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苹果官方定义的 “颠覆性创新” 产品,iPhone Air 凭借极致轻薄的设计打破了 iPhone 系列的机身纪录 —— 厚度仅 5.6 毫米,重量控制在 165 克,搭配 6.5 英寸屏幕与 A19 Pro 处理器,成为苹果史上最轻薄的手机。不过,“轻薄” 的背后是明确的功能取舍:为了压缩机身空间,苹果不仅在电池续航与相机性能上做出妥协,更取消了实体 SIM 卡槽,选择仅支持 eSIM 卡,这一设计也直接导致其未能与 iPhone 17 系列其他三款机型同步在国内发售。
9 月 12 日,苹果公司针对 iPhone Air 的上市进展发布声明,明确表示 “全新 iPhone Air 采用极致轻薄设计,较以往任何一款 iPhone 机型更经久耐用,我们迫不及待希望用户能够体验这款产品,目前正与监管机构紧密合作,力争尽快在中国推出”。同日,苹果 Apple Store 官网也进行了信息更新,将 iPhone Air 的发售时间从原先的模糊表述调整为 “发售信息后续更新”,并特别标注 “所有机型将在获得批准后发售”;同时补充说明,iPhone Air 需通过 eSIM 激活运营商网络,使用该功能需选择支持 eSIM 的运营商及对应移动通信服务计划,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已确认将为该产品提供 eSIM 支持,具体服务开通时间需以监管部门审批情况为准,建议用户提前联系运营商确认支持细节。


要理解 iPhone Air 的上市瓶颈,首先需要明确 eSIM 的技术属性与国内现状。eSIM(Embedded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嵌入式 SIM 卡)是由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制定的新一代 SIM 卡标准,与传统插拔式 SIM 卡不同,它直接嵌入设备芯片中,写入用户信息后即可实现通话、短信等基础通信服务,还能支持全球范围内快速接入当地网络,在灵活性、安全性与用户体验上均优于实体 SIM 卡。
事实上,苹果并非首次尝试推广 eSIM 技术:早在 iPhone XR 机型上就已引入 eSIM 功能,2022 年美国市场销售的 iPhone 14 系列更是全面取消实体卡槽;除苹果外,谷歌等手机厂商也已在旗下产品中支持 eSIM 卡,该技术在全球市场的普及趋势已较为明确。
但在国内市场,手机端 eSIM 业务尚未完全普及,这也成为 iPhone Air 上市的核心阻碍。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 eSIM 业务进展采访三大运营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回应:
- 中国移动表示,目前已具备支持 eSIM 手机业务的能力,后续开放服务的具体时间将另行告知;
- 中国电信明确称 eSIM 手机业务 “已全面准备就绪”,预计在近期获得工信部商用试验正式批复后,将快速向用户开放包括 iPhone 17 系列在内的 eSIM 手机业务办理服务,开放时间需以官方后续通知为准;
- 中国联通则未就 eSIM 卡开通事宜给出明确回应,但值得关注的是,其 eSIM 业务官方微信认证账号自 2023 年起便停止更新,而在 9 月 9 日,该账号已从 “我的 eSIM” 更名为 “联通 eSIM”,被业内解读为业务推进的潜在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手机端 eSIM 应用仍处推进阶段,但 eSIM 技术在非智能手机领域已实现广泛落地,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中均有成熟应用,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在该领域布局,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受 eSIM 相关产业动态影响,9 月 12 日 A 股市场的 eSIM 概念股呈现分化走势:紫光国微上涨 0.94%,新恒汇上涨 1.78%,天喻信息则下跌 1.54%,市场对该领域的关注度与预期差异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