行业霸主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压力。



战略重构:从“降价反击”到“引入外援”

面对困局,星巴克中国并非毫无动作。2024年9月,倪睿安履新星巴克CEO后,迅速终止前任的降价策略,提出“回归咖啡本质”,同时启动人事调整——王静瑛卸任中国CEO,刘文娟接棒。一系列动作背后,是星巴克试图在“保品牌”与“抢市场”之间寻找平衡。
2025年以来,星巴克的“反击”愈发密集:6月,星冰乐、茶拿铁等数十款产品集体降价,大杯均价降幅达5元;7月推出自习室服务;9月与小红书合作打造1800余家“兴趣社区空间”,细分宠物、骑行等主题;10月联合东航推出云南咖啡主题航班。这些举措确实带来了回暖迹象——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同店交易量增长9%,但同店客单价下降7%的现实,仍暴露了其在性价比竞争中的短板。
单纯的运营调整已难破局,引入战略投资者成为必然选择。从2025年2月开始,KKR、高瓴资本、红杉中国等十余家机构加入竞购,最终博裕投资脱颖而出。这场历时9个月的谈判,星巴克不仅看重资本注入,更在意合作伙伴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与扩张能力——毕竟瑞幸已坐拥2.6万家门店,库迪也突破1.5万家,而星巴克中国当前门店数仅8000家。


为什么是博裕?本土资本的“操盘基因”

博裕投资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胜出,绝非偶然。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深耕消费零售领域多年,有着清晰的“成功案例图谱”:前脚刚收购高端商业地标北京SKP,后脚又现身蜜雪冰城港交所上市的豪华投资方阵营。其多元化投资平台覆盖私募股权、基础设施等领域,在200余家被投企业中积累了丰富的本土化运营经验。
更关键的是,博裕与星巴克的战略诉求高度契合。星巴克要求意向买家提供包括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区域扩张计划在内的详细方案,而博裕在中小城市渗透、数字化创新等方面的规划,恰好击中了星巴克的痛点。倪睿安直言:“博裕的本地经验将加速我们在中小城市的拓展,未来中国还会有成千上万家星巴克门店。”这一表态直指核心——星巴克需要借助博裕的“本土引擎”实现规模化扩张,重现麦当劳中国的增长奇迹。
2017年麦当劳中国将特许经营权出售给中信系与凯雷后,门店数量从2500家增至7100家,8年增长4600家。这一案例成为星巴克中国此次股权合作的重要参考,博裕能否复制“中信+麦当劳”的成功模式,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重回合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有意思的是,此次成立合资企业,让星巴克中国仿佛回到了1999年进入内地市场的起点。当年星巴克通过美心集团、统一集团等区域代理开启征程,后因“未能传递品牌价值观”历经十年亏损,直到2017年才完全收回中国市场控制权。如今再次选择合资模式,是历史的轮回还是战略的进化?
联商网顾问厉玲指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20年后调整产权结构并非个例,关键在于“平衡标准化与本土化”。对星巴克而言,博裕的入主带来了三大机遇:一是资本加持下的快速拓店,尤其是下沉市场的渗透;二是本土化产品与营销的加速创新;三是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为性价比竞争提供空间。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如何在股权稀释后保持品牌调性,如何协调双方在战略决策上的分歧,都是需要跨越的障碍。
从目前来看,星巴克中国已展现出更灵活的姿态。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强调:“将融合星巴克的全球咖啡领导力与博裕的本地洞察,为消费者带来更本土化的体验。”双方共同制定的“2万家门店”目标,既是对市场的野心,也是对合作的信心背书。


结语:咖啡战场的“二次创业”

星巴克中国的此次战略调整,本质上是一场“二次创业”。从“咖啡文化启蒙者”到“市场追随者”,再到如今的“战略重构者”,这家巨头正在放下身段适应中国咖啡市场的新规则。博裕的加入,为星巴克注入了本土资本的活力,但能否重回巅峰,仍需时间检验。
正如厉玲所言:“控制成本、降低价格,但不牺牲品质与服务,星巴克就还有很大机会。”在平价化、本土化、场景化的咖啡新赛道上,星巴克与博裕的组合能否跑出加速度,或许未来3-5年的拓店速度与盈利表现,将给出最直接的答案。

推荐商业消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