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网约车 “一口价” 为何成 “双输”?乘客司机都受影响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当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在 8 月 18 日抛出 “次日 0 时起全面暂停网约车‘一口价’‘特惠单’” 的通知时,这座网约车司机密度全国第三的城市,瞬间
当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在 8 月 18 日抛出 “次日 0 时起全面暂停网约车‘一口价’‘特惠单’” 的通知时,这座网约车司机密度全国第三的城市,瞬间成了行业政策的 “风向标”。不同于江西鹰潭、浙江宁波等地 “约谈整改”“杜绝低价竞争” 的温和表述,西安 “全面暂停” 的强硬态度,让这场以 “保护出租车司机权益”“整治市场乱象” 为名的监管行动,第一次撕开了网约车行业的核心矛盾 —— 为何一项看似维护从业者利益的政策,却让乘客怨声载道,部分司机也陷入迷茫?
放眼全国,近期多地交通部门对网约车低价订单的整治已形成趋势:河南开封要求杜绝 “低于成本价竞争”,广东清远约谈平台规范定价,云南昆明、山东济南等城市也曾出手打压 “低价营销”。但这些行动多停留在 “规范” 层面,像西安这样直接 “一刀切” 禁止 “一口价”“特惠单” 的,实属罕见。这种 “极端化” 举措,不仅让乘客失去了熟悉的低价选择,更让网约车司机群体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网约车市场的 “内卷”,真的是 “一口价” 造成的吗?



一、被误读的 “内卷”:低价竞争不是行业困局的原罪

如今 “内卷” 成了政策制定中的高频词,仿佛只要出现低价竞争,就是 “行业内耗” 的信号。但很少有人追问:网约车市场的低价订单,真的符合 “内卷” 的本质吗?
“内卷” 的概念源于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对印尼爪哇岛农业的研究:当地人口激增但土地有限,社会缺乏经济剩余,无法投入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最终陷入 “越努力越停滞” 的低效率循环。其核心是 **“无增长、无创新”** —— 而这恰恰与网约车市场的发展轨迹背道而驰。
回顾网约车的普及历程,低价从来不是 “内耗” 的产物,而是市场扩容与技术创新的结果。相较于传统出租车,网约车价格普遍降低 30%-50%,但这种低价并未导致 “零和博弈”:2015-2024 年,国内网约车用户规模从不足 1 亿增长至 4.8 亿,市场容量扩大近 5 倍;同时,平台通过算法优化路线、减少司机空驶率(从传统出租的 30% 空驶率降至 15% 以下),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履约成本,再将收益让渡给用户与司机。
更关键的是,“一口价” 从未垄断市场。打开任意网约车 APP,从 “特惠单”“拼车” 到 “快车”“专车”,价格梯度覆盖了从 “平价出行” 到 “品质服务” 的需求 —— 学生、上班族选择低价单控制成本,商务人士选择高价单追求效率,这种多元化选择正是市场成熟的标志。禁令直接砍掉低价选项,本质是剥夺了乘客根据自身需求决策的权利,也切断了网约车 “低价 - 扩需 - 升级” 的正向循环。


二、乘客之困:从 “确定性” 回归 “不确定性” 的出行倒退

禁令对乘客的影响,远不止 “多花钱” 这么简单,而是让网约车摆脱的传统出租痛点再度浮现。
传统出租车的两大核心矛盾,一是价格不确定:乘客上车前无法预知总价,遇到绕路、堵车时费用可能大幅超支,投诉维权成本极高;二是选择单一:无论短途、长途,只能接受统一定价,缺乏性价比选项。而 “一口价” 恰恰解决了这两个痛点 —— 乘客下单时就能看到固定金额,堵车、绕路风险由平台承担,这种 “确定性” 是许多人选择网约车的核心原因。
禁令实施后,乘客被迫转向 “快车”“专车” 等高价选项,出行成本平均上涨 20%-30%。更隐蔽的影响是 “选择收缩”:对于学生、低收入群体而言,“一口价” 是他们能负担的唯一网约车选项,禁令后要么被迫回归公交、地铁(牺牲时间),要么不得不接受更高价(牺牲钱包)。这种 “用政策剥夺低价选择权” 的做法,本质是让网约车从 “大众出行工具” 退回到传统出租的 “小众服务”,与行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三、司机之惑:一场撕裂群体的 “保护”,谁在真正受益?

“保护驾驶员合法权益” 是多地整治低价订单的核心理由,但现实却是:网约车司机群体对 “一口价” 的态度早已分裂,禁令并未让所有人受益。

1. 两类司机的对立:全职 vs 兼职,传统 vs 新派

  • 反对者:传统出租转岗的全职司机:这批司机大多怀念出租车 “高单价、低竞争” 的时代,认为 “一口价” 拉低了整体单价。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传统出租车的 “高收入” 建立在 “垄断” 基础上 —— 当时没有网约车竞争,司机可以拒载短途、不打表计价。如今网约车打破垄断,“一口价” 本质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更重要的是,他们抱怨 “拒接一口价后接不到好单”,实则是平台算法的正常逻辑:服务分高(愿意接各类订单)的司机,自然能获得更多派单;频繁拒单导致服务分下降,派单优先级降低,这并非 “平台强制”,而是市场规则。
  • 支持者:兼职司机与新入行司机:对兼职司机而言,“一口价” 的优势在于 “高效”—— 平台会优先匹配顺路订单,减少空驶时间,每小时能接 3-4 单(远超快车的 1-2 单),虽然单均收入低,但总收益更稳定。对新司机而言,“一口价” 是他们积累服务分的唯一途径:缺乏经验的新司机难以抢到高价快车单,只能通过接一口价订单提升服务分,进而获得更多机会。禁令实施后,这两类司机的订单量直接下降 15%-20%,收入反而受损。

2. 案例佐证:济南的 “整治后遗症”

早在西安之前,济南就曾打压 “一口价” 订单,结果却是:全市网约车总单量下降 12%,司机平均日收入不仅没涨,反而因单量减少下降了 8%。这一结果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司机收入的根源是 “乘客数量”,而非 “单均单价”。如果低价订单能吸引更多人打车,司机即便单均收入低,也能通过 “多接单” 弥补;一旦低价订单消失,乘客需求下降,单量减少的损失远非 “单价上涨” 能弥补。
那位接受采访的全职司机的话,恰恰点破了本质:“以前出租车不是普通人坐的,现在网约车是普通人的选择,你怎么能让普通人付高价?只有坐车的人多了,司机日子才好过。” 这句话道出了网约车市场的核心规律:它早已不是传统出租的 “升级版”,而是依赖 “大众需求” 的新市场,脱离 “低价扩需” 的逻辑,任何 “保护司机” 的政策都是空中楼阁。


四、监管之误:用 “传统出租思维” 管 “互联网平台”,错在哪里?

多地整治 “一口价” 的深层问题,在于监管思路仍停留在 “传统出租车时代”—— 将网约车平台等同于 “扩大版出租车公司”,将网约车司机等同于 “出租车司机”,忽视了互联网平台的 “双边规模效应” 本质。
传统出租车市场是 “单边市场”:司机归公司管理,乘客通过扬招打车,供需匹配效率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网约车平台是 “双边市场”:更多乘客吸引更多司机,更多司机降低乘客等待时间,进而吸引更多乘客,形成 “供需互促” 的正向循环。“一口价” 正是这种规模效应的产物 —— 平台通过算法优化调度,降低履约成本,再以低价吸引更多乘客,最终实现 “乘客省钱、司机多接单、平台扩规模” 的三赢。
但当前监管却在破坏这种循环:一方面,各地政策不统一(有的禁一口价,有的限低价,有的管抽成),平台不得不在全国各城市设立 “政策应对团队”,仅这一项成本就占平台运营成本的 18%;另一方面,政策频繁变动导致平台系统需要反复调整,比如西安禁令出台后,平台需在 24 小时内修改订单系统,仅技术调整成本就超过百万元。这些成本最终要么转嫁给乘客(涨价),要么转嫁给司机(抽成难降),形成 “政策成本→用户买单” 的恶性循环。
更讽刺的是,监管部门希望 “降低平台抽成”,但政策不统一恰恰是抽成难降的关键。2024 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 14%,最高抽成已降至 27%,平台技术投入基本稳定,本有进一步降抽成的空间。但各地政策的 “碎片化”,让平台不得不保留高额成本应对风险,抽成自然难以下降。


五、破局之道:反内卷不是 “禁低价”,而是转变监管思路

直接禁止 “一口价”,本质是 “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 它既剥夺了乘客的低价选择权,也切断了部分司机的收入来源,更破坏了网约车市场的规模效应,绝非 “反内卷” 的上策。真正的破局,在于从 “管控价格” 转向 “优化规则”,从 “传统思维” 转向 “平台思维”。

1. 聚焦真问题:打击 “强制派单”,而非 “低价订单”

司机真正的痛点不是 “一口价” 本身,而是 “被强制接低价单”。监管应重点规范平台派单规则:明确禁止平台以 “服务分” 胁迫司机接低价单,保障司机的订单选择权;同时要求平台公开派单算法逻辑,避免 “暗箱操作”,让司机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订单类型。

2. 推动政策统一:减少 “碎片化” 成本,为降抽成创造空间

建议由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网约车监管框架,明确 “低价竞争” 的界定标准(如是否低于成本价),避免各地 “各自为政”。只有政策稳定、统一,平台才能降低应对成本,进而将更多资源用于降低抽成,真正惠及司机。

3. 尊重市场规律:保留多元化定价,让供需决定价格

网约车市场的核心魅力在于 “多元化”—— 高价单满足品质需求,低价单满足平价需求。监管的角色不应是 “砍掉低价选项”,而是保障 “低价不低质”:要求平台明确低价订单的服务标准(如是否绕路、是否拒载),同时建立乘客投诉快速响应机制,让低价订单的服务质量有保障。



结语

西安的 “一口价禁令”,本质是一场 “好心办坏事” 的监管尝试 —— 它试图用 “禁止竞争” 的方式解决 “竞争带来的问题”,却忽略了网约车市场的核心逻辑:低价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大众出行的需求,更是司机收入的根源。
反内卷从来不是 “反竞争”,更不是 “用政策剥夺选择权”。对网约车行业而言,真正的 “反内卷”,是让监管思路跟上行业发展步伐:尊重平台的规模效应,保障乘客与司机的选择权,推动政策从 “管控” 转向 “服务”。唯有如此,网约车才能真正回归 “让出行更美好的初心”,让乘客、司机、平台实现三方共赢。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