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印度制造” 计划升级:iPhone 17 美版全部印度生产

收录于 3C数码 持续更新中
当苹果宣布将美国市场所需的所有 iPhone 17 机型均交由印度生产时,这家科技巨头向全球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其全球供应链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这一决策并非心血
当苹果宣布将美国市场所需的所有 iPhone 17 机型均交由印度生产时,这家科技巨头向全球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其全球供应链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这一决策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印度制造能力的显著提升与苹果全球化布局的战略考量。如今,印度已不再是苹果供应链中的 “备选方案”,而是逐步成长为支撑其核心市场需求的关键力量。


一、印度制造的 “逆袭之路”:从试产失利到撑起美国市场 80% 需求

苹果与印度制造的缘分,最早可追溯至 2017 年。彼时,苹果选择与纬创合作在印度试产 iPhone SE,试图开启制造多元化的序幕。但受制于印度当时落后的产业链环境 —— 制造工艺粗糙、供应链配套不完善、工厂管理混乱,这场初期尝试并不顺利。纬创工厂甚至因严重的薪资纠纷,最终陷入工厂被毁的困境,苹果的印度制造计划也一度停滞。
转折始于苹果一套 “循序渐进” 的结构化布局策略。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苹果并未因初期挫折放弃印度,而是制定了多年发展计划:先从技术门槛较低的基础组装切入,逐步积累经验,再向新产品全流程制造能力突破。在 iPhone 17 产能提升的关键阶段,苹果还特意引入中国台湾和日本的资深专家,部分替代中国大陆工程师,加速技术转移与本地团队培养。
如今,印度的 iPhone 生产线已今非昔比。随着塔塔电子、富士康等巨头的持续投入,自动化精密机器人、机器视觉质量控制系统、精密校准工具等先进设备纷纷落地,工人的制造技能也在专业培训中大幅提升 —— 这些在五年前的印度完全是 “不可能实现” 的突破,如今却成为生产高端 iPhone 的标配。
目前,美版 iPhone 17 系列主要由印度五大先进厂区承担生产任务,各工厂分工明确、各有侧重:
  • 塔塔集团霍苏尔工厂:全新建设的工厂,以高自动化率和高良率为核心优势,不仅负责生产高端的 iPhone 17 Pro 机型,还承担着工程师技能培训的重要职责;
  • 塔塔卡纳塔克邦工厂:前纬创工厂,2023 年被塔塔集团收购后进行全面现代化改造,成为标准版 iPhone 的重要生产基地;
  • 富士康泰米尔纳德邦工厂:富士康在印度的核心产能基地之一,专注于高效规模化生产;
  • 富士康德文纳哈尔利工厂:位于班加罗尔机场附近,现已成为富士康全球第二大工厂。自苹果加码印度业务以来,富士康已在此投入近 28 亿美元,据内部人士透露,该工厂是印度能支撑全球 20% iPhone 产能的 “关键支柱”;
  • 和硕金奈工厂:主要生产标准版 iPhone,塔塔集团持有该工厂大量股份,形成 “塔塔 + 和硕” 的合作模式。

产能与技术的双重提升,直接反映在市场数据上。Canalys 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市场近 80% 的 iPhone 从印度进口,2025 年上半年进口量预计达 1860 万台,而一年前这一占比仅为 53%,增幅惊人。彭博社的数据则从价值维度印证了印度制造的崛起:2025 年 3 月前的 12 个月,印度制造的 iPhone 总价值达 220 亿美元;而 2025 年 4 月至 7 月这短短四个月,印度 iPhone 出口额就已突破 75 亿美元。若按此速度,未来 12 个月印度制造的 iPhone 总价值将达到 300 亿美元,环比增长超 36%。
为进一步扩大产能,塔塔和富士康正持续加码。富士康不仅在印度扩建基础设施,还计划短期内将工厂员工数量增加 30% 以上,大量招聘生产经理、质量控制人员和自动化工程师;塔塔集团除了全资持有霍苏尔和卡纳塔克邦两座工厂,还通过持股和硕金奈工厂,深度绑定供应链,整合更多配套资源。


二、印度的 “双重收益”:产业升级与经济拉动的双向奔赴

印度之所以能吸引苹果 “重仓”,离不开自身的政策支持与产业基础积累,而苹果的入局,又反过来加速了印度制造生态的成熟与经济发展,形成 “双向受益” 的格局。
从政策层面看,印度政府推出的 “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是关键推手。该计划通过为企业提供 “增量销售额奖励”,吸引全球电子制造企业落户印度。据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测算,在 PLI 政策的刺激下,未来几年印度电子产品生产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 23%~27%,为手机制造产业提供了肥沃的 “政策土壤”。
从产业基础看,中国手机品牌的 “提前布局” 为印度打下了坚实根基。OPPO、vivo、小米等中国厂商早年就已 “征战” 印度市场,在当地建立生产线、培养技术工人、完善配套供应链,推动印度智能手机制造产业从 “零” 到 “一” 的突破。Counterpoint 的报告显示,2014 年至 2022 年,“印度制造” 手机出货量累计突破 20 亿部;到 2022 年,印度市场超过 98% 的手机出货量均为 “印度制造”,印度也正式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国 —— 这些成果,为苹果后续的 “重仓” 铺平了道路。
苹果的加入,则让印度制造生态实现 “从有到优” 的跨越。塔塔、富士康在产能上的快速扩张,引发了整个供应商生态系统的连锁变革:从事机械加工、零部件制造、精密包装的本地企业,纷纷开始投资新技术、扩大产能、获取国际认证,推动印度在高端零部件制造、测试领域不断突破。更关键的是,塔塔电子已计划在古吉拉特邦多赫拉投资 110 亿美元建设半导体工厂 —— 这一项目将直接帮助印度降低对高端零部件的进口依赖,逐步建立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为先进电子产品生产提供核心支撑。
除了产业升级,人力培养与就业拉动也是印度的重要收获。苹果及其合作伙伴针对组装操作员、工程师、质量保证人员开展了广泛的培训项目,帮助印度工人掌握复杂的制造流程、测试程序和自动化技术 —— 这些都是满足苹果严苛质量标准的核心能力。目前,苹果印度制造项目已吸纳约 15 万名员工,其中女性员工占比高达 70%~80%,主要负责组装岗位。
印度工厂偏爱招聘女性员工,背后有着双重考量:一方面,印度女性劳动力薪资水平低于男性,能有效控制人力成本;另一方面,组装岗位对细致度要求极高,女性员工的耐心与细致更适配精密制造 —— 这一策略与当年美国仙童半导体在亚洲建厂时 “优先招聘女性” 的思路不谋而合。尽管工人们普遍反映 iPhone 制造工作节奏快、监管严格,但这份月薪约 1.5 万卢比(合人民币 1250 元)、附带免费餐饮、交通和保险的工作,仍是当地重要的收入来源。
就业机会的增加,还带动了厂区周边配套设施的发展。住房项目、交通线路、科技产品专业物流通道等基础设施纷纷落地,形成 “制造 - 就业 - 配套” 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2024 年 3 月至 2025 年 3 月,苹果在印度的出口额达 220 亿美元,直接与间接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覆盖组装、零组件制造、物流、质检等多个领域,成为拉动印度经济的重要引擎。


三、光鲜背后的隐忧:供应链、成本与关税的 “三重挑战”

尽管印度制造已能撑起美国市场 80% 的 iPhone 需求,但高速扩张的背后,印度电子制造业仍面临着难以忽视的 “硬伤”,这些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决定了苹果能否真正 “All in” 印度。

(一)供应链本土化:5-7 年投入 200 亿美元才能突破的 “卡脖子” 难题

目前,印度制造的 iPhone 仍停留在 “组装阶段”,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一位负责苹果供应链制造管理的资深人士透露,先进芯片组、显示驱动芯片等高端零部件的短缺问题长期存在,这些关键部件大多需要从东亚进口。这不仅导致生产频繁延误,还使印度的制造成本比中国大陆高出 10%~20%。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实现零部件供应链的垂直整合。行业分析师预估,这需要未来 5~7 年持续投入 150 亿~200 亿美元,重点建设半导体工厂、提升精密制造与质量检测能力。但即便如此,这一周期也已比外界早期预估的 “10 年” 缩短不少。《苹果在中国》一书作者帕德里克・麦基曾直言:“‘印度制造 iPhone’只是最后组装环节在印度完成,产品的核心供应链依然牢牢掌握在中国大陆手中。”
比起搭建一条组装线,零部件本土化的难度呈几何级增长。它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依赖技术积累、人才储备、配套产业协同 —— 这些都是印度目前的短板,也是苹果不敢将全球产能全部转移至印度的核心原因。

(二)产能天花板:2 亿部是 “接盘” 全球需求的门槛

2024 年苹果 iPhone 全球出货量达 2.259 亿部,2023 年为 2.229 亿部,稳定在 2.2 亿部以上的规模。而目前印度的 iPhone 制造产能,距离 “覆盖全球需求” 还有巨大差距。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只有当印度的 iPhone 制造产能迈过 2 亿部关口,才具备接住苹果全球需求的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塔塔、富士康持续扩建工厂、增加生产线,更需要整个供应链体系同步升级 —— 从零部件供应到物流运输,从质量控制到人才储备,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影响产能爬坡进度。接近苹果制造业务的资深供应链专家王多就明确表示:“此前印度媒体称‘销往全球的 iPhone 17 将全部在印度组装’,这一消息并不准确,印度当前的全部产能,还无法覆盖全球需求。”

(三)关税不确定性:悬在苹果头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即便解决了供应链与产能问题,苹果在印度制造仍面临着关税政策的 “不确定性风险”。目前,美国已将印度进口商品的税率从 25% 提升至 50%,尽管 iPhone 暂时未被纳入征税范围,但美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税争端持续存在,风险始终未消除。
早在苹果官宣 6000 亿美元美国本土投资计划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就曾多次呼吁苹果 “放弃印度制造,回到美国生产”。而在 2025 财年第三季度电话会议上,库克的一句话也侧面印证了这种担忧:“我想提醒大家的一点是,要记住我们绝大多数产品都在 232 条款调查范围内。” 美国《1962 年贸易扩展法》第 232 条款,核心是 “基于国家安全审查进口商品”,这意味着苹果的产品随时可能因政策变动面临关税上涨的风险。


四、全球供应链的 “新平衡”:苹果的 “三地分工” 策略

面对印度制造的机遇与挑战,苹果并未采取 “非此即彼” 的极端策略,而是在印度、中国、越南之间构建了一套 “分工明确” 的供应链体系:
  • 印度:聚焦 iPhone 核心市场,承担美国市场所需 iPhone 17 机型的全部生产任务,未来逐步向更多高端机型、更大产能突破;
  • 越南:负责 Mac、iPad、Apple Watch 等非手机类产品的制造,成为苹果非核心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 中国:依旧是苹果全球供应链的 “压舱石”,承担着剩余销往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部分产品生产,尤其是在核心零部件供应、高端制造工艺、供应链配套能力上,中国仍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
苹果的每一次产能布局调整,都直接关系到其毛利率表现。如何在成本、效率、风险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如何协调三地产能分配以应对市场波动与政策变化,将是苹果未来几年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课题。
对于印度而言,苹果的 “重仓” 是一次产业升级的绝佳机遇,但要从 “组装大国” 真正迈向 “制造强国”,仍需跨越供应链、人才、技术等多重门槛;对于全球供应链而言,苹果的战略调整则标志着 “单极依赖” 时代的结束,一个更加多元、更具韧性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这场苹果与印度的 “双向奔赴”,最终将如何改写全球科技产业的版图,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推荐3C数码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