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来了》杀回短视频?这波 “爷青回” 能撑多久?

收录于 书与影音 持续更新中
2015年10月,《康熙来了》最后一期录制现场,蔡康永望着镜头轻声发问:“习惯看《康熙》的观众,之后会看什么节目?”这个疑问像一颗投入综艺江湖的石子,十年间激起层层涟漪
2015年10月,《康熙来了》最后一期录制现场,蔡康永望着镜头轻声发问:“习惯看《康熙》的观众,之后会看什么节目?”这个疑问像一颗投入综艺江湖的石子,十年间激起层层涟漪。从《姐姐好饿》到《奇葩说》,从《毛雪汪》到如今爆火的《papi热烈欢迎》,观众似乎一直在寻找“康熙平替”,却在一次次追逐中发现:那个诞生于特定时代的综艺神话,早已随着产业浪潮与媒介变革,完成了它的使命式退场。
当《papi热烈欢迎》因李维嘉做客拿下2.3亿播放量,当观众用“竖屏康熙”为其盖章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经典的怀念,更是一场内容形态的自我循环。简单桌椅、无脚本对话、明星卸下光环的真实感,这些《康熙来了》的核心特质,在短视频时代以更轻量化的方式重生。但细究便知,这种“相似”仅停留在形式——当年小S追问嘉宾情史的辛辣、蔡康永调侃敏感话题的犀利,早已在当下的娱乐语境中被温和的“好物分享”与安全的插科打诨替代。所谓“遗风”,不过是时代滤镜下的模糊剪影。

papi热烈欢迎视频合集(图源:截自抖音)


一、黄金时代的基因:为何“康熙”不可复制?

《康熙来了》的诞生,本就是台湾综艺产业逼出来的“破局之作”。上世纪90年代,台湾有线电视频道暴增至百余个,2300万人口的市场被极度稀释,单集节目预算压缩到极限。据《GQ·智族》披露,《康熙》每集制作费(不含主持酬劳)仅50万台币(约合人民币10万),这个数字甚至不及如今内地综艺单期置景费的零头。在资源匮乏的土壤里,节目将所有赌注压在了“人”的身上——小S的外放与黑色幽默,蔡康永的儒雅与一针见血,二者形成的“狂放与兜底”式主持搭档,成为对抗低预算的最强武器。
这种“主持人中心制”的模式,在同期港台综艺中形成潮流。香港《今夜不设防》让倪匡、黄霑、蔡澜三位才子围坐喝酒谈情,《志云饭局》靠陈志云的圈内人脉深挖明星隐私。关之琳坦承插足婚姻、阿娇直面“艳照门”恐慌,这些如今难以想象的“名场面”,源于彼时半威权半朋友的访谈氛围,更源于工业化尚未侵蚀内容创作的“野生状态”。节目好坏全凭主持人临场发挥,嘉宾情绪真实流动,这种“不可控性”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却也为日后的退场埋下伏笔——当陈志云因行贿被捕,《志云饭局》立刻停播;当小S需在节目中回应丈夫家暴传闻,《康熙》的娱乐性便掺杂了尴尬的场外因素。


二、浪潮转向:港台综艺的式微与内地的工业化革命

《康熙》停播的2015年,恰好是内地综艺产业完成“换道超车”的关键节点。在此之前,《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以2亿冠名费刷新纪录,《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更是将冠名权炒到3.12亿天价。这些数字背后,是欧美、韩国成熟综艺制作模式的全面引入——标准化流程、高强度录制、电影级制作团队,彻底颠覆了港台式“小作坊”的创作逻辑。高预算带来的不仅是精良的画面,更是可复制的工业化体系:《奔跑吧兄弟》的游戏环节能精确到秒,《我是歌手》的灯光舞美有严格的分镜脚本,连嘉宾发言都有“安全话术库”保驾护航。
产业重心的北移,引发了港台综艺人才的集体迁徙。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加盟《中国梦之声》,《康熙》金牌制作人转战内地卫视,正如金星制作副总裁所言:“《中国好声音》的评委、《我是歌手》的幕后,到处都是我们的人。”人才流失让台湾综艺陷入恶性循环——留在本土的团队只能在访谈综艺中反复内卷,主持人被透支到疲惫不堪。蔡康永在告别时说:“希望在大家还喜欢‘康熙’的时候离开”,这句话的背后,是对产业衰退的清醒认知:当内地综艺用工业化碾压即兴创作,当广告主纷纷北上,《康熙》的停播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三、当下的答案:为何“康熙平替”只是伪命题?

《康熙》停播后的五年里,平台曾执着于“复刻神话”。爱奇艺让小S独挑《姐姐好饿》,优酷促成“康熙合体”打造《真相吧!花花万物》,但这些节目最高寿命不过三季。观众很快发现,换了舞台的小S收敛了锋芒,蔡康永的幽默也少了往日的犀利——不是主持人变了,而是娱乐环境早已不同。如今的明星在镜头前戴着“商务滤镜”,发言紧扣代言需求,连“自我调侃”都经过团队审核;主持人则沦为流程工具,需严格按照脚本推进环节,偶尔的即兴发挥也需在“安全红线”内打转。蔡康永后来坦言:“现在做《康熙》,得罪200人就会被围攻,哪敢聊情趣用品、AV女优?”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内容形态的迭代。当明星在微博、短视频上随时发布第一手动态,当直播带货、vlog成为展现“真实感”的新渠道,传统访谈节目的价值被大幅稀释。如今的《毛雪汪》虽被称作“慢综艺版康熙”,但其核心已从“八卦挖掘”转向“情绪陪伴”——毛不易与李雪琴的“淡淡死感”幽默,鹿晗聊人生规划、杨幂谈情感观的温和表达,本质是对当下观众“低刺激需求”的回应。就连《papi热烈欢迎》的走红,也并非因为“像康熙”,而是短视频时代“轻量化内容+熟人社交”的精准踩中。


四、与遗风和解:最好的怀念是创造新经典

十年过去,蔡康永当年的疑问已有了答案:观众不会永远停留在过去,他们会跟着时代找到新的娱乐方式。《康熙来了》的价值,不在于成为永恒的模仿对象,而在于它证明了综艺的核心魅力永远是“人”的真实与鲜活——无论是当年的辛辣提问,还是如今的温和陪伴,本质都是对观众情感需求的回应。
或许,我们不必再执着于寻找“下一个康熙”。当工业化与短视频重构了综艺生态,当观众的审美从“刺激猎奇”转向“治愈共鸣”,属于这个时代的代表作正在诞生。让“康熙遗风”随风散去,不是遗忘,而是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内容形态——毕竟,每个时代都该有属于自己的“综艺神话”。

推荐书与影音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