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体验够好”,就是 AI 手机的全部吗?

收录于 3C数码 持续更新中
作为 Google Pixel 系列的十周年之作,Pixel 10 从发布起就被寄予厚望。手握顶级 AI 大模型、自研操作系统与端侧处理器的 Google,本应让这款手机成为 “AI 手机”
作为 Google Pixel 系列的十周年之作,Pixel 10 从发布起就被寄予厚望。手握顶级 AI 大模型、自研操作系统与端侧处理器的 Google,本应让这款手机成为 “AI 手机” 的标杆。但从外媒实测来看,它更像是一台 “搭载了实用 AI 功能的优良手机”—— 有突破,有妥协,离真正的 “AI 革命” 仍有距离。


那些 “终于有用” 的 AI 功能

Pixel 系列的 AI 功能曾被诟病为 “派对小把戏”,而 Pixel 10 终于拿出了一些能融入日常的实用工具。其中最受好评的当属 “Magic Cue(魔法提示)”,它像一个隐形助手,默默整合短信、邮件、日程甚至截图里的信息,在你需要时主动跳出。
比如朋友问 “今晚聚餐地址”,短信界面会自动弹出之前记下的餐厅定位;在美食网站刷到推荐餐厅,打开 Google 地图时,搜索框会直接跳出该餐厅名称。The Verge 评价其 “让 AI 从炫技变成了真正的生产力工具”。不过它的短板也很明显:需要长时间使用才能 “学习” 你的习惯,且对久远信息的识别率较低,偶尔还会 “罢工”。4
另一项实用功能是 “指令修图”。无需摆弄色阶、曲线等专业参数,只需用自然语言告诉 AI “把天空换成晚霞”“去掉照片里的垃圾桶”,它就能快速重绘图片。Android Central 的编辑用 “提亮”“去阴影” 两个词,就让一张普通照片变成了朋友圈大片。但它也有局限:无法拉直倾斜的建筑,对单一物体的精修能力较弱。
“Pro Res Zoom” 则展现了 AI 在影像上的硬实力。在 Pixel 10 Pro 的 5 倍长焦基础上,AI 能将照片放大到 100 倍并 “脑补” 细节,实测中光线充足、主体明确的场景下,成片清晰度远超未开启功能时的模糊画面。只是 AI “重绘” 的细节偶尔会显得诡异,且对人脸无效。

放大 100 倍拍摄,左:未开启 Pro Res Zoom;右:开启 Pro Res Zoom
相比之下,一些功能则显得 “为 AI 而 AI”。比如 “Camera Coach(摄影教练)”,AI 会实时分析取景器并给出 “调整角度”“提高曝光” 等步骤指导,虽然能拍出好照片,但过程繁琐 —— 毕竟用户用 AI 的初衷,本就是想跳过这些步骤直接得到结果。
实时通话翻译曾被视为亮点:AI 能模仿你的声线,将你说的话实时翻译成对方语言。但 Wired 实测发现,它只能稳定工作几分钟,语速稍快就会卡顿,且大多数人很少有 “用母语和外国人通话” 的场景,实用性远低于预期。
还有 “Daily Hub(每日中心)”,它类似三星的 “即时简报”,会汇总日程并推送兴趣内容。由于整合了 YouTube 数据,偶尔能精准推荐视频或音乐,但更多时候会闹笑话:有编辑查了一次废品回收时间表,结果连续几天收到 “废品分类知识” 推送。


不止 AI:Tensor G5 终于 “不拖后腿”

AI 之外,Pixel 10 最大的变化藏在机身内部 —— 搭载台积电 3nm 工艺的 Tensor G5 处理器,终于摆脱了前四代 “性能差、能耗高” 的标签。
虽然跑分仍落后于高通和苹果的旗舰芯片,但实际体验提升显著。最直观的感受是 “不烫了”:以往 Pixel 手机日常使用都可能莫名发热,而 Pixel 10 不仅日常操作凉爽,甚至能流畅运行游戏。Android Central 测试发现,《原神》《我的世界》能稳定 60 帧运行,而上一代 Pixel 9 Pro 连 40 帧都难以维持。
更极限的场景中,Pixel 10 Pro 最高画质运行《鸣潮》一小时,仅出现轻微卡顿;普通版因无均热板,发热和卡顿更明显,但整体表现仍远超前代。不过 Android Authority 指出,G5 的 GPU 新架构存在兼容性问题,长时间使用后性能会接近前代水平,仍不及 iPhone 16 Pro 或三星 S25 Ultra。
图源:Android Authority
能效提升还带来了续航进步。Pixel 10 全系都能 “稳稳用一天”,其中 Pro XL 版续航比前代增加 90 分钟,亮屏时间可达 7 小时。无线充电升级到 Qi2 磁吸标准,但砍掉了反向充电功能,无法给耳机等设备应急补电。


影像:算法依旧是 “看家本领”

硬件上,Pixel 10 的影像模组变化不大,但 Google 的算法调校依然亮眼。
人像模式支持全分辨率拍摄,能捕捉更多细节,人物肤色还原均衡,头发处理尤其出色 ——The Verge 形容 “连每一缕发丝都清晰可辨”。弱光环境下,Pixel 10 Pro 的表现甚至超过了 iPhone 16 Pro,成片干净少噪点。
图源:PetaPixel

左:iPhone 16 Pro Max,右:Pixel 10 Pro,图源:The Wired
Pro 版的 4800 万像素 5 倍长焦更是被外媒盛赞。Wired 评价 “用它变焦是一种享受”:无论光照强弱,成片色调准确、细节清晰,远超同级别机型的长焦表现。不过全分辨率人像拍摄会给处理器带来压力,连拍三张就需要暂停处理,流畅度有待提升。


为什么它还不是 “AI 手机”?

尽管 AI 功能比前代更实用,外媒仍认为 Pixel 10 离 “AI 手机” 的定义还有距离。核心问题在于:这些功能解决的是 “痒点”,而非 “痛点”,更未改变手机的交互逻辑。
比如 Magic Cue 本质是 “升级版自动填充”,指令修图是 “简化版 PS”,它们让操作更流畅,却没有颠覆 “人找功能” 的传统模式。真正的 AI 手机应该是 “功能找人”:当你说 “整理昨晚的聚会照片”,AI 能自动删除模糊图、优化色调、选出 9 张最佳照片并配文;当你写下 “女儿因朋友转学难过”,AI 不会误解为 “朋友离世” 而乱安慰。
更关键的是端侧 AI 能力的局限。Pixel 10 搭载的 Gemini Nano 模型仅 8B 参数,远不及云端 70B 大模型的能力,复杂任务仍需联网依赖云端算力 —— 这意味着网络差时体验会骤降,且受限于带宽,更强大的功能难以落地。
Google 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如 Wired 所言:“Pixel 10 的 AI 功能更像是在‘示好’—— 让用户知道手机能用自然语言完成复杂操作,但离‘真正的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一部 “好手机”,但未达 “新物种”

综合来看,Pixel 10 是一款 8 分以上的优秀产品:AI 功能有实用突破,Tensor G5 解决了前代的性能痛点,影像依旧顶尖。但它终究只是 Pixel 9 的迭代,而非 “AI 手机” 的终极形态。
它证明了 AI 能让手机更好用,却未能证明 AI 能 “重构手机的使用逻辑”。或许正如外媒所言:“真正的 AI 手机,不该是‘搭载 AI 的手机’,而该是‘以 AI 为核心的新物种’——Pixel 10 还没走到那一步。”
对于 Google 而言,十周年的 Pixel 10 更像是一个 “中转站”:它展示了 AI 手机的可能性,也暴露了现实的局限。而下一站,才是真正的考验。

推荐3C数码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