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阳光斜斜切进教室,粉笔灰在光里飘。班主任捏着我的造句本,指节泛白 —— 本子上只有半行歪歪扭扭的 “我今天……”,后面是大片空白。她叹的气像团湿棉花,砸在我脸上:“连句完整话都写不出,以后靠什么吃饭?”
那时我没敢说,我只是不会 “造句”,不是不会 “编词”。就像现在,我坐在汽车公司营销总监的皮椅上,面前摊着新车型的宣传方案,标题是 “昆仑墟玄甲防护系统”—— 翻译过来,就是主驾气囊加 ABS。当年让我期期艾艾的语文,如今成了我吃饭的本事,只不过吃的是 “把简单事说复杂” 的饭。
一、造词的核心:把 “白开水” 熬成 “仙汤”
我们这行的秘诀,说穿了就四个字:不好好说话。传统车企还在跟法务部掰扯 “‘更安全’是否合规”,我们新势力早把广告法抛在身后 —— 不是违法,是 “创造规则”。比如给基础功能 “换皮”,这是入门课。普通隔音棉?得叫 “图书馆级深海孤独座舱”,反正没人会较真 “图书馆的安静是靠读者不说话,不是靠墙”;两驱加雪地模式?要包装成 “撒哈拉全地形自适应系统”,管它做这套系统的工程师这辈子没见过真沙漠,亚龙湾的沙子也算 “沙漠平替”;就连主副驾气囊,都要绑个地名 ——“巴音布鲁克赛道防撞矩阵”,听着就像能在拉力赛里保命,其实跟家用车的基础防护没差。
更关键的是 “形容词霸权”。在我们这儿,没有 “比较级”,只有 “最高级”:加速快,是 “比迈巴赫更迅猛”;空间大,是 “比肩劳斯莱斯,且我居右”;连个车机系统,都得叫 “银河级智联中枢”,仿佛能连到空间站。数学老师要是知道,怕是要气笑 —— 我们说的 “遥遥领先”,从来不是 “比别人快一点”,是 “集合里只有我一个最大值”,其他人连当 “比较对象” 的资格都没有。
说到底,造词的本质是 “制造不明”。消费者越听不懂,越觉得 “厉害”——“不明” 是因,“觉厉” 是果。我们把 “开车窗” 叫 “座舱气流智能调节端口激活”,把 “加油” 叫 “液态能量生命体转化程序”,甚至把 “写文案” 说成 “生物能指尖信息再生工程”。要是有人说我在 “进行贝叶斯攻击性语言输出”,别怀疑,那就是我在骂人,只不过骂得 “有科技感”。
二、内卷新玩法:小数点后的 “技术竞赛”
造词的最高境界,不是造新词,是造 “新规则”。比如去年国家新规:没到 L3 级智能驾驶,敢吹 “自动驾驶” 就要负刑责。全行业慌了阵脚,我却盯着 “L2” 和 “L3” 之间的空隙,拍了桌子:“叫 L2.9!”这招绝在利用消费者的 “四舍五入本能”——2.9,看着就快到 3 了,比干巴巴的 “L2+” 有冲击力。我本来计划拿这个案例冲戛纳广告节金狮奖,连获奖感言都想好了:“这是营销对技术的‘精准赋能’!”
结果隔壁公司比我更 “精准”,直接出了 L2.99;再隔壁更狠,L2.999。一时间,所有车企的营销部都在跟小数点较劲,像一群乞丐比谁碗里的石子更亮。我私下里把这叫 “码 L 隔壁大赛”—— 大家都不琢磨怎么真的升级技术,就琢磨怎么在数字后面多加点零。有次开会,工程师老张憋红了脸:“咱们能不能花点钱改改传感器?” 老板没理他,转头问我:“L2.9999 能不能加个‘星际版’后缀?”
老张的眼神我太熟了,是那种 “你在瞎搞但我又管不了” 的不屑。我知道他不服 —— 觉得我们这些 “造词的” 抢了 “造车的” 风头。可他不懂,现在的消费者,买的不是 “车”,是 “情绪价值”:花二十万,能买到 “接近 L3” 的错觉,能跟朋友吹 “我的车有星际版系统”,这比真的多一个传感器管用。老板说得对:“技术创新要烧十亿,造词创新只要三个文案,你选哪个?”

三、“专业” 的骗局:从车规级抽纸到玉帝龙椅
我们还有个绝活:在不需要专业的地方,把 “专业” 演到极致。比如 “车规级抽纸”—— 其实就是普通抽纸印了车企 logo,但加了 “车规级” 三个字,就敢比普通抽纸贵三倍。有人骂我们离谱,我觉得这只是 “小试牛刀”。后来我们又搞了 “潜艇级钢板”—— 管它潜艇的钢板要抗水压,我们的钢板只需要抗小剐小蹭;“航天级窗膜” 更绝,理由是 “宇宙飞船离太阳近,宇航员怕晒黑,车主也怕”。有次我见一个车主上车前给媳妇打电话,特得意:“我进智能座舱了,航天级窗膜,皮肤感觉良好!” 我憋笑差点呛到 —— 那窗膜跟汽配城五十块一卷的,没本质区别。
为什么要搞这些?因为我们要让消费者 “联想”。当他看到 “航天级”,就会自动脑补 “这家车企连窗膜都这么专业,发动机肯定更厉害”;当他听到 “潜艇级”,就会觉得 “车身肯定特结实”。可真实情况是,我们在 “该专业的地方” 往往最业余:吹 “蓬莱岛巨鲸动力” 的,发动机可能是 1.3L 入门款;夸 “珞珈山灵龟底盘” 的,用的是非独立后悬架;说 “南天门玉帝龙椅座舱” 的,座椅面料是仿皮不是真皮。
消费者的联想,就是我们的遮羞布。当他们靠 “联想” 判断好坏时,逻辑和认知就会下线 —— 这正是我们要的。毕竟,要是大家都去拆开车门看防撞梁,都去试发动机的动力,我们这些没技术积淀的新公司,早被淘汰了。
四、别人骂我们 “忽悠”,我们笑别人 “不懂流量”
总有人跟我抱怨:“你们造这么多破词,消费者都懵了!” 他们拿调研数据说话:70% 的人买智能车时,分不清 “智联系统” 和 “智慧架构” 的区别;有个大哥本来想买辆科技感强的车,翻了五家车企的宣传页,最后憋出一句 “算了,我还是买自行车吧”。还有人说我们 “毁品牌”—— 频繁用生造词、玄幻概念,消费者记不住 “这家车企到底好在哪”,只记住了一堆听不懂的名词。可我觉得这些人太 “学院派” 了,就像纠结 “半幅方向盘上能站几个天使” 一样无聊。
我们老板以前是卖手机的,他教我:“汽车行业早变了,现在是‘流量逻辑’优先。手机靠一个概念能覆盖整个产品周期,汽车为什么不行?就算流量撑不起汽车的生命周期,那是汽车的问题,不是我的逻辑有问题。” 他说这话时,手指在手机上划抖音,眼神里有担忧:“我只怕哪天抖音自己造车 —— 他们才是真懂流量,我们这点造词的本事,在他们面前就是小儿科。”
其实我也明白,消费者总有清醒的一天。他们会知道,“L2.999” 和 “L2” 没差多少,“航天级窗膜” 也挡不住紫外线,“玉帝龙椅” 坐着也没比普通座椅舒服。但那又怎么样呢?在他们清醒之前,交的学费够养活我们这种 “造词公司” 好几年了。
就像现在,我对着电脑改新方案,把 “1.5T 发动机” 改成 “不周山烈阳动力核心”,老板在旁边拍我肩膀:“再加个‘量子加持’,听着更厉害。” 窗外,工程师老张正蹲在楼下抽烟,眼神里还是那股不屑。我冲他挥了挥手,心里想:当年语文老师要是知道,我靠 “瞎编” 混得比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好,怕是要把当年的造句本撕了 —— 不过没关系,我现在能给她造个 “师者解惑级认知重构方案”,让她明白:这个时代,会造词,真的能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