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亿估值的 91 助手谢幕,手机助手却换壳重生

收录于 3C数码 持续更新中
看到 "91 助手下月全面停服" 的消息,复杂的心情像潮水般涌来。
就像阔别十年的老友传来最新消息,结果却是 ta 的死讯。不只是 91 助手,同步推、iTools、豌豆荚、海马助手、PP
看到 "91 助手下月全面停服" 的消息,复杂的心情像潮水般涌来。
就像阔别十年的老友传来最新消息,结果却是 ta 的死讯。
不只是 91 助手,同步推、iTools、豌豆荚、海马助手、PP 助手…… 这些在记忆里几乎被尘封的名字,忽然组团袭来,掀起一阵关于移动互联网早期的集体回忆。
也只有 91 助手这样曾经体量庞大的存在轰然倒地,才能让我们猛然意识到:十年过去,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 "手机助手",早已基本销声匿迹。


倒地之前,它值 19 亿美元

十几年前,我还在用 iPad 2 的时候,偶然在当时的纸质杂志上看到对 iTools 创始团队的专访。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除了难用到近乎反人类的 iTunes,竟然还有这样的第三方苹果设备管理工具 —— 界面简洁明了,安装运行飞快,更藏着不少 iTunes 不具备的 "神奇功能"。
比如,这些助手能绕过 App Store 本地安装应用,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 "侧载":无论是原本需要付费的应用,甚至是那些无法上架 App Store 的 "神秘应用",都能通过它们轻松安装。
当时的我,仿佛瞬间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侧载 ipa 很好用的同步推


侧载 ipa 超好用的同步推

而当时流行的进阶玩法 "越狱",更是这些手机助手的拿手好戏。不再需要在电脑终端进行复杂操作,越狱工具简直是 "点击就送",整个流程几乎完全自动化,轻松到让人惊讶。
连 Cydia,如今也成了时代的眼泪。
至于 Android 阵营,小米等厂商曾推出过 "小米手机助手" 这样的官方 PC 应用来管理手机。但知名度和使用率更高的,还是豌豆荚、应用宝这类第三方平台 —— 它们不仅提供 Root / 解锁等专业玩法,更给广大 Android 用户打造了一个应用资源更丰富、更全面的 "App Store"。
在最早期,除了小米等少数厂商,大部分国产 Android 手机品牌都还未上线官方应用商店。有些 Android ROM,甚至直接预装了豌豆荚或应用宝。
后来,我又发现了比 iTools 功能更丰富的 "同步推",也尝试过海马助手、PP 助手等一众工具。
不少热门应用会选择在这些 Android 平台独家首发:韩寒的《One・一个》选了豌豆荚,国民度极高的《植物大战僵尸 2》国行版则交给了 91 助手。
那是移动应用市场最欣欣向荣的时期,应用商城和手机助手一度形成 "百团大战" 的热闹局面。
2013 年是手机助手发展的关键节点:百度以 19 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了 91 无线业务,这在当时创下了中国互联网并购案的历史纪录。
比起腾讯的微信和阿里的淘宝,当时的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地位远不如其在桌面互联网时代显著。它确实需要一个现成的平台和入口,以快速搭上移动互联网的巨轮。
这场收购表面看似强强联手,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 百度再一次选错了赛道,手机助手终究没能成为未来的主流。
即便不站在今天回望,从当时的视角看,手机助手虽百花齐放,但其 "实用工具" 的出身属性,让变现成为难以突破的瓶颈。
对 iOS 用户而言,手机助手的核心作用是下载破解应用,让用户付费几乎是 "倒反天罡",因此收入主要依赖广告(以及部分 "灰产" 玩法),这也牺牲了用户体验。
Android 上的手机助手虽充当着应用商店的角色,却需要更丰富的应用资源来维持竞争力,供求关系反而由开发者主导。加上 Android 开放的生态,很难复制 App Store 那种付费抽成模式 —— 你想抽成?用户转头就卸载,安装你的竞争对手。


再见了,所有的手机助手

那篇关于 iTools 的访谈中,创始团队说过一句话,具体字句已无从考证,但大意我仍记得:"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用 iPhone,而他们都会需要一个 iTools 来管理手机。"
这句话的前半段没有错:智能手机成了比电脑更普及的计算终端,几乎人手一台,而 iPhone 也成了这一品类的定义者。
但在智能手机技术和生态尚未完善的初期,我们更倾向于将它视作一种 "补充" 的智能终端,核心依旧是电脑 —— 用电脑备份手机照片和数据,给手机下载音乐和电影资源。
在一段时间里,电脑是 "高质量使用手机" 的必备品 —— 但这段时间,并没有持续太久。
当手机的普及度超过电脑,它就不再需要依赖电脑管理了。手机的超强便携性,决定了它本该是更独立、全能的形态。很快,云服务和流媒体应运而生:照片数据备份直接扔上云端,听歌煲剧一键操作,比用电脑方便太多。
甚至连以前 iTunes 无可替代的刷机恢复功能,苹果也在改变:iCloud 推出后加入云端备份功能;iPhone 16 更配备 "无线恢复系统",一台 iPhone 能帮另一台进行恢复,进一步实现 "去电脑化"。
在桌面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了盗版和破解带来的免费体验。因此面对大量需要付费的 iPhone 应用时,人们会选择 "侧载" 破解应用,手机助手和越狱也因此受到热捧。
但随着国内版权意识逐渐普及,加上 App Store 付费门槛降低,用户认知彻底转变:现在的我们,愿意为优质 App 付费 —— 即便你因某个 App 太贵而在电商平台低价购买账号共享,这本质上仍是一种付费行为。
当付费习惯养成,移动支付愈发便捷,我们自然不再需要依赖盗版应用,以及安装盗版应用的手机助手。
而在 Android 阵营,各厂商经过硬件野蛮生长的阶段后,逐渐意识到软件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分发抽成这块被苹果赚得盆满钵满的 "肥肉"。国内各家 UI 自带的应用商店越来越好用,自然也就没了豌豆荚和应用宝的立足之地。
近几年,无论出于商业还是安全原因,Google 不断提高 Android 侧载应用的难度,甚至在上周宣布将从明年开始限制未经验证的应用包安装。
至于 iPhone 的越狱和 Android 的 Root,不仅因厂商限制而难度越来越高,用户也逐渐明白:手机是用来用的,没必要天天折腾。手机助手,终究成了时代的眼泪。
不过,并非所有手机助手都彻底消失,及时转型的玩家还是找到了一线生机。
大浪淘沙后,爱思助手成了当年那批手机助手里唯一活着且有存在感的玩家。这主要得益于它的 "验机报告" 功能:在转转或闲鱼上买卖二手 iPhone,基本离不开爱思的验机报告 —— 它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手机的基本健康状况,是否换过配件一目了然。
一些购买全新机的用户,也会通过爱思验机报告查看手机配件的供应商,追求最 "满分" 的体验。
也就是说,主打验机报告的爱思,本质上从 To C 产品变成了主要面向二手机商贩的 To B 工具。商贩们不仅需要验机报告,也常常用到爱思提供的工具来快速管理商品。
但这个市场本身已大幅收缩,爱思凭借验机报告的民间公信力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他手机助手基本没有机会。
即便如此,爱思的处境也并不好过。这么多年过去,它仍未解决变现问题,除了广告,只能通过商家授权费和配件商城增收。更关键的是,苹果已开始将验机功能整合到 iPhone 中,爱思未来的处境只会更艰难。
另一家成功转型的手机助手是酷安。在 2016~2018 年手机助手式微之际,原本主打应用市场的酷安全面转型为数码社区,如今成了被网友戏称的 "小绿书"。
其他手机助手,大多是小公司和工作室的产品,难以承担转型风险,也找不到更适合的新赛道,因此早已悄无声息地停更停服。
至于 91 助手,百度曾尝试将它与百度游戏整合,奈何后者也未能做起来。5 年前,91 助手已下架,直到今年,才迎来最终的 "葬礼"。
当然,还有一些手机助手仍在 "存活",比如海外的 AltStore,但它们更多回归工具本身,用于侧载一些不被苹果允许上架 App Store 的应用。


最后,一个有趣的小花边

虽然手机助手 "死了",但另一种 "助手" 正在兴起。
和当年还不能独立行走的 iPhone 一样,被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代计算终端的头显,现在还离不开手机作为 "助手"。
当年我们在电脑上装手机助手辅助 iPhone,现在我们在 iPhone 上装 "头显助手" 配合头显。
历史总是相似的。或许当头显不再需要 "头显助手" 的那一刻,它就真的能和手机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计算终端,而手机,也该让出智能交互的主角地位了。

推荐3C数码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