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中,货车司机以 “高收入” 标签凸显独特职业价值,却也深陷高强度工作的困境。与此同时,数字能力的鸿沟与智能技术的迭代,正不断重塑这一职业的发展路径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发布的《2025 年货车司机就业与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我们揭开了这一群体 “光鲜与沉重并存” 的生存现状。
一、收入领跑新就业群体:高回报的代价是 “低休息、单人行”
作为支撑社会物流运输的核心力量,货车司机的经济回报在新就业群体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报告》数据显示,2025 年货车司机平均每月净收入达 10512 元,不仅远超网约车司机、快递员、骑手等职业,更在六类新就业群体中稳居榜首。从收入分布来看,超九成司机月收入集中在 8001 元至 32000 元区间,“中高收入为主、回报稳定且有增长潜力” 的特征,让货运行业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吸引力。但这份 “高收入” 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高强度付出。《报告》揭示了一组反差强烈的数据:货车司机每月平均休息天数仅 3.54 天,虽略高于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群体,却远低于社会平均休息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88.65% 的司机在出车时无任何陪同人员,“独自驾驶” 成为行业常态,仅有不足 7% 的司机有配偶或恋人陪伴,雇佣助手的比例更是低至 1.96%。长时间行驶、单人作业的模式,让货车司机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面临持续挑战。
从群体构成来看,货运行业是典型的 “中青年战场”:30 岁至 49 岁的司机占比接近 80%,其中 30 岁至 39 岁区间占比最高(50.24%),成为行业绝对骨干。而从入行背景分析,大部分司机来自农业、个体经营、传统产业工人等蓝领岗位,货运行业 “低门槛、可持续” 的特性,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就业转型通道。

二、数字能力成收入分水岭:平台深度渗透改写行业规则
如今的货运行业,早已告别 “凭经验跑单” 的传统模式 —— 互联网货运平台的进化,正将数字能力推向影响司机收入的核心位置。《报告》指出,当前货运平台已从最初的 “接单工具” 升级为全流程运营中枢,业务调度、财务结算、路径规划、油费管理等关键环节,均能通过平台一站式完成。这种渗透的深度令人瞩目:91.82% 的司机依赖平台接单抢单,40% 以上的司机通过平台进行运费结算和路径导航,超过 25% 的司机借助平台使用加油服务。平台不再是 “可选工具”,而是货运运营中不可或缺的 “基础设施”。
更关键的是,数字能力的强弱直接转化为收入差距。《报告》明确显示,平台订单占比 90% 以上、数字能力得分较高的司机,其月均毛收入与净收入均显著高于数字能力偏弱的群体 —— 平台使用程度与收入水平呈现 “强正相关”。这意味着,能否熟练运用数字工具、高效对接平台资源,已成为货车司机能否抓住高收入机会的 “关键变量”。

三、技术变革的双重变奏:智能驾驶带来机遇与焦虑
在数字能力重塑收入格局的同时,智能技术的浪潮正为货车司机职业注入更多不确定性。《报告》中一组数据颇具代表性:43.97% 的司机在换车时会优先选择具备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这一比例反映出司机群体对新技术的主动接纳 —— 智能辅助驾驶能在长途行驶中降低疲劳度、提升安全性,成为司机眼中的 “实用配置”。但对于 “自动驾驶” 这一更深层次的技术变革,司机群体的预期呈现明显分化:部分司机认为 5~10 年内自动驾驶将对行业产生明显影响,也有不少人判断需 10 年以上才会显现作用。尽管时间预期不同,但所有受访者均认可 “技术演进不可逆转”—— 自动驾驶的发展不仅可能改变货运行业的运营模式,更可能对货车司机的职业需求产生长远冲击,成为职业未来图景中 “不可忽视的变量”。
四、职业韧性与行业责任:探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面对高强度工作与技术变革的双重挑战,货车司机群体展现出一定的职业韧性。《报告》显示,27.94% 的受访者表示 “即便重新选择,仍愿从事货车司机或相关行业”;另有相当比例的司机计划转向货运中介、车辆维修、物流自主创业等领域 —— 这既体现了货运职业的稳定性,也凸显了其 “职业延展性”,为司机提供了多元的发展出口。如何让这份 “韧性” 转化为可持续的职业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院长赵忠在报告发布现场强调,货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社会高质量就业 “相互支撑”:一方面,需构建 “就业友好型” 行业发展方式,将司机的权益保障(如休息时间、劳动安全)、职业发展(如技能培训)融入平台与行业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结合经济转型趋势,为司机群体提供数字能力、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适应技术变革,而非被时代淘汰。
从高收入与高强度的 “失衡”,到数字能力的 “分层”,再到技术变革的 “冲击”,货车司机的职业图景既是物流行业活力与挑战的缩影,也是新就业群体在时代变革中生存状态的写照。未来,随着行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应用深化,这一群体或将在 “平衡回报与付出”“适应变革与坚守价值” 的探索中,找到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继续在社会经济运转中扮演 “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