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围猎:以安全之名的精准 “绑架”
对智能门锁用户而言,手机 App 的推送通知早已失去 “安全预警” 的初心,沦为广告入侵的通道。这种围猎并非随机,而是精准拿捏了人性弱点的系统性设计。独居在外的小怡,为安全感安装智能门锁,却陷入了 “每小时一条推送” 的困境。尽管十次查看九次是广告,她仍不敢错过任何一条通知 —— 万一那唯一一次是真实的安全警报呢?这种 “狼来了” 式的营销,将用户对安全的基本需求,异化为广告触达的 “流量密码”。更值得注意的是,她的遭遇并非个例,且存在明显的平台差异:此前使用苹果手机时无广告骚扰,更换安卓设备后,广告推送便如潮水般涌来,平台生态的差异让用户被动卷入广告战场。
若说常规推送是 “温水煮青蛙”,门铃触发的广告则堪称 “紧急时刻的添堵”。网友樱桃的经历极具代表性:有人按门铃时,她需立刻打开 App 查看门外情况,可开屏广告总会抢先弹出,慌乱中极易误触跳转,原本几秒能解决的事,往往拖延半分钟以上。这种设计完全无视用户的紧急需求,将商业利益置于安全体验之上。
即便用户主动反击,在 App 设置中关闭 “广告及营销推送”,也难以彻底摆脱干扰。网友阿豆的尝试给出答案:关闭权限后,开屏广告变成了品牌自家宣传,虽时长缩短至 1 秒,却像 “甩不掉的尾巴”,时刻提醒着用户 “被营销” 的处境。从第三方广告到品牌自推,广告形式的转换,暴露了部分厂商 “流量变现优先于用户体验” 的底层逻辑。
故障惊魂:当 “智能” 沦为 “智障”
如果说广告是 “精神骚扰”,那智能门锁的故障,则直接威胁到用户的居住安全与生活秩序。从 “门自己开了” 到 “门死活打不开”,从 “无端报警” 到 “电量造假”,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问题,让 “智能” 二字沦为笑话。“门自己开了” 的惊魂时刻,发生在花费 1899 元购买智能门锁的莎莎身上。正常使用半年后,远在外地出差的她收到门锁异常通知,起初以为是系统 Bug 未在意,两天后回家才发现,大门竟一直处于敞开状态。万幸家中财物未失,但 “智能门锁形同虚设” 的恐惧,让她对产品安全性能彻底失去信任。无独有偶,网友阿凯则遭遇了 “门打不开” 的窘境:门锁电量长期卡在 38%,某天突然断电,若不是他习惯随身携带备用钥匙,恐怕只能拆锁进门。更换电池后,电量又卡在 53%,这种 “电量造假” 的故障,让 “何时断电” 成为悬在用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隐私焦虑:邻里间的 “智能军备竞赛”
在广告与故障的双重夹击下,智能门锁的隐私争议更让用户陷入新的困境。部分产品搭载的感应、监控功能,本是为提升安全系数,却意外打破了邻里间的隐私边界,甚至催生了一场荒诞的 “军备竞赛”。网友淘淘的烦恼极具普遍性:邻居家的智能门锁感应异常灵敏,只要有人路过就会触发提示音。这让她和丈夫每次出门,都像 “给邻居打卡”,毫无隐私可言。更尴尬的是,一旦晚上回家,邻居立刻能通过门锁提示知晓她家有人,频繁上门拜访,让她不堪其扰。
另一部分用户则面临更直接的 “被监视” 焦虑:邻居安装的带监控智能门锁,镜头覆盖范围恰好包含公共区域甚至自家门口。有网友无奈表示,半年来每次进出家门,都感觉被邻居 “实时观察”,在多次沟通无果后,他选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自己也安装了带监控的智能门锁,形成 “互相监视” 的局面。这种因隐私争议引发的 “军备竞赛”,不仅未解决安全问题,反而加剧了邻里关系的紧张,让智能门锁从 “安全卫士” 异化为 “矛盾导火索”。

销量狂欢下的隐忧:锁住安全,锁不住人心
尽管用户吐槽不断,智能门锁市场仍呈现出 “高歌猛进” 的态势。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门锁全渠道零售规模达 907 万套,同比增长 1.2%,其中线上市场同比增长 11.7%;洛图科技更指出,2015 至 2024 年,中国智能门锁市场规模从 200 万套飙升至 1747 万套,年均复合增长率 24.6%,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1800 万套。然而,销量的增长并非完全源于产品体验的提升,更多是消费升级背景下 “智能刚需” 的推动,以及部分用户 “被动防御” 的选择(如应对邻居的监控门锁)。这种 “带病增长” 的模式,暗藏巨大隐患:厂商若始终将商业利益置于用户体验之上,忽视广告泛滥、故障频发、隐私泄露等核心问题,即便短期内能依靠 “智能” 概念吸引消费者,长期来看,终将失去用户的信任。
智能门锁的核心价值,本应是 “安全” 与 “便捷”。当广告轰炸消解便捷,故障频发威胁安全,隐私泄露引发焦虑,即便技术再先进、功能再新奇,也终将偏离产品的初心。对厂商而言,想要在市场中长久立足,或许需要先学会 “克制”—— 克制赚钱的欲望,回归用户需求本质,用扎实的技术保障安全,用尊重的态度守护隐私,用干净的体验赢得信任。毕竟,智能门锁能锁住家门,却锁不住用户的心;只有真正站在用户角度解决问题,才能让 “智能” 真正服务于生活,而非成为用户的新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