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怪兽:PS 掌机的硬核参数
从硬件规格看,索尼给这款掌机的定位相当明确 —— 延续 PS 系列 "高性能" 基因。其核心是代号 "Canis" 的 AMD APU,采用台积电 3nm 工艺,CPU 部分包含 4 个 Zen 6c 核心与 2 个 Zen 6 低功耗核心,主频 1.20GHz;GPU 则搭载 16 个 RDNA 5 单元。特别设计的 2 个 Zen 6 低功耗核心将专职运行系统,可为游戏性能释放 20% 的冗余;而 RDNA 5 架构的效率也相当惊人 —— 比 PS5 搭载的 RDNA 2 快 60%。内存方面虽未最终确定,但控制器理论支持最高 48GB,结合 FSR 超分技术与现代引擎需求,MLID 推测至少 24GB,32GB 则更稳妥。
单论参数,PS 掌机不仅碾压 Switch 2,连主打性能的 ROG Xbox Ally X 也不是对手。不过其 2027 年底的发布时间,意味着两年后竞品可能已迭代,优势或被缩小。
屏幕配置同样值得期待:1080P 分辨率基础上,刷新率或为 60Hz 或 120Hz—— 考虑到性能更弱的 Switch 2 都配备 120Hz 屏,PS 掌机大概率不会妥协。更关键的是 "座机模式":类似 Switch 的底座功能,切换后性能将进一步释放,主频提升至 1.65GHz 左右。

兼容与定位:衔接新旧世代的桥梁
游戏兼容性上,PS 掌机已确认支持 PS4/PS5 游戏,但暂不涉及 PS3。由于性能差距,原生运行 PS6 大作的可能性较低,索尼或通过串流服务,或推出掌机专属优化版来解决这一问题。

对比来看,性能更弱的 Switch 2 定价 449.99 美元,ROG Xbox Ally 甚至高达 899 欧元,能流畅运行 PS5 游戏的 PS 掌机性价比优势明显。

玩家设计的 PS6 渲染图
同场亮相的 PS6:性能跃升与战略布局
与掌机一同发布的 PS6同样看点十足。其采用 AMD"Navi 5" 桌面级 Chiplet APU,包含 8 个 Zen 6 核心与 40-48 个 RDNA 5 GPU 单元,TBP(总功耗)降至 160W。性能上,光栅化能力预计是 PS5 的 3 倍,光追提升更可能超 5 倍,接近英伟达 RTX 4080 水平。定价策略上,索尼或延续 PS5 的亲民路线,甚至可能更便宜(PS5 数字版原售价 449.99 美元,国行 2799 元)。MLID 还推测,索尼可能复用掌机的 Canis APU,打造类似 Xbox Series S 的低配版 "PS6S",以更低价格覆盖更多用户。

Xbox Series S
生死局:PS 掌机能突围吗?
PS 掌机的对手远不止 Switch 2 与 Xbox 掌机。Valve 的 Steam Deck 2 也计划于 2028 年左右发布,届时将形成正面交锋(目前 Valve 表示需等待性能显著提升才会推出续作)。更严峻的是时间窗口:未来三年,Switch 2 将凭借马力欧、塞尔达、宝可梦等独占 IP 完善生态,微软也有足够时间优化掌机版 Windows,PC 掌机配置亦会持续升级,留给 PS 掌机的市场空间可能被进一步挤压。
索尼的核心优势在于生态:PS5 全球销量已破 8000 万台,生态利润超历代总和,"高性能主机 + 独占大作" 的模式已被验证。但这套逻辑移植到掌机需面对新挑战 —— 如今游戏市场的对手不仅是同类设备,还有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手游与短视频的消遣属性,正对流程长、操作复杂的 3A 大作形成冲击。



销量破亿的PS4
三年后的掌机市场,注定是一场硬核性能与生态黏性的较量。PS 掌机能否改写索尼掌机的命运,还需看这三年间,索尼能否在竞品围堵中,为它铺就一条差异化的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