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智化与杨笠先后清空微博,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事件,实则指向同一个残酷命题:当下的舆论场早已失去缓冲地带,任何微小争议都可能引爆一场不留余地的对抗。
这里没有减速按钮,无法让升温的讨论慢下来;没有灰色讨论带,容不下 “既… 又…” 的复杂立场;更没有防波堤,能抵御情绪浪潮的冲击。一点火星落下,很快就会演变成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无人能置身事外。
有人试图用 “共情弱势群体” 的逻辑平息争议,比如在郑智化事件中,认为批评者是 “无法包容弱势群体的情绪化表达”,还搬出 “今天不共情他人,明天无人共情你” 的论调。这套理论在报纸时代或许有效,但在当下的舆论环境里,早已失效。
问题的核心在于,舆论的滑坡比想象中更快。“不包容弱势群体” 会迅速滑向 “嘲笑弱势群体”,再进一步就是 “嘲笑普通大众”—— 就像 “普信男” 的标签,从特定语境的调侃,变成了攻击普通男性的武器。当 “普通自信” 都能被贴上 “有罪” 的标签,再空谈 “包容”,更像一场荒诞的行为艺术。谁会相信,今天因 “自信” 被批判的人,明天会主动站出来保护弱势群体?
也有人提议 “不上价值,只谈具体问题”,比如郑智化事件就聚焦 “机场设施是否合理”,流浪狗问题就从 “是否该驱逐” 开始讨论。但现实是,这种理性路径根本走不通。
根源在于一种 “不可逆的螺旋机制”:一旦某个决定或立场被提出,后续几乎没有修正空间。大众也因此习惯了 “首战即决战” 的模式 —— 就像一战时期的欧洲,稍有风吹草动便全国总动员,慢一步就可能被对手 “一波清零”。
流浪狗进校园被保安处理的新闻,从来不会先讨论 “驱逐是否必要”“执法是否文明”,舆论起步就是 “开除保安”;反对 “普信男” 的调侃,会被直接扣上 “石砸狗叫”“阻碍女性权益” 的帽子;连票房百亿的奥斯卡电影都能批评,女性主义脱口秀却成了 “碰不得的禁区”。
工商大学女生挂老师 “媚男”,老师选择起诉,有人觉得 “小题大做”,建议 “各退一步道歉了事”。但在当下的规则里,“退一步” 等于 “心虚”,等于 “承认有罪”—— 就像之前的 “追风小叶”“武大图书馆” 事件,只要你让步,就会被解读为 “有错”,再也没有辩解的余地。所以所有人都被逼到墙角,必须一开场就 “梭哈所有兵力”,没有任何保留。

最颠覆认知的,是 “见义勇为者道歉” 事件:男子救了女子,发视频只为防诬告,却因 “侵犯隐私” 被迫道歉。在传统道德里,“见义勇为” 是无可争议的制高点,但现在,哪怕是救人,也要先顾虑 “是否触碰女性隐私”“是否避开敏感部位”。这种严苛,恐怕连孔子都会觉得 “封建”,朱熹都会直呼 “保守”—— 麦子熟了五千次,“见义勇为要道歉” 的事,却是头一遭。
如今的舆论场,早已没有 “权宜之计” 和 “事急从权”。就算你救了人,只要有一点 “瑕疵”,之前的善举也会被抵消。郑智化事件若没有监控佐证,舆论必然会朝着 “开除机场员工” 狂奔;你不支持开除,就是 “忽视弱势群体”“没有同理心”。最终的结果,要么员工被辞退,要么明星被 “社死”,不存在中间选项。
动物保护、流浪狗处理、保安执法,本是三个不同维度的问题,却被简化成 “伤害动物就该开除”;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该如何处罚、网红能否怼脸拍摄,本是层层递进的讨论,却被扭曲成 “吸烟有罪,怼脸甚至攻击都是正义”。
当所有问题都被简化成 “非黑即白” 的道德审判,当所有讨论都通向 “你死我活” 的决战,我们最终收获的,或许是一个 “完美无瑕” 的舆论环境 —— 但这个环境里,没有多元,没有包容,更没有真正的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