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 政策博弈下的 iPhone Air 困局:延期发售背后的无卡化争议与市场冷遇

收录于 3C数码 持续更新中
当苹果推出首款仅支持 eSIM、摒弃实体卡槽的新机型 iPhone Air 时,不仅在全球手机市场掀起了无卡化讨论热潮,更将国内 eSIM 业务的发展推向了舆论焦点。这款被业内视为 &ldquo
当苹果推出首款仅支持 eSIM、摒弃实体卡槽的新机型 iPhone Air 时,不仅在全球手机市场掀起了无卡化讨论热潮,更将国内 eSIM 业务的发展推向了舆论焦点。这款被业内视为 “第一个吃螃蟹” 的产品,一边承载着推动国内无卡化进程的期待,一边却因功能 “阉割”、性价比不足陷入 “鸡肋” 争议,而国内运营商、手机厂商的态度,更成为决定 eSIM 能否在国内真正落地的关键变量。


国内 eSIM 业务:技术就位,落地待 “令”

事实上,eSIM 技术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多年前,苹果就已将其率先应用于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凭借无需实体卡槽的特性,为设备减薄、内部元器件布局优化以及提升防水防尘性能提供了可能 ——2022 年美版 iPhone 14 系列彻底取消实体卡槽,更是成为全球手机无卡化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在国内,技术层面的准备早已完成。面对苹果新机型引发的 eSIM 热度,国内三大运营商均明确表示,已具备支持 eSIM 手机业务的相关技术能力,目前正处于等待有关部门通知的阶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走访北京通州多家运营商营业厅时发现,工作人员对 eSIM 业务的认知清晰:“虚拟卡和实体卡功能完全一致,手机套餐等所有业务都不受影响,区别只是把卡片信息写入手机,而非插入实体卡。”
不过,业务落地仍存细节悬念。中国联通自有营业厅工作人员透露,诸如 “一台手机可写入几张虚拟卡”“虚拟卡是否与实体卡一样执行强实名制度” 等关键问题,目前尚未有明确答案,需等待政策进一步明确。而这一 “等待” 背后,折射出国内 eSIM 业务推进的谨慎态度 —— 监管层对安全风险的考量,以及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博弈,始终是影响其发展节奏的核心因素。


iPhone Air:“破冰者” 还是 “鸡肋”?

苹果此次推出的 iPhone Air,被普遍视为推动国内 eSIM 普及的重要契机。尽管该机型在华发售已确定延期,但苹果方面表示正等待最终批复,释放出积极进入国内市场的信号。然而,这款 “破冰者” 的市场号召力,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问号。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的观点颇具代表性:“iPhone Air 在国内大概率会成为‘鸡肋’产品。” 他给出的理由直指产品性价比 —— 与同系列机型相比,iPhone 17 Pro、iPhone 17 不仅 “加量不加价”,256GB 版本的 iPhone 17 更是将价格下探至 5999 元,还可享受 “国补” 政策;反观 iPhone Air,为实现轻薄特性,在影像系统、续航能力等核心配置上做了明显缩减,即便如此,其售价仍比同配置的 iPhone 17 高出 2000 元。“在配置缩水、价格更高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有多少用户会为‘轻薄’这一个性化需求买单。” 付亮直言。
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的观望情绪也较为明显。作为最初被标注 “唯一受支持的 iPhone eSIM 运营商”,中国联通虽借势收获了一波咨询热度,但实际办理需求寥寥 —— 毕竟业务未正式开放只是一方面,产品本身的吸引力不足,才是导致用户热情不高的根本原因。


国内厂商态度:eSIM 能否 “起飞” 的关键变量

相较于苹果单枪匹马的 “试水”,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的动向,更被业内视为决定 eSIM 在国内能否真正 “起飞” 的关键。毕竟,若没有足够多的机型支持,仅靠一款争议性十足的 iPhone Air,难以推动整个 eSIM 生态的建立。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部分厂商已迈出了试探性步伐。OPPO 明确表示,预计在今年底推出首批支持 eSIM 卡的手机产品;vivo 此前也已发布 vivo X90 Pro、vivo X100 Pro 等多款 eSIM 机型,不过对于后续机型规划,截至发稿尚未给出明确回应。与之相对,华为、小米等头部厂商则保持沉默,未就 eSIM 机型计划进行有效回复,这种态度上的差异,也反映出行业对 eSIM 市场前景的分歧。
付亮对此分析指出,eSIM 技术的核心价值并非服务高端市场,而是通过简化设计、降低成本,为中低端机型提供更多可能性。“未来搭载 eSIM 的机型,很大概率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走‘走量’路线。” 他解释道,中低端手机用户对价格更为敏感,若能通过 eSIM 实现轻薄特性,同时控制售价,即便舍弃部分非核心功能,也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一旦中低端机型的量能跑通,国内 eSIM 业务才算真正打开了局面。”


运营商格局:eSIM 冲击有限,“合约” 仍是留客关键

随着 eSIM 讨论升温,一个核心疑问随之产生:若无卡化成为趋势,用户更换运营商的门槛大幅降低,是否会加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甚至重塑国内电信市场格局?
从行业观点来看,这种担忧或许有些过度。民生证券在今年 8 月的研报中曾指出,eSIM 确实会降低用户对运营商的黏性,可能影响运营商主导权,这也是此前三大运营商集体暂停 eSIM 手表一号双终端及独立 eSIM 办理业务的原因之一。但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运营商早已形成了成熟的用户留存策略,“合约机” 就是其中的核心手段。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多家运营商营业厅工作人员在介绍 eSIM 业务时,都会主动推荐 “合约套餐”:用户若选择月资费 200 元以上、包含宽带服务的固定套餐,可享受最高 1440 元的购机折扣,但需承诺在固定期限内不更换套餐。这种 “捆绑式” 服务,有效对冲了 eSIM 可能带来的用户流失风险。
付亮进一步分析称,影响用户选择运营商的核心因素从未改变,始终是信号强度、套餐性价比、售后服务质量等 “硬实力”。“即便有了 eSIM,用户更换运营商的决策逻辑也不会变。而且,eSIM 并不直接解决‘携号转网’的核心问题 —— 携号转网仍需原运营商放行、新运营商接收,eSIM 既没有简化这一流程,也未明确电话号码能否跨运营商迁移,短期内很难对运营商格局产生实质性冲击。”
此外,安全性也是运营商和监管层关注的重点。民生证券研报提到,eSIM 发展早期曾出现不法分子利用 OTA(空中下载技术)漏洞,用虚假身份批量注册 eSIM 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垃圾短信群发的案例。因此,国内推进 eSIM 业务时,必然会严格遵循实体 SIM 卡的实名制度要求,通过完善的安全规范降低风险,这也意味着 eSIM 业务的推进不会追求 “快速落地”,而是以 “安全可控” 为首要前提。


未来展望:中低端市场或成 eSIM 主战场

综合来看,国内 eSIM 业务的发展已站在 “政策等待期” 的关键节点:技术成熟、运营商就绪、部分厂商试水,但政策细节未明、用户需求待激活、市场生态未建,仍是需要突破的障碍。
从长远趋势来看,eSIM 在手机轻薄化、内部空间优化上的优势不可替代,尤其在中低端市场,这种优势可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 对于追求高性价比、对轻薄有需求的用户而言,舍弃实体卡槽、简化部分功能的 eSIM 机型,或许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正如付亮所言:“eSIM 不是为了解决高端机型的痛点,而是为中低端机型提供了一种差异化的设计思路。一旦量能跑通,eSIM 很可能会在中低端市场集中爆发。”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仍是政策的明确落地与行业的协同推进。当监管层明确 eSIM 的业务规范,当更多国内厂商推出覆盖不同价位段的 eSIM 机型,当运营商找到 eSIM 与自身利益的平衡点,国内手机市场的无卡化征程,才能真正告别 “观望”,迈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而苹果 iPhone Air 的出现,或许只是这场漫长征程中的 “第一声哨响”。

推荐3C数码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