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碳中和” 承诺遇冷:为何不少人不买账?

收录于 3C数码 持续更新中
当你拆开最新款 Apple Watch 的包装盒时,或许会发现一个细微却关键的变化 —— 曾经印在包装侧面、象征环保承诺的环形绿色树叶标志,正悄然消失。这个伴随苹果首批
当你拆开最新款 Apple Watch 的包装盒时,或许会发现一个细微却关键的变化 —— 曾经印在包装侧面、象征环保承诺的环形绿色树叶标志,正悄然消失。这个伴随苹果首批碳中和产品诞生的符号,如今正因一场席卷欧盟的监管风暴,走向全球范围内的 “谢幕”。这并非苹果背弃环保誓言,而是一场关于 “如何定义与传递可持续成果” 的行业性挑战,背后折射出企业环保实践与全球监管标准的深层博弈。


标签退场:欧盟新规下的无奈选择

回溯 2022 年,苹果首次在部分 Apple Watch 产品上启用环形绿叶标志,宣告其成为品牌首批 “碳中和产品”—— 这些设备通过技术革新将碳排放量削减 75%,剩余 25% 则依靠经严格筛选的碳补偿项目抵消。随后,碳中和版 Mac mini 接力登场,标志着苹果将环保理念从可穿戴设备延伸至电脑产品线。彼时,绿叶标志与 “碳中和” 字样的组合,既是对消费者的透明告知,也是苹果在可持续领域树立行业标杆的重要符号。
然而,这一标志性设计的生命周期仅维持两年。从 2024 年末起,全球消费者将不再在苹果产品包装上看到 “碳中和” 标签 —— 驱动这一变化的核心力量,是欧盟将于 2026 年 9 月正式生效的全新气候营销法规。该法规明确禁止企业在包装、广告及产品页面中使用 “碳中和”“气候中和” 等术语,监管机构认为,这些概念在缺乏统一标准的当下,极易引发消费者误解。

图片来源:Apple
苹果对此态度复杂。一方面,其认可 “需要更严格环保标准” 的监管初衷;另一方面,标签的消失让苹果失去了向消费者直观传递减排成果的重要载体。“在产品层面无法再清晰标注这些进展,确实会影响消费者对我们环保努力的认知。” 苹果环境与供应链创新副总裁 Sarah Chandler 的表态,道出了企业在合规与沟通之间的两难。


争议核心:“碳中和” 为何成了 “问题术语”?

要理解欧盟新规的逻辑,首先需要厘清 “碳中和” 概念的复杂性。从定义上看,“碳中和” 与 “净零” 理念相似,均指通过自然碳汇(如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或技术手段(如直接空气捕集),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 “排放与移除平衡”。这一概念最初应用于国家或地区层面,例如某国可通过计算森林碳吸收量,抵消工业、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形成宏观层面的平衡。
但当 “碳中和” 被嫁接到单一产品上时,争议随之而来。由于全球尚无统一的产品级碳中和认证标准,不同企业的实践路径差异巨大:部分品牌仅通过购买碳补偿额度 “贴标签”,既未优化生产流程,也未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即便部分企业选择高质量碳补偿项目,也面临 “种树能否等同于减排” 的质疑 —— 森林的碳吸收需数十年周期,且可能受火灾、虫害等风险影响,与直接减少工厂排放的 “即时减排” 效果难以等同。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认知偏差。欧洲多份调研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误以为 “碳中和产品” 意味着企业已 “彻底消除排放”,而非 “通过抵消实现平衡”。这种认知鸿沟,加上部分企业的 “漂绿” 营销(如用低成本、低质量碳补偿项目包装产品),最终促使欧盟监管机构采取 “一刀切” 的禁止措施,试图从源头杜绝误导性宣传。
面对这一决策,苹果提出了不同主张。Chandler 强调:“与其直接禁用术语,不如制定统一的高标准 —— 比如要求企业公开碳排放计算方法、碳补偿项目细节,确保每一项‘碳中和’声明都经得起核查。” 在苹果看来,禁用标签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建立透明、可追溯的行业标准,才能真正推动企业落实减排行动。


实践落地:苹果的 “硬核” 环保路径

尽管 “碳中和” 标签即将退场,但苹果在可持续领域的实践从未停步。其 2020 年制定的气候目标堪称行业激进:到 2030 年,实现整个价值链(从原材料开采到产品回收)75% 的碳排放削减,剩余 25% 通过高质量碳补偿抵消;到本世纪中叶,将减排比例进一步提升至 90%。如今,这些目标正通过一系列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举措逐步落地。


材料革命:从 “开采” 到 “回收” 的供应链重构

苹果的环保实践,首先从产品 “源头”—— 材料供应链突破。过去数年,其建立了覆盖多种关键材料的回收体系:从电路板中提取黄金,从废旧电池中回收钴,从淘汰设备中分离稀土元素(用于制造磁铁)。这些举措不仅减少了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更降低了原材料开采过程中的碳排放(例如,回收铝的碳排放仅为原生铝的 5%)。

图片来源:Apple
以首款碳中和 Mac mini 为例,设计团队为其开发了全新的 “冲压挤压” 工艺,用 100% 回收铝制造机身外壳。“这种工艺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设计逻辑 —— 不再只关注产品性能,更要思考‘如何用更少材料、更环保的工艺实现目标’。”Chandler 解释道。据苹果测算,仅回收铝的使用,就为 Mac mini 减少了近 30% 的材料相关碳排放。

图片来源:Apple


能源转型:从 “工厂” 到 “门店” 的全场景绿电覆盖

在能源领域,苹果的行动同样深入。自 2018 年起,其全球所有办公楼、数据中心和零售店已实现 100% 可再生能源供电(如美国总部的太阳能屋顶、中国门店的风电采购)。更关键的是,苹果将绿电要求延伸至供应链 —— 根据《供应商行为准则》,所有直接为苹果生产产品的供应商,必须采购足够的新可再生能源(如新建风电场、光伏电站),覆盖生产过程中的 100% 用电。
截至 2024 年,苹果已与全球超过 200 家供应商合作,在生产基地所在地区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例如,某中国供应商在四川建设的风电场,不仅满足自身生产用电,还为当地电网注入绿电;某印度供应商则通过屋顶光伏电站,实现了工厂用电的 “自给自足”。这些举措,让苹果产品的 “生产环节” 碳排放持续下降。


争议与回应:在质疑中坚守透明

即便如此,苹果的 “碳中和” 实践仍面临质疑。非营利组织 NewClimate Institute 指出,若苹果能避免 “可能误导消费者的碳中和标签”,其在材料回收、能源转型等领域的成果 “本可成为行业榜样”。2024 年初,苹果更在加州遭遇起诉,原告声称其支持的部分碳补偿项目(如森林保护项目)未能实现 “真正的减排”,存在 “漂绿” 嫌疑。
对此,苹果一方面坚决为自身实践辩护,公开披露所有碳补偿项目的细节(如项目位置、预期碳吸收量、第三方核查机构);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碳补偿项目的筛选标准 —— 仅选择通过国际公认标准(如 Gold Standard、Verified Carbon Standard)认证、具备长期监测机制的项目。“我们从不认为碳补偿是‘减排的替代品’,而是‘短期无法完全减排时的必要补充’。”Chandler 强调,苹果的核心目标始终是 “尽可能减少排放”,而非依赖碳补偿 “贴标签”。


未来方向:寻找环保成果的 “新表达方式”

标签的消失,给苹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让消费者清晰感知产品的环保价值?毕竟,“75% 减排”“100% 回收铝”“绿电制造” 等具体成果,远比抽象的 “碳中和” 更难传递。
目前,苹果尚未计划用其他术语替代包装上的 “碳中和” 标签,而是将沟通重心转向 “场景化、细节化” 的信息披露。例如,消费者在苹果官网购买 Apple Watch 时,将能看到详细的 “产品环境报告”—— 包括该设备使用的回收材料比例、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包装材料的环保属性(如 100% 再生纤维)等。苹果还计划在零售门店增设 “环保互动屏”,通过可视化数据(如 “这款手表的回收铝外壳相当于节省了多少水资源”),让消费者直观理解产品的环保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盟新规仅适用于欧洲市场,苹果仍选择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调整包装。“我们不希望不同地区的消费者看到不同的包装设计,引发‘为什么这款产品在欧洲没有绿叶标志’的疑惑。” 苹果相关负责人解释道。出于物流效率考虑,这一调整已从 2024 年末提前启动,比欧盟法规正式生效时间(2026 年 9 月)早了近两年。


结语:行动比标签更重要

“标签会变,但我们的环保使命不会变。”Chandler 的这句话,或许是对这场 “标签退场风波” 的最佳注脚。对于苹果而言,失去 “碳中和” 标签并非终点,而是重新聚焦 “实质行动” 的起点 —— 无论是加速回收材料的应用,还是推动供应链的全面绿电转型,其核心始终是 “用可验证的成果,而非口号,践行环保承诺”。

图片来源:Apple
环境保护基金会(EDF)净零高级经理 Jordan Faires 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气候危机不等人,企业的行动速度远比标签更重要。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企业像苹果一样,将‘深度脱碳’放在首位,同时保持成果的完全透明 —— 这才是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
这场由欧盟新规引发的 “标签变革”,或许也将推动整个科技行业重新思考:环保营销的核心,不应是吸引眼球的术语,而是经得起时间和数据检验的实践。毕竟,消费者最终认可的,从来不是包装上的一个标志,而是企业真正为地球所做的改变。

推荐3C数码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